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波动此起彼伏。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CPI上涨3.3%,创出近21个月来的新高,而其中由农产品上涨拉动的比例占到2.3%。在此之前的上半年,大蒜、绿豆,生姜等产农产品价格更是屡创新高。针对这种情况,有专家认为,虽然不排除投机资金借此涌入进行炒作,但是席卷全球的恶劣天气造成的减产仍是涨价主因。
笔者以为,虽然此次农产品涨价主要原因是异常天气导致的减产因素,但不可忽视其中一些人为因素。近年来,为保障与稳定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市长负责制弱化,措施落实不到位,农产品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流通能力不足,部分大城市农产品自给率过低。致使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货难”和居民“买货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是农产品此次价格波动的原因之一。
更需要注意的是,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国际农产品的输入性通胀诱因与国内的天气灾害、人为因素等相互叠加,有可能进一步强化居民的通胀预期。在7月份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8%,而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仅1.6%,食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的“贡献”超过75%。由此可见,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价格是推动7月份CPI上涨的主要原因。虽说当前我国夏粮上市在即,有可能减缓通胀的因素,但综合考虑今年以来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季节性消费需求增加等因素,三季度价格总水平中新涨价因素将继续增强,因此预计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很难在当前基础上有较大的下降,仍是未来影响通胀的潜在因素之一。
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一头挑起农民增收致富的重担,一头连着千百万城镇居民的饮食所需,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重要地位。正因如此,未雨绸缪,采取措施防止价格异常波动就成为当前我国政府极为关注的内容之一。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直接关系着百姓生活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各级政府都要意充分识到稳定农产品价格既是关怀民生的需要,又是社会稳定的需要。要严格按照中央政府的指示,积极应对,未雨绸缪,在充分保障农民群众利益不受损,全力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全面整治,理顺农产品等民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秩序。在这个基础上,全力将农产品工程向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让农民“卖的舒心”、居民“买的放心”,从而在源头上遏制潜在通胀因素,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责任编辑:张晓远)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