关家:六代茶人执着追求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关家:六代茶人执着追求

  关家六代茶人,关博文是第五代,关家第三代、他的爷爷关奋发13岁开始在福建武夷山做茶,后到东南亚经营茶叶,抗战期间茶叶出口受阻便改做房地产生意,生意做得很好并因此发家。关博文先生安家在香港,正式从事茶业对他的家族来说时间很短,只有10多年。不过,10多年中,关博文先生带着他的儿子关维康跑遍了祖国大陆的茶区,对茶叶的生产制作和茶叶品质颇有研究,对茶区农民的生活状况也十分了解。
在深圳关博文先生有两个企业。一个是在香格里拉饭店一层开设的小茶馆——宁泰茶庄,有几十平方米,在那里可以喝普洱或其他茶。另一个是位于建设路东方广场的深圳宁泰发贸易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是1981年成立的香港宁泰茶号有限公司在大陆的分号,而香港宁泰茶号的原名为“宁泰茶”,公司于1838年由关氏家族先辈关宁泰先生创立。宁泰茶号公司在香港销售不同包装的茶叶,以优质散装茶、普洱饼茶为主,也为客户提供精美的茶具。深圳市宁泰发公司于2005年开办,致力于发展优质茶叶在大陆市场的销售,同时也将普洱茶销往香港、韩国。关博文先生说:“我50岁后转回来做茶。”

中国茶应真正成为世界第一

  2007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茶叶种植面积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有一件事却让关先生感到不舒服:中国是个茶业大国,可中国茶叶的总出口额不抵一个不产茶的英国立顿公司的卖茶收入。“我第一次住在中国深圳的香格里拉宾馆时,房间里放的是立顿袋泡茶。斯里兰卡、肯尼亚的茶叶种植、加工方法都是源于中国的,现在倒比我们先进,卖得比我们好,心里感觉挺不是滋味。”

        他曾经在安徽亲耳听一个茶农说,一次外国采购商来了,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张家一块钱一斤,李家就九毛、八毛一斤,互相压价,当时为了茶换钱,什么价都卖,结果回头一算,亏了,没饭吃了。对于一些中国茶企在国际市场的无序竞争,关先生十分着急。“外国人需要我们的茶,进来买我们的茶,还要压我们的价,我觉得很奇怪。如果我们团结起来,建立一个规范的拍卖市场就好了,像股票市场一样,明码标价,不买你就空着手回去。”关先生表示,眼下中国的茶叶市场太多,销售比较分散,如果我们能内部合作、控制,中国茶业就会做大。“中国应该有个茶叶拍卖市场,现在这个事情有必要做起来。中国茶企要团结起来,一致应对国际市场。销售额上去了,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

资金要用在尊重茶叶上

  自1981年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成立以来,关先生先后向基金会注入资金400万,用于资助国内茶叶科研攻关、茶区希望工程、茶事活动等项目。还计划将一部分销茶收入用于基金会周转,用于茶文化推广事业的资金补充。对于茶文化的推广,关先生认为:“茶叶是跟着文化出去的,云南的古茶树有几千年的树龄就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小小茶叶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卖茶叶实际上也是在卖文化,喝茶叶就是喝文化,茶叶就是文化。”

  关先生有一个心愿,如果国家对基金会的政策能放宽一点,他很想建一个茶叶博览馆,拿出一些钱来好好地尊重茶叶,宣传它。“不止是西方国家,我们中国很多人对茶叶都不是太了解。就喝茶而言,我问过一些朋友喜欢喝什么茶,‘无所谓,喝什么都可以,或者喝咖啡。’也问过喝什么茶最好,华东地区的说喝绿茶最好,云南的说喝普洱茶最好,福建武夷山的说喝大红袍最好,都带有地域特色。其实中国地大物博,茶区分布很广,茶叶品种丰富,我们应该尽量把各种茶叶及其相关的知识、历史文化介绍给大家,给大家一个拓展视野的空间。结合茶区旅游做茶叶博物馆,让中外游客亲身体验茶区、了解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主要功绩

  1981年9月8日,香港爱国人士关奋发先生与其爱孙关博文先生共同倡议并捐款300万元港币,在国务院侨办和国家原对外贸易部的支持下,“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该基金会是我国茶叶界唯一的全国性基金会,也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基金会。基金会理事会4次换届,但它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研究的宗旨始终如一。为使中国茶业日益强大,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公益事业、茶文化活动,资助茶树良种培育、茶书编辑出版、茶区贫困学生培养等项目。

  28年来,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社会力量成立“绿色希望再就业茶嫂培训班”,曾受助于此的下岗女职工们通过接受第二技能培训获得再就业机会,解了生活之需、燃眉之急;《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王泽农选集》、《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等对中国茶文化有重要影响的茶书刊得到华侨茶业基金会的资助而终于出版;浙江、安徽、福建、华南、湖南等五个农业大学茶学系的优秀学生,也因华侨茶业基金会的资助而得到帮助和鼓舞;福建、湖北茶区的孩子们,通过希望工程的援助终于走上了求学之路……不胜枚举的援助事迹,不计其数的施恩行为,都在述说着关先生一家对中国茶业的拥戴,表达着他支持祖国民族产业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伟大志向。

  作为创刊多年的茶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一直受到关先生的关注并得到了他的支持。他先后以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名义与《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联合开办的“外交使节谈茶”、“名人话茶”、“茶事评说”栏目,为增进中国茶业的国际文化交流、开拓读者视野,做出了贡献。基金会还与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联合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开办了“觉农勋章”栏目,讲述茶界老茶人事茶、爱茶的感人事迹,为后人树立榜样,助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茶科技的发展。

  关博文先生兢兢业业地实践着为中国茶业创富的信念,这其中融入的点点滴滴是关先生爱国爱茶的一片赤诚之心。2009年5月4日,这是所有茶人扼腕悲恸的日子,关博文先生不幸因突发性心脏病辞世,享年63岁。

  如今,关博文先生的儿子关维康接过了父亲的担子,挑起了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大梁,他说,我要完成父亲未了的事业,把基金会的各项工作做好,让基金会继续为茶事业贡献力量。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