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各地蔬菜市场“蒜你狠”、“豆你玩”等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蔬菜大量上市和政府打击囤积居奇之后,蔬菜价格有所回落。
笔者最近在山西走访蔬菜产地、流通商、政府部门后了解到,菜贱伤农和囤积居奇现象的并存,归根结底是城乡饮食消费趋向一体化下,蔬菜产量绝对数量少,品种种植不平衡,蔬菜流通市场没有实现一体化所致。
蔬菜生产消费的基本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菜农种菜城乡居民一起吃;种植面积扩大的速度无法和需求量增加的速度相匹配。
近日,笔者两次到山西省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太原市河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采访,每天,这里都在进行着大规模、多批次的交易。每日上午10时以前,来批发蔬菜的大多是太原市的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11点以后,太原市周边祁县、太谷、交城、平遥等县的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会赶到这里批发蔬菜,到下午4点左右,距太原更远些的忻州、朔州、离石、阳泉、陕西府谷等市、县的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就会将剩下的蔬菜批走。
太原市河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副总经理杨润明对笔者说,2006年以后,蔬菜市场的日吞吐量翻了一番,以前大约200吨到300吨市场就饱和了,现在一天需要500吨的量才能满足基本需求,其中40%供太原市民消费,60%要通过各类层次的批发商运到市、县、村。
与此印证,笔者在最近到乡村采访时留意到,所到村都有两三个蔬菜代销点,与以往农民餐桌上以土豆白菜为主的单一结构相比,如今蔬菜的品种和花样与城里差别很小。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的饮食结构已经趋向一致,在北方干旱山区农村,农民并不种叶菜,但如今时令鲜菜已经上了这里的农家餐桌。
从蔬菜批发流通环节看,蔬菜内需大市场已经形成。
山西省农业厅蔬菜办副主任秦潮对笔者说,2008年山西蔬菜年产量1600多万吨,而到了2009年,蔬菜面积已扩大到630多万亩,产量达到1895万吨,全省人均消费可达540公斤。但是蔬菜的供应不平衡,露地蔬菜的产量占绝对比例,集中在7、8、9三个月份上市,70%的蔬菜需要外调到南方市场销售。设施蔬菜面积129.21万亩,但真正能提供反季节蔬菜的日光温室面积仅45.44万亩,只能满足本地冬春季节30%的需求,不足部分要从外省调入。
现在的蔬菜市场是个大流通的市场,山西的蔬菜种植优势也在于与全国市场的互补上,7、8、9三个月南方高温天气,不适宜蔬菜生长,只能由处于北纬34°到42°的山西、陕西等地互补。
蔬菜的大互补格局是地理条件所致,市场的互补格局并未形成。这几年的气候不稳定,稍微有个产地出现旱灾、冻灾,生产期延长,市场供货就会出现断档的真空期,菜价就会飙升。在山西甚至小到一场雪封了高速路,某些品种蔬菜的价格都会翻个跟头。
最近,延后成熟期的山东菜和南方蔬菜逐渐上市,缓解了供需矛盾。因此,蔬菜的价格降至“合理”水平,需要的是到位的资金投入和种植面积“合理”的扩大。蔬菜价格自2008年春节之后,一直高位运行的事实表明,蔬菜的总供应量不足,蔬菜的供给没能和蔬菜内需大市场同步增长。
由此可见,蔬菜生产消费的“基本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前的农民种菜市民吃,变为菜农种菜城乡居民一起吃。一边是城市居民蔬菜日消耗量的增加,一边是农村对蔬菜的大量需求,种植面积扩大的速度无法和需求量增加的速度相匹配,导致了蔬菜绝对数量的不足。
蔬菜销售领域基本面也发生了变化:今年的“蒜你狠”和前年的“满城皆是圆白菜”都是市场调控机制“短缺”所致。政府应牵手菜贩子,组建“蔬菜欧佩克”,优化资源配置。
蔬菜的短缺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契机,政府部门也在大力鼓励农民发展蔬菜产业。
山西十年九旱,早春常有高寒和风灾。副省长刘维佳说,山西的农业是建立在抗灾基础上的农业。据山西农业厅的测算,设施蔬菜纯收入是粮食作物的10到20倍,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山西的共识。
山西省已经制定纲要,目标是每年发展18万亩设施蔬菜,到2013年,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产量达到900万吨,可满足全省蔬菜需求量的75%,三年后为全省农民平均增收145元。
晋北应县蔬菜产业约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南泉乡清凉庄在大户邓和的带动下,发展架豆种植1000多亩,人均纯收入4200元。邓和的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
蔬菜规模化后,如何避免重蹈“奶农倒奶”、“白菜围攻县政府”的覆辙,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就“蒜你狠”事件,杨润明说,单一品种的价格,每次都是大起之后必然大落。集散蔬菜的流通大户唐喜士也说,商人自古重利,“蒜你狠”现象不是今年才有,以前也有。
千家万户农民面对大市场滞后的价格信号,导致了种植面积布局的不平衡性,菜贱伤农和囤积居奇现象的并存为投机提供了契机。如何避免这些,基层的经验可供借鉴。
应县政府蔬菜办副主任雷全明说,蔬菜办的一项职责是指导农民理性种植。根据蔬菜种子的销售情况,大致推算当年的种植面积,作为指导农民理性种植依据,比如,蔬菜办根据今年胡萝卜种子的销售状况,判断云南大理等胡萝卜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已经不小,今年价格可能没去年乐观,就让当地胡萝卜之乡的农民适量改种架豆和青椒,以免多种胡萝卜使菜农受损。
如果各地政府都以种子销售量定产,单一品种的蔬菜种植就不会失衡,就不会给囤积居奇者以机会,也不会出现当年湖北圆白菜和山西圆白菜在广东撞车,价格一泄如注,山西寿阳、太谷两县的菜农收回来的菜不够人工工资,只好任由圆白菜烂在地里,不去收割。
卖难不是蔬菜的产量绝对过剩,解决办法只有发挥蔬菜流通商的作用。
蔬菜流通商,俗称“菜贩子”,从约定俗成的叫法里就可以看出社会对他们的贬意,其实这是社会的一个误解。唐喜士抱怨说,只有大雪封路了,菜价一路飙升,政府才会找他们想办法平抑物价。
一个可以说明的例子是,山西原平的香蕉商,形成合力买全国卖全国,使得香蕉价格基本稳固,实现了蕉农、消费者、蕉商共赢。
应县的做法是,每年把流通商请到当地举办蔬菜节,和他们搞好关系,一旦发现有可能出现蔬菜上市撞车时,流通商就会和两地协调,一个地方提前上市几天,一个地方延后几日上市,解决了资源浪费和菜贱伤农。
社会分工是自然形成的,蔬菜流通商是蔬菜资源的最佳配置手,政府应该给这些人以政策倾斜。让他们组成“蔬菜欧佩克”,实行政府监管下的行业自律制度。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蔬菜领域信息和物流的畅通,让蔬菜以销定产,卖难买难自会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陈蕾)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