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西南大旱系列报道:云南

农业生产万事俱备 只欠春雨

作者:于江灵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据了解,云南省的耕地大概有9000多万亩,“小春”作物占3000多万亩,由于干旱,目前已经有60%的“小春”作物绝收。“大春”作物占6000多万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很多农民已经把地犁好,只等着下雨,希望能在4月中旬赶上“大春”的播种。云南省化肥销量锐减,各农业部门及涉农企业积极抗旱。当我有一天真正踏上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的时候,却是去采访百年一遇的旱灾,心里是难过的。本应该是满眼绿色的田地如今却赤野千里;曾经碧波荡漾的水库现在已经干涸,皴裂得像老人的皮肤,好似在滴血;往常此时在田地里忙着种田的农民兄弟满脸愁云,被晒成古铜色的脸庞又蒙上了一层灰色;以前这个时节车水马龙的化肥销售点如今却门可罗雀。

  云南云天化国际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云南地区销售锐减  农企都要靠天吃饭

   云南的地形主要为山区、半山区、坝区,而其中山区、半山区占大多数。除了坝区比较平,水资源相对丰富外,其他地区的用水基本靠天。往年清明前后是雨水比较充沛的时节,农民都已经在地里育苗插秧了,而今年有关部门告诉农民“不要买肥,不要卖粮”, 先用手头上的钱保证生活用水。

   云南省全年计划用肥4000多万吨,“大春”计划用肥占60%即2000多万吨。受干旱的影响,预计云南省一季度用肥下降了三分之二。云南云天化国际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建波介绍说,云天化国农往年一季度销量是100多万吨,就目前的数据统计来看,销量不足往年的二分之一,库存量也只占往年的一半。

   刘建波说:“云南的“大春”主要用过磷酸钙和尿素,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备肥的旺季,过磷酸钙和尿素的价格基本都是涨的,我的手机从下午一直响到晚上9点多,而现在很少有电话打进来。三分之二的厂家已经停产,之前生产的肥料都堆在仓库,价格也在下落。经销商没人拿货。有少数经销商把自己的门店摆满,以防市场启动时无货可卖,更多的就是喝茶聊天,没有了往日零售店前车水马龙的景象。”

   云天化国农滇东北区域部经理梁任祥介绍说,如果4月中旬还不下雨的话,‘大春’的播种就困难了。水稻是受时节影响很大的作物,如果清明前后有雨水就能插秧,而一旦不能插秧,这一季就不能种了。玉米的种植期可以延长到5月份。现在去跑市场的时候,有些用水条件稍好的坝区农民种了些蔬菜,他们反映说:“如果不用肥,我种的菜或许还可以有些收成,一旦用肥,没有更多的水浇,可能就把苗烧死了。”“不仅农民是靠天吃饭,我们厂家也是靠天吃饭,渴盼下雨啊!”梁任祥感慨地说。

  云南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向终端转移化肥  为随时启动的市场做准备

   往年1-3月是化肥销售量较大的季节,今年由于持续干旱,春耕化肥销售处于停滞状态,销售量较住年减幅较大。云南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四年的化肥销售为80-90万吨,占全省化肥市场的35%左右,受干旱影响,1-3月份的化肥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0%左右。

   云农股份总经理肖华介绍说,严重的旱灾致使化肥销售量下滑,价格大幅下降。这正是考验厂商关系的时刻,公司与各战略合作伙伴及时沟通协商,针对灾情,厂商对库存化肥成本给予一定调整,并采取承担市场风险等有效措施,维护正常合作,共渡难关。同时公司根据政府部门抗旱相关要求和各地抢种、栽种的实际情况,加大复合肥、碳铵等抗旱性相对较好的肥种采供力度,及时保证耐旱作物的栽种。

   云南大部分的田地都是靠天吃饭,截至目前干旱一直持续。但如果旱情逐渐缓解,雨水充足,大春可以迅速补种、栽种,化肥可能会出现集中使用的情况。这时就会给化肥市场造成严峻的考验,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可能就会出现供货紧张、价格猛涨的情况。肖华说,目前全省的化肥库存量总体可以满足用肥需求,但不排除因库存结构不均、集中用肥时调运困难,出现局部地区用肥相对紧张的情况。由于旱情持续时间长,化肥使用量较少,各级化肥经销商资金周转慢,库容普遍较小,加之近期化肥价格下跌幅度大,目前经销商的进货积极性不高,公司正积极与经销商沟通协商,想办法解决资金和库容压力,把厂商的优惠政策用到基层,尽量将化肥往下移,以保证旱情过后可能出现的集中用肥。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大力推广抗旱技术保“小春”收成

   记者到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采访的时候发现,除了办公室的人外,其余领导都下到基层去了。云南农技推广站办公室主任黎威兴介绍说,云南省委省政府从三月初开始组织“一百县,一百天,两百人”的干部下乡活动,办公时间全部在基层监督、指导抗旱工作,全力以赴地保障人、畜的饮水,保“小春”的收成。

   云南当地用水困难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先挖个坑,里面铺上塑料袋,等下雨下满了再把口封起来,等育苗或移栽用水的时候再打开浇水,灌溉条件非常艰难。为了减少用水量,云南农技推广站大力推广“间作套种”和“地膜覆盖”技术。

   “间作”是指播种期相同,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可加大阳光的利用率,提高产量,比如玉米和大豆。 “套种”是指前一种作物还没有收割时就把后一种作物种植在行间,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缓和用工矛盾和避免旱涝或低温灾害。如小麦套种玉米。

   “地膜覆盖”栽培的最大效应是提高土壤温度,显著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湿度稳定,并能长期保持湿润,有利于根系生长,适合旱区的种植。由于地膜覆盖有增温保湿的作用,因此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殖,加速腐殖质转化成无机盐,有利作物吸收。地膜覆盖可以避免因灌溉或雨水冲刷而造成的土壤板结现象,可以减少中耕的劳力,并能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黎威兴介绍说,“地膜覆盖”技术在云南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自1988年以来一直大力推广,在滇西北和滇中地区发展尤为好。使用这种技术,每亩地要用3公斤膜,合计40元,政府每亩地补助10元。2010年,计划在玉米上推广800万亩,冬季马铃薯“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00%。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