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大蒜的层层外衣

作者:汪名立 来源:新农村商报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国家发改委的处罚言犹在耳,大蒜价格再次飙升。有传言称,“蒜你狠”的背后,千万元级别的只是小炒家。真相究竟如何?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大蒜主产地山东省金乡县、主销地北京市场,对大蒜的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调查,试图追溯一颗大蒜从生产到零售终端的足迹,揭示“蒜你狠”背后的博弈。

  金乡蒜农:赚也种蒜赔也种蒜

  关键词:明年备种

  大蒜价格疯涨,蒜农是直接受益者之一。经历了蒜价的一路走高,蒜农将如何规划明年的种植,是减缩还是扩种?

  年过半百的老周是金乡县城南金一村的农民,他家距离远近闻名的南店子市场不到两里多路。村里不少年轻人在南店子市场或赚或赔,他都看在眼里,但只是看看,倒卖大蒜对于他而言是件不靠谱的事情。

  傍晚时分,老周从棉花地里回来,两个月前那片地还都种着大蒜。在村头他和一帮老伙计闲聊:2007年大蒜价格便宜,我想来年会贵一点,于是2007年种大蒜;2008年大蒜更不值钱了,就想下一年肯定会涨,于是还种大蒜;2009年上半年蒜价还是很便宜,寻思着总该涨了吧,于是接着种大蒜。后来总算是涨了……

  多少年来,习惯了种蒜的老周,通常会在新蒜收获时就开始备来年的蒜种。今年也不例外,他从收获的大蒜里挑选出350多斤个头大、品质好的作为下一季的蒜种。“今年行情好,本想多种一点儿,但是家里只有两亩多地。因为行情好,租地的价格越来越贵了。”老周说道。

  “谁知道会涨这么高?”对于现在10元/公斤的蒜价,老周有点儿后悔自家的大蒜卖早了——5月底他把自家两亩多地收获的1500多公斤鲜蒜以每斤2元多的价格,卖给了村里的“二道贩子”。

  商敬远是金乡县城北一个小村的农民,也即老周提到的“二道贩子”。他家有6亩地种大蒜,又租地种了两亩洋葱。他没有打算扩种大蒜,“谁知道明年的行情会不会大起大落。”

  金乡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金乡每年的大蒜种植面积变化不大。全县80%的耕地种大蒜,可以扩种的空间有限。另外,当地农民有种大蒜的传统,可选种的农作物种类不多。”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也有一部分蒜农看到现在的行情好想扩种,但除了此前预留好的蒜种,自家的大蒜都卖出去了。至于是否要把前期卖出去的大蒜再买回来,他们着实有些犹豫。因为蒜种需要的是个大质好的大蒜,价格要比通货高出不少。

  生意链:赚也储存商赔也储存商

  关键词:储存商

  商敬远,记者遇见他是在南店子市场附近的冷饮店。

  最近一周,商敬远几乎每天都要去南店子市场逛逛,除了自家的几千斤大蒜,他还以8元/公斤左右的价格先后收购了1万多公斤通货。7月中旬蒜价涨到14元/公斤的时候他没有卖,现在临近入库的最后时间,他有些着急了:“干蒜放进冷库,成本会增加不少,后期市场走势很难预测。”

  记者离开金乡的前一天晚上,商敬远打来电话说他当天(7月31日)以10元/公斤的价格卖出了一车(4000公斤左右)大蒜。他说:“入库前(蒜价)大涨的可能性不大,也就在4.8~5元/斤之间,还是早点卖了保险。”

  在金乡的大蒜生意链里,风险最大也是利润最大的应该属储存商了,用当地的称呼就是“入库的”。市场上没有入库的大蒜会不断减少,9月份基本售完,通常他们会选择在市场紧缺的时候再投放大蒜进入市场。冷藏蒜的价格,既有可能出现惨跌,也有可能暴涨。

  储存商把收购的大蒜储存在冷库里,这就带动了金乡冷库的发展。李兆芳是众多冷库主之一,拥有3个冷库洞,可容纳大蒜1800吨左右。冷库主不仅仅为储存商存货,在合适的时机他们自己也收购大蒜储存。于是,他们的身份就在冷库主和储存商之间转变。

  在大蒜的生意链中,还有大蒜加工出口企业老板和国内批发市场老板,他们直接或通过代理从蒜农、二道贩子和储存商手里收购大蒜。

  从新蒜收获到8月10日前后入库基本完成,大约是3个月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干蒜在入库前参与者众多,几乎涉及整个产业链,市场流通和交易非常自由。入库以后,无论是加工厂还是批发市场除了还有部分自己储存的货源外,其余的大蒜几乎都在储存商手里。如果后期市场需求量低于库存量,蒜价就会下跌;如果库存量小于市场需求量,储存商就可赚得盆满钵满。

  蒜价疯涨:是供求影响还是炒作

  关键词:炒作

  大蒜价格疯涨,是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还是人为(游资)炒作,一直没有一个让各方都信服的定调。

  在记者的采访中,“供求关系说”得到了金乡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南店子市场的蒜商们用通俗的供求关系原理,分析了当前的市场行情和今后的走势:“在需求不变和增加的情况下,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必然上涨。相反,前两年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走低。”

  据金乡县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县今年大蒜的种植面积为58.5万亩,比去年增加10.5万亩;但是大蒜干蒜头平均单产为785.2公斤,同比减幅为28.4%;全县总产为45.93万吨,比去年减少6.71万吨。

  成本增加也是大蒜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有金乡蒜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光350斤蒜种就要花1000元左右;化肥等农资每亩要500多元;种地、浇地等人工投入1000元;合计每亩成本至少要2500元。今年春节后金乡掀起“包地热潮”,有些包地每亩成本超过4000元。以每亩产量750公斤计算,每公斤大蒜成本在3~5元/公斤。新蒜上市从产地到餐桌需要经过六七个环节,还有运输、加工等成本,导致前两年大蒜的价格与本身价值严重背离。

  “民间资金炒作说”一直是媒体报道的重点。记者在金乡发现,确实有外地资本进入,但是这些资本的出处不得而知,也很难确定其对大蒜价格疯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可以确定的是,参与金乡大蒜市场买卖交易的绝大多数还是大蒜业内人士。

  至于“出口拉涨说”,不少加工企业表示,这是因果倒置——国内蒜价大涨才使得出口产品成本和价格大涨,订单锐减。

  目前没有全国大蒜产量的具体数据,大蒜涨价的主要原因和未来价格走势很难判断。如果要弄清大蒜疯涨的原因中,哪是表象哪是本质,或许还得用权威的全国数据来说话。

  产业升级:从大蒜农业到大蒜工业

  关键词:产业升级

  前两年大蒜贱卖,在金乡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过于简单而导致的直接后果。

  在金乡县各干道上林立着各种大蒜加工企业,三五成群的工人进行着简单的去皮和包装工作。据了解,金乡有1000多个中小型大蒜加工企业,产品主要是大蒜、蒜粉、蒜片等初级产品,处在产业链条利润最低的环节。

  据金乡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大蒜产业链的打造和产业的升级。政府指导工作的重心从以前的以“贸易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深加工”为主,从强调出口量和创汇转变为向产业链延伸并获取高附加值。2008年,金乡县政府开始在经济开发区建设大蒜工业园,致力于进一步开发研制“大蒜食品”、“大蒜制药”、“大蒜保健品”等精深产品,建成大蒜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开发区招商局局长韩锋告诉记者,目前大蒜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一期工程建成后,可以容纳200余家大蒜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可达30多万吨。

  记者在“金乡县经济开发区及招商项目介绍”中看到:宏泰公司拟在园区建设大蒜深加工项目,年消耗鲜大蒜3万吨,年生产大蒜油80吨、大蒜多糖3600吨、大蒜粉5000吨;宏昌公司新上大蒜深加工项目,年加工大蒜素300吨、大蒜胶囊1亿粒。据了解,大蒜油、大蒜素和大蒜胶囊对鲜、干大蒜的消耗量巨大,可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调料和化妆品等领域,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

  南店子市场见闻

  ——讨价还价的“大蒜华尔街”

  7月29日上午,记者出了金乡汽车站,上了出租车。司机杨师傅每天都要从汽车站载客到远近闻名的“大蒜华尔街”——南店子,在短短的几分钟路程中,他总要和外来的顾客聊上几句大蒜。

  杨师傅告诉记者,最近一周(7月22日~29日)来金乡的蒜商不多了,听说最近行情不太稳,总体价格没有以前高。

  上午11点,出租车拐进南店子村,远远就看见宽阔的马路上停放了各式载满大蒜的货车。被称作“大蒜华尔街”的南店子市场其实就是一条马路,记者目测货车数量至少有100辆左右,几乎全是通货。买蒜、卖蒜的蒜商、蒜农、经纪人等夹杂其间,或仔细查看车上大蒜的品质,或席地而坐等待买主,偶尔有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商讨价格,还有一些在路边的商铺或小店里歇息、聊天。

  有蒜商告诉记者,这两天市场的交易情况与半个月前差太多。之前新蒜上市交易的时候,南店子街上装载大蒜的货车有成百上千辆,车队能绵延一两公里长。

  炎炎烈日下,35度的高温使蒜商们的脸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挂着豆大的汗珠,黝黑的皮肤和身后车上雪白的大蒜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说话不多,多数人神情疲惫。

  “你的货大小还不错,但干度有点儿不够。”一位操着当地口音的买主在估价身边的一车大蒜,最后给出了4.8元/斤的价格。货主摇摇头没有说话,他又伸手作出一个加5分钱的手势。货主干脆地丢了一句:“低于5块不卖。”买主听完走向邻近的货车,这意味着这次商谈破裂。

  正午时分,部分买主散去,而蒜商很少离开,就近买一点烙饼之类的食物充饥。下午陆续有几辆货车加入到队伍中,填补上午或中午离去的空位。傍晚时分,蒜商稍多了一些,还是和上午一样讨价还价,只是谈笑多了些。

  晚上6点多的时候大家开始陆续离去;7点半以后,市场上很难再找到卖蒜的货车了。当天市场交易平淡,据说全天成交了20多辆车的160吨大蒜,但是谁也无法统计具体的数据。一般他们对大蒜价格行情的判断基于几大因素:全国的供求关系决定大的趋势,南店子市场的价格行情主要看出口量、发往国内市场的量、入库量三方面的需求和卖蒜的供给。简单点说就是市场上买的人多,价格就涨;卖的人多,价格就跌。

(责任编辑:张晓远)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