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社:构筑经营服务网络 延伸惠农强农链条

作者: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甘肃省静宁县供销合作社现有基层社18家,社属企业7家,资产总额3.46亿元,所有者权益1.2亿元,发展各类经营服务网点470个,覆盖了该县所有行政村。近年来,县社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重点,全力构建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三大经营服务网络,积极探索经营与服务有效结合的新路子,有效促进了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全力夯实经营服务网络的基础

  (一)全力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2002年,县社按照“动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思路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运转流畅”的要求,全面实施了以“双置换”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推行“三变三不变”的原则(职工的身份要变,社员的身份始终不变;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要变,合作制的性质始终不变;发展的方式要变,为农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一方面变现、置换部分低效资产,筹措改革成本,妥善安置职工;另一方面采取县社筹资、职工集资等多种办法,回购债务,力保资产和网络完整。目前,全系统22户企业已全部完成了改革改制,置换职工身份778人,占职工总数的96.2%,化解银行债务3650.3万元。经过改革改制,打破了传统的经营和资产管理模式,保持了供销合作社牌子不倒、社有资产不流失、经营网络完整。

  (二)强化网点建设,夯实网络基础。网络是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基础,网点则是网络之细胞。改制转型后的适应期,基层社业务骨干流失比较严重,业务经营陷入低谷,经营服务网点呈现小、散、少、乱的状况。为尽快恢复经营业务和提升为农服务功能,我们把强化网点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作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施“二次创业”的重点工作。针对我社闲置资产较多、分布散乱的情况,我们重点从建“点”抓起,采取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社会融资等办法,加大社有资产的开发改造。

  一是组建龙头企业。先后投资5400多万元新建了供销超市、供销大厦,入股组建了工业品纸箱包装有限公司、恒瑞祥养殖场及兴辉马铃薯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供销大厦、供销超市通过招商,引进了武汉服装商贸、童家煲汤肥牛火锅、西域钱柜KTV、帝豪超市、万佳家具城等5家全国连锁企业加盟店。二是加大基层社改造力度。坚持每年改扩建两个基层社,累计筹措资金1600万元,相继改扩建了城关等12个基层社,新建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三是兴办专业市场。2007年,县社筹资200万元将古城供销合作社的闲置资产改造为农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使用、当年盈利,基层社年增加收入10万多元。四是构筑网络终端。近几年,先后兴办村级综合服务社46个。2008年,我社投资25万元,吸收农民入股10万元,在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吴庙村建设的综合服务社,经营品种达320种,当年实现商品销售160万元,完成农副产品收购90万元。五是加强资产开发。先后投资6000万元,对县农副公司综合楼等社属企业的原有经营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开发,改造面积5万平方米。

  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延伸经营服务网络的触角

  静宁县社充分利用静宁特色瓜菜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连龙头企业、基层社,下连村级综合服务社、便民店和农户,形成上下连线、左右相通的经营服务网络,有效促进产销对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一)多种形式促发展。围绕特色支柱产业,通过基层社和农村能人牵头领办、参股联办、引导协办等多种形式,采取下连农民社员建基地、保货源,上连龙头企业拓销路、保增收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流通业、种植业等领域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格瑞苹果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267人,建立苹果基地3276亩,年总产值1965万元,获得了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果品优质基地”荣誉称号。2008年,该社还为汶川地震灾区捐赠有机苹果300箱,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灾区人民的称赞,CCTV-4中国新闻还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全系统发展各类行业(专业)协会10家,发展单位会员52个,个人会员4061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入社农户达2100户,带动农民近十万人,年助农增收5000万元左右。

  (二)开放办社添活力。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和“广纳贤才、开门办社、壮大力量”的办社理念,面向社会,敞开社门,还社于民。一方面,以社有资产入股和吸纳社会资本等办法,按照“社员入股、民主办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思路,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公开竞聘,先后吸收了26名农民致富能手、农产品经纪人进入专业合作社管理层,不但激活了人才、管理、资金、技术等生产经营要素,而且完善了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体系、资本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其长远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强化服务树形象。通过聘请专家学者传授新型技术、组织技术骨干出外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社员的综合素质。先后聘请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北京昌平日川河果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中农乐果树新技术研究所的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定期对农民开展专业技术培训。2007年,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共同组织部分果农会员赴北京考察学习,现场接受专家技术指导,收效明显。几年来,该社累计组织培训班(会)200多场次,培训果农、菜农等农技人员8万多人,其中农民经纪人3000多人,印发科技资料30万多份。

  目前,社组织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了静宁县所有乡镇,每年通过各类协会推销果品、洋芋等2万吨以上,通过专业合作社推销果品5000吨以上,洋芋3000吨以上,各种小杂粮5000吨以上,推销产品总值4000万元以上,帮助农民实现收入500万元以上。县社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在政府和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真正成为了静宁县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三、推进现代经营方式,努力提升经营服务网络的功能

  近年来,县社以县级配送中心为物流节点,依托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加强对各经营网点、直营店、加盟店的配送。采取“一收两送”的办法,推进连锁经营,实现经营服务网络“面”上的全覆盖。“一收”就是通过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农副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实现助农增收;“两送”就是通过发挥县农资配送中心、基层社的辐射作用,向下配送农资、日用消费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一)构建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县社于2007年建成了静宁县农资配送中心,依托其发展连锁经营网点210个,初步形成了“配送中心为主体,24个乡镇为骨干,150个村社为基础”的遍布城乡、覆盖全县的农资连锁销售网络体系。2009年,配送各种化肥5.4万吨,农膜1200吨,农药50吨,农机具1.5万件,销售额达1.3亿元,农资销售量占全县市场需求的81%。

  (二)构建农副产品购销网络。依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遍布城乡的网点,积极开展农副产品购销服务,构建起完整的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县社入股100万元组建了兴辉马铃薯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修建马铃薯储存窖48孔,储量9.6万吨,每年收购产品2万多吨,助农增收1200多万元。领办的兴辉马铃薯产业协会,按照“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两年来从固原、青海、陕西、甘肃定西等地引进优质薯种2500多吨,分别配送到全县16个乡镇的80多个村社,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各基层社也积极开展农产品购销。红寺供销合作社领办的洋芋专业合作社每年购销洋芋2400吨、苹果1200吨,年销售收入达到2880万元;李店、治平两个基层社建成果窖20孔,年储量600吨,年购销苹果1440多吨,销售收入约440万元;田堡供销合作社年收购经销小杂粮约1700吨,销售收入210万元。

  (三)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依托供销大厦、供销超市招商引资,引进全国连锁企业,开展区域性总经销、总代理,带动了二级批发和连锁配送业务,加快发展便民店、专业店、农村超市等新型网点。目前,已建办各类便民店120个,小型超市50多个。县社组建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在全县24个乡(镇)发展了20家连锁店,每天坚持出车下乡配送,年销售额达3600万元左右。目前,全系统日用消费品网点配送比例达到了30%,连锁配送总额已达1.7亿元。

  (责任编辑:贾丽君 陈蕾)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