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履历
舒玉杰先生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三等功两次、荣获军功奖章两枚、解放奖章一枚。1957年5月20日以功臣名义在中南海怀仁堂荣幸地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曾历任第十九研究院处长、政治部副主任、国家计算机总局科研办公室副主任、电子工业出版社首任党委书记兼代理社长等职。离休后将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为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事业。现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高级顾问等茶界社团成员。茶文化界著名学者。
候选人主要功绩
在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开展中外茶文化交流作出的主要贡献是:
(一)在花甲之年开始著书,历经四载春秋,日夜辛勤耕耘,完成并出版了56万字的《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这部书的出版在茶界、茶文化与茶禅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受到了茶界、茶禅界领导人赵朴初、王家扬和茶界四大泰斗王泽农、陈椽、庄晚芳、张天福老教授和陈宗懋教授的高度评价与策勉。京版《大观》被评优秀图书,被载入了《中国茶叶大辞典》。被外教部选为中国驻外机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领馆、经济文化代表处的馆藏精品图书。京版和电子版(第2版)《大观》(67万字)共发行了2.2万册,成为全国畅销的茶文化图书之一。
(二)在北京、杭州、广州、陕西、山东等地区参加了数十次国内与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发表了多篇论文、演讲和大量诗词,对弘扬国粹、倡导国饮、开展对外茶文化交流作出了显著成绩和无私奉献。
(三)《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一书的出版,在中国茶文化界、茶禅界引起强烈反响。其作者受到嘉勉情况如下:
1.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茶禅学会会长,在审阅了《大观》书稿之后甚为欣慰,对作者给予赞许。遂于1995年6月30日于北京中国佛学院亲切接见了舒玉杰,合影留念。并邀随同参加日本茶道远州流在京访华期间的各项茶事活动,以及其后每年在佛学院举办的新年茶会。
2.浙江省原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先后为京版和电子版《大观》作序。兹将王老所作《新版〈大观〉序言》摘录如下:
“我为将要出版的新版《中国茶文化古今大观》作序,感到欣慰。本书作者舒玉杰先生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从90年代中期以来,以极大精力投身于茶文化事业,参与了国内与国际的多项茶事活动,为中外茶文化的交流作了有益的工作。
玉杰潜心研究中国茶文化多年,他编著的《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一书,是近年来弘扬茶文化的一部优秀作品。作者的勤奋治学与奉献精神,受到中国茶学界、茶文化界、茶禅界的厚爱与勉励。同时亦得到全国众多的茶叶生产、科研、茶道、茶艺界的热诚欢迎与鼎力相助。
新版《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对原书“熔‘七名’于一炉”之内容与结构作了重要修订与调整,为适应我国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的饮茶热、茶文化热,广大爱茶人对茶文化图书之渴求、新增了茶画、书法、金石、茶道、茶艺、茶德、家庭饮茶与礼仪,饮茶与健康,茶禅仪规等精美篇章。
这是一部内蕴丰富,图文并茂;史料翔实,经纬秩然;品味高雅,语言清新;分则有序,合为经纶;雅俗共赏,少长咸宜;颇具创意的普及茶学知识与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科普性读物。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哲理性、趣味性、欣赏性;且还具有茶文学艺术的文献价值。
我相信,作者以其数年心血与精力凝结而成的这部跨世纪的茶文化精品图书,一定更会受到广大读者、海外广大侨胞与中外茶文化界同仁的青睐,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茗饮文化生活中的益书良友。同时亦期望这部新书出版,将为倡导国饮,普及茶文化知识,为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和开展中外茶文化交流作出宝贵贡献。”
3.尤其令笔者感奋不已、将永铭于怀的是——当代中国茶界四大泰斗王泽农、陈椽、庄晚芳、张天福老教授对《大观》一书的出版给予了更多的厚爱与嘉勉。
王泽农老教授于乙亥年六月初三(1995年6月30日),88岁高龄时惠赐墨宝题《联》:
玉杰先生《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首发志庆
看上下技艺纵横,茗技广集人类才智,天时地利,钟灵毓秀;
观古今文化经纬,茶文罗织圣贤精髓,诗词美术,道德文章。
陈椽老教授于1995年秋、88岁高龄时为《大观》一版的题词:
中华茶龄五千春,大观博采融古今。
神州文坛添雅卷,茗典清新献国人。
庄晚芳老教授于1995年8月,88岁高龄时惠赐墨宝赋七言藏头(廉、美、和、敬四字,是庄老从1983年以来倡导的“中国茶德”)《茶德诗》:
祝贺玉杰同志《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出版
廉俭清淳国饮风,美真康乐韵无穷,
和融今古茶道政,敬惠人间甘露情。
庄晚芳老教授于1995年8月8日的信中说:
“玉杰同志:今天上午由戴盟同志转来大扎,业已拜读,甚为钦感。茶与人生关系极为密切。茶树是最古老的植物,人类食用了茶叶以后,进步很快,不但能延年益寿,而思想、文化和经济都随之提高。在唐代陆羽《茶经》之前,言及茶事传说的很多,可惜无系统记录或书籍可付后代。你编著《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可说是一件大事。殊值赞扬,是人生的益书良友。
我近些年来提倡推行‘中国茶德’。以茶言德,以德育人。主要四个字——廉、美、和、敬。廉为宗旨,实行国饮;美是茶艺(茶、水、器、沏茶、饮茶地方都要美);和是以茶为桥,联谊友好;敬字是敬法守规。兹奉上一纸,以作纪念(笔者注:‘一纸’即前录庄老为《大观》所题之‘茶德’诗)。
王泽农老教授于1996年6月27日来信说:
“玉杰先生台鉴:
您好!收到您1996年5月28日由京付邮的尊扎及大作《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阅览回环,不忍释手。这些年来,茶文化的出版物很多,可以说是空间繁荣。形成一座繁花似锦的大花园。真正是五彩缤纷。
您的大作《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和丁文先生的《中国茶道》是两本在国内影响较大的茶文化好书。您的大作,我认为在茶文化的宝库中是具有特色的著作。以《茶经》三卷为经,以今古名茶、名人、名器、名典、名泉、名诗、名联为纬,是当今名符其实的《大观》。我认为您的这部大作,其意义可与文艺宝库中巴金(先生)的《家》相比拟。当然巴金的这个《家》是一个没落的《家》;您所描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中的《家》。
张天福老教授于1999年89岁高龄时为新版《大观》的题词:
俭素高怀未等闲,清文典雅成佳篇。
和融华夏千秋史,静悟贤哲三昧言。
这是一首张天福老教授倡导多年的《俭、清、和、静·中国茶礼》藏头诗,给予作者嘉勉。
(四)本人自步入茶界和《大观》一书出版以来,即受到新闻界的关注。先后多次应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山东潍坊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和多家报刊记者和节目主持人的邀请作关于中国茶道文化的录像、录音讲话或即席采访。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四套分别在《多彩人生》节目中播出了以《茶与金秋人生》为题的采访专题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采访并向港澳台、东南亚华人地区播出了《关于中华民族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史》的录音讲话。应《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记者采访并以《茶伴人生·康乐无涯——访茶文化界著名学者舒玉杰先生》为题,用一个版面的篇幅作了报道。
(五)由于本人热爱党、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2002年75周岁时被电子工业出版社授予“健康之星”光荣称号;2003年76岁时,被北京市老龄委员会授予“北京市健康老人”光荣称号;特别是在离休后丰富多彩的金秋岁月里以其全部的精力和才智为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开展中外茶文化交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于2004年10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并作为信息产业部先进个人代表出席了于当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双先”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本人在分组(中央部委组)会上发表了——《百字令·甲申隆庆重阳》:
年年岁岁过重阳,甲申菊荐辰芳。感戴中央垂旷典,全国双先表彰。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盛世福寿长。喜气盈轩,笑语祥和意扬。
革命生涯无尽,离退如换岗,古稀评章。莫愁黄昏夕阳隐,良宵正宜吟赏。
灯月焕丽,继迎明朝,五彩云霞光。金风送爽,万里新征远航。
(六)多年来除在茶事活动中发表了一些咏茶、礼赞茶人的诗词外,还在党庆、国庆、奥运庆典之时发表了多首诗词,限于篇副,多数从略。谨将《新中国六十华诞礼赞》呈录如下:
新中国六十华诞礼赞
祖国大地,雅乐钧天;环宇炎黄,翘首企盼;大庆日月恒新中国六十华年!喜看今朝神州,举世瞩目,惊异沧桑巨变,和平崛起巍然!文明昌盛,益善人寰;国誉金砖犹胜,奥运襄成典范;雯车琼楼焕丽,福祉普受民间;两弹横空亮剑,北斗星旋慧眼;嫦娥访月勘界,舟舰翱翔海天。感悟盛世渊缘,永铭天安开国大典;造物钟灵毓秀,敬仰几代英贤;中枢睿智,科学决策;忧乐关情,政通百姓心田;睦邻友遍天下,相安常备应患;兴国强军雪耻,港澳归宗梦圆;宿宾黯然垂首,国人笑逐开颜!两岸三通始启,台海烟霾迹敛,更期鸿猷承运,智弈克艰,中华一宇,璧合珠联。
己丑桂月时年八十二岁豪情献颂并奉书
词笺寓意:这首《礼赞》,是作者为工业和信息产业部庆祝新中国60华诞举办书画展和文化节特拟之诗稿。为能在词中充分表达对新中国六十年间取得的伟大辉煌成就,可以纵横铺陈,豪情礼赞,而特选了《律赋》体裁,均用四言、六言双音韵、对偶句。《礼赞》文稿与条幅采用了九行方阵版式。九行,寓意吉祥,“天保九如”。逢九之年度正是共和国开国大典、大庆之嘉年;方阵版式,犹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诚城,团结如钢,祖国统一,坚如盘石;每行二十四字,寓意伟大祖国,正如朝朝日日二十四时,芳辉景丽,欣欣向荣;岁岁年年二十四节,律吕金和,国运昌隆。
顺此
向《茶周刊》诸君致以崇高敬意!
自荐者感言:
我将美好而应安享晚年的金秋岁月都奉献给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圣洁事业。虽历经艰辛,而无怨无悔。我的座右铭是:“若为茗缘情咏醉,金霞皓首不觉迟!”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