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部,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全旗辖8个乡镇、5个国营农牧林场、17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0万亩,总人口34.2万人。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下设14个基层社,2个股份制公司,3个农业产业化加工型龙头企业,全系统现有在岗职工304人,资产总值2.7亿元。近年来,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从农村经济发展和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迫切需要出发,确立了“改革立社、服务兴社”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搞改革,真抓实干求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增长。2008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54亿元,利润1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0.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改革立社,全面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1996年以前,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亏损面达80%,资产负债率达90%,落后的体制、僵化的机制、单一的经营模式及沉重的经济、人员包袱严重制约了发展,旗社陷入严峻的生存危机。面对困境,我们认真分析自身问题,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调整创新,重新建立起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
(一)统筹运作,分类调整基层网点。一是对全系统50个“边远老小”、发挥不出应有效能的分销店进行了公开拍卖,对旗外的两处闲置房地产进行了整体出售,盘活资金600余万元。二是对3个已失去服务功能、勉强维持的基层社,采取撤社留店的办法,纳入经济区的中心社托管。三是对各企业经营日用工业品的146个主营店组全部推行了承包经营,转变管理体制,搞活经营机制。四是按照“抓住主线,放开一片”的总体思路,每个基层社都紧紧抓住农业生产资料、烟花爆竹、农副产品、废旧物资四条主线不放松,确保了整个系统为农功能不减、服务阵地不丢。
(二)创新制度,大力推进社有企业改革。我们立足本旗实际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实行股份合作制为核心,全面推进企业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一是盘活资产。对6个扭亏无望的县级公司实施了破产,对2个没有发展前途的公司进行解散,甩掉各种不良债务2206万元。在具体运作中,用3个破产企业的房地产抵顶了8个破产企业的所有贷款,随着系统实力的不断增强,又筹资350万元,把价值980万元的3处房地产向银行一次性买回,确保了社有资产完整。二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自筹资金425万元,一次性上缴社会保险局,对全系统340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确保稳定;按每年工龄600元标准,先后投入资金955万元,置换职工身份921人。三是转换经营体制。职工身份置换后,旗社逐企业核定编制,通过考试、答辩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公开竞聘,重新竞聘上岗的职工,实行“按股分红,盈亏自负”。改革完成后,保留下来的14个基层社、5个社有企业的所有房地产,全部划归旗联社统一管理。企业再度出现亏损由职工入股股金弥补,当股金全部亏净后,企业自行解散,从而确保了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完善了企业不亏损机制。
通过改革,职工重新参股上岗,另外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职工93人。5个县级公司和14个基层社全部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系统职工队伍和经营结构日趋合理,为实现向农业产业化进军的战略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服务兴社,培育壮大兴旗富民的当家产业
完成改革转制任务后,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三农”服务事业上来,制定了“打造新产业,建设新供销,创造新业绩”的工作思路,发展蔬菜、桑蚕、粮食三大产业,做强冷链物流、缫丝、粮食市场三大龙头,努力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力量,实现了供销合作经济的新跨越。
(一)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我们以全旗7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蔬菜加工销售产业。
一是打造产业龙头企业。2006年,通过旗社出资、职工参股的形式,组建了“信志达农产品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以蔬菜保鲜、杂粮包装、特色农产品交易、肉食加工冷藏等经营为主线,以仓储、加工、配送、集装箱运输等现代物流服务为支撑,逐步将其发展成面向蒙、冀、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项目从2006年引进、2007年适度推广、2008年大面积发展,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2007年,信志达公司同天津金阳农业发展公司签订了《喀喇沁旗农业产业化战略合作意向书》和5年蔬菜出口协议,共同打造“喀喇沁旗农业产业区”,不仅在特色蔬菜的生产、销售方面进行长期合作,还在生产加工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和杂粮、土特产品等领域进行深层次开发。2008年,信志达公司又与北京绿润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重点发展出口蔬菜备案基地。在成功引进项目之后,2009年信志达公司与14个基层社、2217户菜农共落实种植面积6700亩,其中发展甜糯玉米3000亩、其他蔬菜3700亩,帮助农民增收1300万元,企业通过服务实现利税240万元。
二是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2008年,为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旗社自筹资金1300万元,在原旗社柄把厂院内,建设一座5000吨的集农产品速冻、冷冻、保鲜于一体的储藏库,建成了全区供销系统第一家冷链物流项目。整个项目占地面积1145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其中冷冻冷藏库5000平方米,总库容16万立方米,加工车间500平方米,土建工程总投资达800万元。最近,通过多方考察论证,投资500万元引进和安装了3套先进冷冻设备和2条农产品加工生产线,5台运输、提升设备也即将到位。
三是加大市场建设力度。2008年,旗社投资590万元,建立了一处占地面积30亩,拥有物流周转库3000平方米、蔬菜交易钢罩棚15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800平方米、从业人员200人的赤峰信志达蔬菜交易市场,负责蔬菜基地所产蔬菜的收购、仓储、销售、运转任务,进一步促进了产销对接。
(二)做大做强桑蚕产业。我们利用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机遇,通过“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大力推动桑蚕产业发展。
一是内外齐动,大力发展桑蚕基地。旗社确立了旗内基地与旗外基地联合发展的路子,加快优质茧丝业基地建设步伐。目前,全旗大叶丰产桑园面积已达1万多亩,百亩以上集中连片桑园达到30多个。此外,立足技术和资金优势,与沈阳康平县签订了为期5年的桑蚕基地建设协议,规划发展桑蚕基地5万亩。
二是引进项目,大力发展产业龙头。为拉动全旗桑蚕产业发展,在旗委政府和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社有企业赤峰银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通过引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了自治区第一家缫丝项目。2005年初,缫丝项目正式竣工投产,第一期工程占地70亩,建厂房5520平方米,总投资1538万元。整个项目以“种、养、加”一体化经营为基础,以“贸、工、农”多元发展为方向,在投产当年就显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发展形势,旗社先后实施了缫丝厂二期、三期扩建工程。通过项目建设,银龙茧丝绸有限公司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60万元。2008年,生产白厂丝280吨,产值5600万元,产品质量、生丝平均等级已达到4A级以上,全部销往国际市场,成为赤峰市桑蚕业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龙头企业。
(三)积极开拓粮食产业。粮食经营在喀喇沁旗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玉米、杂粮杂豆等,是当地农业的主打品种。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下,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争当主角,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是争取支持,塑造龙头。我们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以210万元的价格获得了本旗东部粮食主产区的西桥粮库产权,该粮库占地面积40多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设施良好,设备齐全,为供销合作社开拓粮食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旗社注册成立了“赤峰昭隆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以昭隆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西桥粮库的仓储、加工优势,联合全旗14个基层社,积极开展粮食、油料、杂粮杂豆经营业务。
二是改造升级,联合发展。旗社向昭隆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60万元,在西桥粮库建设一处粮食批发市场,以粮食购销、加工、包装、批发等为主营业务,辐射蒙、冀、辽三省地区。同时加强市场改造,增建储备设施,购置烘干设备及粮食加工设备等。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对外合作,积极开展粮食经营业务。先是与宁城县塞飞亚集团达成协议,为塞飞亚集团收购玉米6000吨,实现了粮食市场项目开门红。2009年,旗社又与粮食部门合作,承担国储粮储备任务,同时积极开展杂粮杂豆经营业务,粮食经营规模将达到1万吨水平。
三、创新发展,增强供销合作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一)实施管理创新。一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产业发展,喀喇沁旗社加强企业班子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宽选人用人的范围,面向社会高薪招聘能人,定目标、定职责、定年薪、定奖惩,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成本管理、定额管理都提升了一个档次。二是加强资金管理。旗社实行统一筹集产业化资金,龙头企业大额资金支出全部由旗社调配,特别是对收购资金实行封闭管理,专款专用,根据收购量和收购进度对各收购点投放资金,保证了收购资金的正常使用。三是加强业绩管理。旗社对龙头企业、基层社统一实行“二百分考核制”,对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农户培训、产品质量、企业效益、费用支出、企业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考核指标,制定了“企业法定代表人三条底线”,即:对完成利润计划不足50%,技术指导出现重大失误造成20万元以上损失和基地建设措施不力完成计划不足50%的企业,解除法定代表人职务。
(二)实施技术创新。为促进产业化项目的规范发展,喀喇沁旗社全面推行“公司+基层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了“五统一分”管理模式(统一技术、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购销,分户管理)。旗社在去年聘用3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今年又聘用了5名大学毕业生,加强了人才和队伍建设。2009年,信志达公司建立育苗基地,开辟了育苗暖棚,育苗面积1万多平方米,为圆葱等重点品种实行集约化育苗,为农民提供育苗补贴资金30万元;每年还举办大型农民培训班培训种植户,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提高了科技种植水平。此外,公司还积极做好出口基地备案工作,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了检验检疫部门的验收。
(三)实施服务创新。一是实行了“订单农业”和“保护价收购”制度。在产业化发展之初,我们坚持由龙头企业独自承担市场风险,并要求龙头企业做好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尽可能地规避市场风险。二是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制度,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全系统建立桑蚕、蔬菜、粮食等专业合作社15家,与农民共同化解市场风险,取得了良好成效。三是针对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存在投入困难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春季为农民垫付前期投入资金,秋季为农民实施二次返利或生产补贴的措施,每年为农民提供的垫付资金和二次返利、补贴达200万元以上。随着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创新服务措施,实行“争取政府扶持一块,企业自筹一块,银行贷款一块,入股融资解决一块”,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实施网络创新。一是围绕桑蚕、蔬菜、粮食等产业发展,推行物资、技术、资金、农机、购销、保险“六统一”服务,构建了覆盖全旗各乡镇和行政村的商品生产服务网络,起到了支持龙头企业和服务农民的双重作用。二是实施“新网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和再生资源网络,通过资源、政策、资金等一系列整合,现已完成投资2290万元,发展“新网工程”连锁网点144个,乡镇和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三是加强基层社建设,在牛营子、锦山和王爷府等地投资2900万元,新建营业场地34000平方米,改变了基层社服务面貌。在各基层社建立了种植户档案,对各户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生产管理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登记,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在村级,我们依托村委会闲置设施,建设村级收购点18个。通过县、镇、村三级网络建设,目前,全系统已形成了覆盖全旗各地、联系千家万户、信息通畅、保障有力的产业化服务网络。
(五)实施观念创新。一是大力培育人才队伍。旗社全面树立锐意改革的创业精神,建设了一支敢于吃苦耐劳、勤于谋划发展、善于开拓创新、勇于闯荡市场的坚强领导班子和一支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干部队伍,为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生命力。二是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搞发展。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事业始终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在事业发展中,旗社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市政府曾两次在喀喇沁旗召开现场会激励和推动我们的工作,市社、自治区社和全国总社多年来给予我们很高的荣誉。旗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领导,在推动产业化基地、培育建设龙头企业、发展“新网工程”和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我们的项目建设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未来的工作中,喀喇沁旗社将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自觉将供销合作社工作放在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贯穿于农村流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全过程,抓住市场热点和产业化难点,竭尽全力开展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