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有了土地经营自主权,但单家独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要实现农业大发展、农民奔小康,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再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了红河州蒙自县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对其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给予充分肯定。近几年,云南省供销社通过学习借鉴省外、国外的做法、经验,结合省情、民情,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和方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工作初显成效,亮点不断呈现。目前,全省已发展专业合作社4600多个、协会900多个,其中保山、大理、临沧等州(市)供销社加挂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办公室”的牌子,昆明市各县(市、区)、大理市、腾冲县等地相继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一个村有专业合作社、乡(镇)有服务中心站、县有农合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正在形成。走进云岭乡村,合作社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产量质量提高了
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白济汛乡落吉古塘上村是一个远离县城的小山村。村民种的菜,主要是由农民在赶集天背到街上去卖,价钱忽高忽低,卖不掉就背回家喂猪。2008年,白济汛基层供销社发挥自身优势,带动部分村民成立了白济汛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26户。供销社负责与周边单位签订销售合同,将社员种植的蔬菜销售出去,并指导他们按要求种植以确保质量。合作社成立后,社员的菜有了稳定的销路,价格也有了保证,并且在地里就可以把菜卖掉,更重要的是土地增值了。农民既得了方便,又得了实惠。社员张星灿的妻子高兴地告诉笔者,他家种的菜亩产达3500千克,按每千克保底价1元计算,亩收入有3500元。3个月左右就可种出一季菜,如果一年种3到4季菜,扣除成本后,收入可达8500元至12000元。他家的5亩菜,年收入有5万元左右。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因为成立了合作社,统一了技术,提高了质量,有了稳定的销路和价格,土地产出就增加了。维西县供销社主任欧阳杰介绍,他们的7个基层社共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带动农户3942户,年实现收入670多万元。
山区土地增值,坝区就更不一样了。元谋县是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2006年,该县元马镇清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钱永林带着村民到福建、台湾等地考察,引进了适合当地种植的水果——莲雾,并在供销社的指导下成立了莲雾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268户。如今,已是元马镇副镇长、清河村党委书记的钱永林介绍说,莲雾种植的第二年亩产可达500千克,到第五年可达3000千克。当地的价格是每千克10元,亩收入可达到3万元左右。之后,清河村又成立了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木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300多元。
产品销路畅通了
在维西县康普乡,基层社主任、经理赵智光结合山区的地理气候特点,牵头成立了维西县供销社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2008年,合作社示范种植了20亩纹党参示范基地,每亩地的成本是1320元,亩纯收入达到5000元至6600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纹党参种植已推广到了永春、攀天阁、康普等3个乡的10个村,种植面积达1780亩。永春乡罗马村的318户农户家家种植纹党参,种植面积占全村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按订单价计算,全村销售纹党参收入人均可达1780元,待他们全部土地种上纹党参后,人均收入将达到1万元左右。
赵智光说,纹党参只适合在海拔2500米至2800米的地区生长。每亩可种植16000苗,每苗成本为0.08元,目前3个乡政府分别给予农户每苗0.03元、0.05元、0.08元不等的补贴,合作社又为农户每苗垫付0.03元,待销售后扣除。合作社还和村委会签订了收购合同,村民的积极性很高。
大理州永平县供销社果亮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由原供销社分流职工彭继强牵头成立,吸纳社员7户,服务农户500多户。为帮助农民销售当地的核桃和食用菌,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如今,销往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的产品供不应求。2008年,社员交售核桃干果30吨,周边农户交售干果1000余吨,合作社帮助农民增收2500万元,户均收入达5万元,人均收入1万余元。在社员和农户中,年收入最高的达20多万元,最少也有5000多元,收入上10万元的农户达到30%以上;销售食用菌近300吨,帮助农民实现收入700多万元。彭继强兴奋地说,这些种在荒山上的核桃树都不占耕地,最重要的是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销路,为山区农民找到了致富路。
农村面貌改变了
临沧市沧源县勐来乡勐来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长期以来,佤族群众习惯于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居住场所的卫生状况很不好。在新农村建设中,供销社协助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成立了勐来村养牛专业合作社, 帮助村民草拟《合作社章程》和规章制度,全村98户农民都入了社,共养牛104头。合作社把牛圈集中建在远离村寨的地方,每周由一户社员轮流放牛,并统一请农科人员进行防疫治病,村子里的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
在依山傍水的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村,一排排洋气十足的别墅,一条条整洁的村间小路,一阵阵醉人的稻香,让人流连忘返。老燕子村村民小组长、机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显荣告诉笔者,2008年,在市供销合作社指导下成立的老燕子村机耕专业合作社,把村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机耕合作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和产出率,节省出来的劳动力又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顺着魏显荣手指的方向,笔者看到,在村子的西边,一个大型养殖场正在施工建设。魏显荣说:“养殖场建好后,村民就不再单家独户养牲畜了,全村将实行统一养殖,在提高产值的同时,我们的村子也将会变得更加整洁美观。”
目前,云南全省供销社系统组织、引导、带动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已达5500多个,是全国供销行业发展总量的十分之一,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80%以上,带动和服务农户181.3万户,累计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32.95亿元。供销社系统的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受到农民群众的热忱欢迎,供销社已成为引领云南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云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与发展,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脱节的问题,使广大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怪不少县供销社主任感叹:农民群众要求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呼声越来越高,请求供销社指导服务的愿望十分强烈。
保山市隆阳区西山片区一位加入了养猪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在我们山区,本来就没有什么特色经济支柱,一年到头盼的就是自己养的几头猪能卖个好价钱。在没有入社前,不掌握科学的养殖方法,一年下来猪生长缓慢,卖不到好价钱。加入了合作社以后,猪怎么养、怎么销,都有人帮忙操心,我们就等着拿钱了。”他的话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
(责任编辑 曹杰)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