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辖区内全部1249个行政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村庄从此成为历史概念……素有“改革先行区”之称的山东诸城市,近来的村庄改社区举措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撤销行政村有没有法律依据?政府推进的村庄整合会不会影响村民自治?改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填平城乡居民的鸿沟?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诸城市进行了调查。
1249个行政村变身新社区:农村社区化新延伸?
8月中旬,记者走进诸城龙都街道土墙社区,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掩映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房,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俨然城市一般。
撤销行政村是诸城市近年来实施的农村社区化建设的一个延伸。从2007年开始,诸城市在农村全面开展了社区化建设,全市所有村庄按照地域相邻、习俗相近的原则规划为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涵盖5个村庄、1500户左右,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人口计生等便民服务,形成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
为进一步打破村庄间的壁垒,诸城市今年6月决定撤销全部1249个行政村,依法产生社区党委和居民委员会,取代村支部和村委会。
诸城市民政局局长蒋加平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他说,撤村建社区其实是跟撤小村并大村的道理是一样的,叫“社区”不叫“村”,是诸城改革的一个探索,社区包括的内容、范围更多更大一些。
上万户村民变居民:“服务圈”缩小城乡鸿沟?
撤销建制村,村民变居民,消除了“农村人”与“城里人”的身份界限。尽管目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的政策仍不同,但农村社区化以后,农民享受到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在不断提高,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
数据显示,撤销建制村后,当地政府在社区中心村配套完善了雨污管网、治安监控、集中供暖等基础设施,把医疗卫生、社区警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放到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了对农民的“两公里服务圈”。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78个农村社区开工建设住宅楼952栋,建筑面积176.8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1.8万户居民入住。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表示,解决城乡居民待遇的“二元结构”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方向,但需要条件成熟时推进,需要通盘考虑。目前,农村社区主要解决的还是公共服务向城市看齐,但要抹平城乡居民待遇的鸿沟,还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套。
数万亩宅基地置换:为长远发展腾出新空间?
对改革中的一些关键事宜,诸城市确定,行政村撤销后,原村集体资产、债权债务不变;原村资产形成的收益权属关系不变;原村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变。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诸城是个工业强市,2009年,诸城地方财政收入24.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67家。据诸城市有关方面测算,如果农民全部实现集中居住,则可置换出8万亩旧宅基地,对于这部分土地,诸城考虑复垦或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为了吸引村民搬迁,诸城市出台了优惠政策,如果一次拆迁能够超过30亩,那么每户居民一亩宅基地补贴20万元,目前居民的平均宅基地面积基本在0.6亩至0.7亩之间。
山东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庆武认为,这种试验个别地方探索可以,但应谨慎推进。一般来说,应在城市化水平达到60%~70%,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占比不大的时候,“村改居”时机才比较成熟,各地应因地制宜。
(责任编辑 曹杰)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