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这一词汇,今年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全国人大农民工代表朱雪芹、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做客新京报主办的“两会”圆桌访谈时表示,目前全国新生代农民工多达一亿人,取消户口背后的福利差别待遇,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标准,系破解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关键。
近六成农民工不打算返乡
由“80后”“90后”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更为强烈的城市情结,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增强,文化程度提高。朱雪芹、李昌平二人均表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上述几点,但是他们留在城市面临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郗杰英介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四川等农民工输出大省做过问卷调查,近六成不打算返回家乡,而是准备“在打工城市买房,做新市民”。
农民工市民化“迫在眉睫”
朱雪芹、李昌平均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现已迫在眉睫。最近两年,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爆发的“农工荒”,已透露出其中端倪。
李昌平说,留住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他认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享受医疗、养老以及子女教育等最基本保障,并不是钱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中央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标准,取消户口背后的福利地域差异。
【户籍】 户口背后存在福利壁垒
新京报:现在有些城市放开了对农民工的户籍限制,但并不是普世性的。
朱雪芹: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都是在城市出生的,想都没想过回去种地。新生代农民工肯定是以后新的工人阶级、新型产业工人,未来会是建设中小城市的主力军。
李昌平:现在不是户口本身的问题,而是户口背后的差别待遇问题,城市与城市之间有壁垒。
只要使全国公民基本福利平等,户口问题就解决了,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都是一样的。这些问题是不是没有能力解决?不是。问题是如果北京做了,其他地方没做,就有了差别和壁垒。这些问题应该由国家统一做,全国统一标准。
【住房】 政府应该建农民工公寓
新京报:市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尚且难以完成,更难以承诺给外来务工人员以住房保障。
朱雪芹:“两会”前,我做了一个不同年龄段农民工的调研,70年代的人,现在已经成家了,渴望住房方面得到更多政策上的扶持;“80后”希望在事业和工作中有一些政策扶持;而“90后”希望国家可以出台法律法规,在技能培训方面搭建更多的平台。
李昌平:政府需要解决最底限、最基本的需求。房子对农民工当然是最重要的。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
在公交车可以达到的地方,建高层公寓,一个人20平方米,行不行?一个农民工就买一个20平方米的房子,先住下来,结婚后两个人一拼,就有了40平方米,财产慢慢增加,今后再买大一点的房子,把政府的公寓再卖给政府,就在城市里安顿下来了。
【就业】 就业培训款可打入社保卡
新京报:也有一些农民工表示,住房保障对他们来说还很遥远,就业培训才是解决生存的关键。 朱雪芹:各地城市的工会、政府也在培训,但不能只注重培训的数量。 去年我针对农民工职业培训和教育,做了一个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设立专款。现在社会保障可以异地转移了,可以把培训款打入社会保障卡中,只有本人可以动用。 李昌平:现在每年政府拨出的用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钱不少。工会、共青团、妇联、劳动、人事……很多部门都在培训,但有多少农民工是因为接受了培训,获得了就业机会?比例非常低。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落到农民工身上。 本报记者 王姝
北京政策
入学
九成打工子弟有望进公办校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市将争取使 70%的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校。市教委已经制定了三年规划,届时约9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望入读公办学校。
早在2004年,北京就取消了外来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小学、初中的借读费。目前,所有“新北京人”子女,在京借读费用已全部取消。
此外,去年一些区县小升初政策对于借读生也在逐步放开,借读生也可以参与派位,小升初可选的中学也大大增加。中考则只能在京“借考”,如果要在北京升学,学校需自行联系。
住房
公租房可向外来人员开放
市住保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北京推出的公共租赁住房并没有完全的限定本市户籍。在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产业园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北京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依照规划、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设公租房,租住给外来务工人员。
至于北京的廉租房,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仍首先解决本市户籍特别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本报记者 马力
就业
农民工可享免费职介服务
北京市人保局农民工工作处处长王启宁介绍,目前,“农民工二代”主要仍享受为农民工制定的各项政策。比如,公共职介可以为其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包括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
在社保方面,来京务工的“农民工二代”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这两类保险都为单位全额缴费,农民工本人无须支付任何费用。本报记者 温薷
个案
年轻打工仔想给自己打工
张亚冲的名字是他姑姑起的,意为“冲出亚洲”。他出生那年正好赶上北京亚运会。
2008年,张亚冲中专毕业,与那些被称为“农民工二代”的80后、90后农村青年一起涌进了首都北京一家小机械厂。
北京很繁华,到处熙熙攘攘。不过他说,这个城市很高傲,只有有钱才能融进去。
三个工友挤一张大床
3月4日上午10时,个头瘦小的张亚冲已经在北京市总工会职介中心转了1个多小时,还没找到满意的岗位。这是他过完春节回北京的三天里,第二次到这里了。
张亚冲中专学的是普通机械车床,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地点在昌平。去年,张亚冲又在大兴一家机械厂找了份工作,月收入1500元左右。他跟另外两个男孩租了一个房间,一张大床三个人挤。
20岁的张亚冲已透露出一种焦虑,“25岁之前,我必须有稳定的工作,让自己满意的收入”。
工作快两年了,还没有给家里寄过一分钱,张亚冲心里过意不去。春节前他特地向工友借了三百块钱,凑了1800回家,拿出800块给家里添置了一台双筒洗衣机。“我家很穷,父亲在河北老家砖厂拉砖,妹妹比我小五岁,正在上学。为了供我上技校家里把所有积蓄都用光了”。
过完春节回来,他开始跑招聘会,想找份数控车床的工作,“头半年主要是学习,1000元工资就够了,技术学到手,差不多可以涨到2000元”,他这么规划着。
张亚冲每天都要看新闻,看有没有与打工者相关的规定出台。他说,对于打工者,国家的声音(政策)挺大,但越到下面(声音)越小。“比如,国家要求给我们上保险,但小厂子根本没有”。
“不学习如井底之蛙”
张亚冲很反感“农民工二代”的称呼。“为什么要给我们安上一种身份,我们就是工作不一样而已”。
张亚冲常跟宿舍的工友们交流未来的计划,大家一致的理想就是,不能一辈子帮别人打工,一定要给自己打工。“我希望能有一笔钱,5万以上,10万以下,自己开店。”他说。
“等我工作稳定了,有休息日了,我就可以一边上班一边学习,只有多学习,才能和社会接轨,否则就如井底之蛙,什么也不懂。”这是张亚冲的另一个计划。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