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架设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

——供销合作社发展合作经济纪实

作者:王泽农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小生产连接大市场,能够增加收入。”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4日全国政协会议上回答提问时说的话。由此可见,小生产连接大市场是一个关系农民增收的大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在这一领域的成功探索,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干给农民看:发展合作经济的宣传队

  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合作经济,把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但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这毕竟是个新生事物,看不见专业合作社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是不会轻易干的。

  以为农服务为己任的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宣传合作经济的重任。他们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央和地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向农民介绍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另一方面,供销合作社的职工自己先干起来,干给农民看,让农民真正明白专业合作社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同样的人同样的地却能多赚钱。通过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当初对合作社的不了解、不接受,逐步发展到尝到甜头、踊跃加入。

  地处北京西南的房山区张坊镇是优质磨盘柿的主产地,每到秋天,挂满枝头的大红柿子通过专业合作社创建的销售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可是,就在十年前,境况完全不同。那时候,柿农刚摘下丰收的果实,脸上更多的不是喜悦,而是愁容。他们在路边摆摊叫卖,一天也卖不了几斤。有些小商贩来收购,把价格压得很低。即便这样,还是有成堆的柿子因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筐里、院里。这时,张坊基层供销合作社决心要帮大伙找到解决卖难的良方,那就是建立专业合作社,共同开拓市场。然而,合作社刚组建的时候,遭遇更多的是农民的不信任、不支持。张坊供销合作社负责人说:“1998年7月,我们成立张坊磨盘柿专业合作社时,走村串户地宣传成立合作社能够帮助农民增收的好处,但当时很多人摸不清专业合作社是个啥,加入了有什么用,看不到利益在哪里,都接受不了。我们就组织供销合作社职工自己先干起来,最后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才24户。”可就在当年,合作社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加上统一的销售渠道,使24户社员的收入翻了一番。这下,不需要再做更多的宣传,很多农民就自己找来了。

  领着农民干:发展合作经济的引路人

  农民愿意加入专业合作社之后,供销合作社就大力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服务,教会农民怎样办好专业合作社。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组织编写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解读》,制定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训方案》。目前,全系统共举办培训班3000多期,培训人数达30多万人次,累计投入培训经费近2亿元。

  不久前,记者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采访,走进远近闻名的万鸿塬无公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合作社的负责人雷国英同时还是基层供销合作社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靠着这样的“政治背景”,2004年初他倡议成立无公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时,竟然是一呼百应。合作社采取“基层供销社+村两委+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遵循“统一种植技术、统一赊销种子种苗和专用农资、统一精菜标准、统一销售价格、统一联系货主、各户独立结算”的原则。大到购买农资、技术培训,小到发放诱虫板,凡是田间地头的事儿,合作社都替农民想到了、办到了。村民雷福林就从加入专业合作社中得到了实惠。过去,忙活一整年,收成咋样还得看老天的脸色,赶上了自然灾害,或者像2003年“非典”那阵儿,菜运不出去,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因此,村里不少壮劳力选择了外出打工甚至出国打工。但是雷福林快60岁了,去哪儿也干不动了。自从有了大棚,他就干起这费工不费力的细致活儿来,一季的收成就能把大棚投资收回来。雷福林一边伺弄着大棚蔬菜,一边对记者说:“现在我只管好好种菜,其他的都不用操心。有了合作社,再也不怕商贩压级压价了,心里头踏实。”

  目前,供销合作社领办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也越来越灵活,有的是基层供销合作社以经营设施、场地、资金等出资方式,依托当地主导产业,与农民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有的是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直接出资,与农民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的是通过基层供销合作社职工及农产品经纪人、产销大户,带动当地农民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还有的是与当地村党支部、村委会合作,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使供销合作社真正成为发展合作经济的引路人。

  带动农民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者

  农民学会了开办专业合作社的知识,供销合作社就鼓励农民自行组建专业合作社,甘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发展。

  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有一个叫富蕴县的地方。这里和黑龙江省漠河并称为中国最寒冷的地带。多少年来,在长达半年的冬季,全县人民仅靠土豆、白菜和萝卜过冬。2008年,县供销合作社组织菜农们成立了富蕴县历史上第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在气温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地区种上了大棚蔬菜。

  日前,当记者来到距县城10多公里的喀拉通克乡时,最抢眼的就是鳞次栉比的60座蔬菜大棚。菜农们正在大棚里忙碌着,菜架上挂满的苦瓜、黄瓜和西红柿,青枝绿叶、鲜嫩欲滴。一位菜农告诉记者:“有一回,我们急需施用美国二铵,这个化肥后劲大,可是市场上很难买到。没想到,县供销合作社替咱们想到了,他们早就组织了充足的货源,并且以每袋250元赊给我们,市场上要卖到300元一袋呢!这可真是雪中送炭。”据了解,每年年底前,县供销合作社都未雨绸缪,提前调进化肥进行储存,在菜苗栽种时将化肥赊销给农民,待蔬菜采摘上市销售后,再归还化肥资金。现在,老百姓可以3月吃上过去6月才上市的新鲜蔬菜,农民种植大棚蔬菜也获得了可观效益,每个大棚获利近两万元。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同志介绍,各地各级供销合作社还免费为全系统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品展示、供求信息、市场行情和国内外合作社动态等信息服务;指导同类专业合作社开展联合与合作,如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的江苏民星蚕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了南京、苏州、南通、徐州、盐城五市区域内42家蚕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共同创建,拥有注册资本金5108万元,蚕农成员8万多户,带动蚕农达20万户;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近两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成立农信担保公司38家,注册资本金4.5亿元,为专业合作社等提供担保业务5213笔,担保额约18.3亿元;在各地各级供销合作社的指导和帮助下,不少农民自发组织了专业合作社,他们从对合作经济的一知半解,到成为组织、规范、发展的行家里手,供销合作社在引领、示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发挥了支柱作用。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李春生说:“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的科学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符合这一要求,具备这一特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又对现代农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理所应当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的那样,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