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冯屯大蒜”:大蒜也可以不“疯狂”

作者:郑兆雷 刘明明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进入2010年,“疯狂的大蒜”变得更加“疯狂”。不过,“疯狂”中也有“另类”。5月7日,走进中国蒜业十强乡镇——山东省茌平县冯屯镇采访,笔者见证了这份“平静”。

  蒜商:“圈地”不如“基地”

  “别说4300元,就是5300元,外人也甭想从冯屯‘圈走’一亩蒜!”在冯屯镇梁庄村南,“保全恒温库”的老板梁保全手指1200亩蒜田,自信地说,“这片蒜,是俺老梁和其他4家恒温库的‘基地’。去年,大蒜下种前,就签了合同。现在,5家恒温库的720吨库容已到位,就等5月中旬开磅收蒜薹了。”

  梁保全从1998年开始做“库头”,连续12年不停“建基地”,最初100亩、200亩,如今是500亩。凭借这些“地盘”,去年2600吨库容让他发“老”了,今年货源紧张,老梁的“钱景”更好。

  冯屯有蒜3万亩,万一“狼来了”呢?梁保全说:“不怕!蒜农算的是长远账,蒜源紧缺的时候你来了,蒜源宽裕的时候你不来咋办,他心里没底,在他眼里还是本地的牢靠,所以外地蒜商来了也白搭。”

  掌控1000亩“基地”的“金杜恒温库”老板杜存山同样底气十足:“冯屯有120座恒温库、87家大蒜厂,蒜薹保鲜、大蒜加工的能力分别达到2.25万吨、3万吨,外人怎么敢来。”

  冯屯镇党委书记李恩介绍,该镇种植、收储、加工的“一体化”已运行10多年了,120座恒温库、87家大蒜厂都建有自己的“基地”。多的上千亩,少的也有二三百亩。

  “‘圈地’不如‘基地’长远!建‘基地’除了掌握蒜源,最重要的是减少成本、保障品质。”冯屯镇大蒜协会会长马新生对该镇的“基地”深有体会,他说:“从金乡到冯屯,每吨光运费至少160元,按200吨库容算,就是3万多;蒜薹最佳入库期是24小时内,外地组织货源,入库时间难保障,而镇内可以随收随入库,蒜薹保鲜度自然高;再说冯屯储藏的是白蒜薹,没有‘基地’,外地很难满足‘胃口’。”

  据悉,得益于“基地”,冯屯大蒜已连续5年“高价位”运行,今年春节冯屯蒜薹的出库平均价达到4.1元/斤,比全国平均批发价格高出了2毛钱。

  蒜农:贵贱都种“铁杆蒜”

  阳光下刚刚浇过的蒜苗绿得可爱,长势好的地方已没过脚脖……站在自家的蒜田前,梁庄村种蒜大户徐荣山露出舒心的笑容。

  “贵贱对俺种蒜影响不大。2007年价格最贱时,我种了17亩;2008年,种了15亩;去年,是20亩。”徐荣山说。

  今年63岁的徐荣山从1995年起开始种蒜,1亩、2亩种到现在的20亩,算的上冯屯的“铁杆蒜农”了。他对大蒜的“疯狂”有自己独到见解:“2007、2008年2年都赶上贱年,农民不种蒜了,面积下降太厉害。2009年买的比卖的多,缺口大,价格还不翻着跟头涨。”

  “俺贵贱都种蒜是因为有‘保护价’。每年10月份大蒜下种前,就跟附近的恒温库签订了‘1元保底,价高随行就市’的合同。2007年市场上蒜薹1斤1毛露头,恒温库还是按1块钱收,有人兜底,只赚不赔,谁不种蒜啊!”徐荣山介绍,梁庄村1200口人、2300亩地,3/4的人家种蒜,这些年,全村大蒜面积没落下过1200亩。

  “保护价”的初衷是什么?冯屯镇党委书记李恩的解释是:“既保护蒜农的利益,也保护蒜产业的稳定。大蒜的投入比较大,1亩地蒜种是600—700斤,按去年每斤1.7元—1.8元的价格,就是1000多元,再加上薄膜、化肥,一亩地的成本少说1500元。大蒜还比较‘费事’,种的时候要一瓣一瓣地种,出苗后要一棵一棵从薄膜里往外抠,菜薹的期很短、就二三天,一人一天只能采2分地,许多人家光雇工的工资就不下500元。种蒜代价大,收益不稳谁敢种啊!”

  从1998年起,冯屯镇推行了“保护价收购、听涨不听降、随行就市结算”的“订单农业”模式。即每年秋季大蒜种植前,由镇政府组织龙头企业和蒜农代表,通过市场调研、预测,确定来年蒜薹最低保护价;次年,蒜薹收购时,企业带着“收购许可证”到“基地”设磅,统一收购票据,待蒜薹全部入库后,根据国内市场平均价格再上浮2—5毛钱来结算。这样平常年份蒜农每亩蒜薹和蒜头的总收入可以接近3000元,去年年头好,蒜薹、蒜头收购价分别达到2.4元/斤、1.5元/斤,单亩收入创下5500余元的“纪录”。

  “保护价”结结实实保护了蒜农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大蒜产业的稳定。2007年、2008、2009年,市场大幅震荡,但该镇大蒜面积却保持在3万亩左右;外地“疯狂”炒作的时候,冯屯的蒜商们则“稳坐中军帐”,到春节一个个都发了。

  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今年的库容全部填满,全镇至少需要1.58亿元的流动资金。”见到冯屯镇镇长王巍时,他刚从县城的农村信用联社回来。再有一个月,又到了蒜薹收购季节,王巍此行就是冲着“钱”去的。

  “蒜薹在老板眼里是‘金条’,可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命根子’。与其说我们帮老板,到不如说是帮老百姓!”王巍说,每年这时候,他都要跟银行打阵子交道,贷多少钱、利率多少,他临时客串“老板们”的代言人。

  因为有镇长出马,银行贷款总是能全额到位,利率也相当优惠。贷到的钱,要不了多久又会支付给蒜农,成为他们秋季种蒜的“动力”。今年,王巍还发动冯屯镇大蒜协会会长马新生牵头组建起由49家恒温库老板参加的“大联保体”,将授信额度提高到2亿元。

  除了帮“老板”筹款,“王巍们”的另一项职能就是给蒜农“打杂”。去年秋季,蒜种紧张,镇里随即抽调30名机关干部4下江苏射阳购进200万斤蒜种,不仅让800余户蒜农种上了蒜,还节省了40万元成本。

  “一个产业的健康成长既离不开市场,也离不开政府。两手都要用,该出手时就出手,产业才不会大幅震荡。蒜如此,其他农产品更是这样。”王巍对冯屯的“另类”深有体会。

  王巍还说,根据他的经验,今年大蒜应该还会持续2009年的行情,大蒜要避免“疯狂”,“冯屯模式”可以借鉴。
 

(责任编辑 曹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