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多家主流媒体记者联合采访李成玉

作者:贾丽君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1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9月3日,第九届国际合作社联盟亚太地区大会及系列活动联合开幕式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结束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成玉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中华合作时报等主流媒体记者的联合采访,中国供销合作网实况转播李成玉主任答记者问,欢迎收看。

  人民日报:我是人民日报的,想问两个问题,大连的副省级供销合作社会议我也参加了,我在会议上听李书记说,今后合作总社准备集中力量办大事儿,重点扶持一批大项目,树立行业领先地位,请问供销总社在扶持大项目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打算?

  李成玉:我们在新阶段的建设勾画了两个方面的主题:一个是基层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起来。我们通过调查摸底,有700个左右的县基层网络比较薄弱,出现了空白。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培育社有企业,把市场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调整激发他们的活力,增强供销社系统的实力。

  近三、四年,中央已经给我们确定了新网工程专项资金,这一部分钱现在基本上用在了基层网络的建设上,把空白县、基层县的网络经营完善起来。但是这个只能是进行一个阶段,从现代物流的主渠道看,要打造农村流通的主渠道平台,我们还应该培育一些骨干企业,应该进行一些大项目的建设。我说的这个大项目的建设,一个是说我们有大宗的商品,化肥和棉花经过供销社的大概都几百万吨,总社中棉集团自己经营的每年大概有六十万吨左右,这些仓储设施过去建设的也有一些,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打造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所以我觉得进行大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的区域的产业规划,比如说粮食主产区,棉花主产区,要建一些大型的仓储设施,我们现在正在结合讨论“十二五”规划拿这个意见,这是一个重点。

  第二个重点就是再生资源的加工现在已经到了综合加工利用的新阶段,不是过去很简单地加工一下,分散地交给一些加工厂、造纸厂去,现在总社的中再生公司已经打造了一批综合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比如说清远的,江苏常州的,现在正在建设的四川内江的、河南洛阳的,这些产业园区把再生资源汇集起来后,就要进行深加工。广州把旧塑料经过加工溶解、提炼,又做成瓶子出来了,不是把原料再卖到加工厂去,而且生产的产业链基本上完善起来了。我们觉得我们国家循环经济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过去,再生资源是供销社的传统优势,我们要在全国集中的商品集散地布置一些集中的产业园区。我刚才讲到清远和常州的设计规模,将来的产值每个企业都要超过一百个亿。如果说我们把这个方面的综合加工做好,在全国的再生资源领域,供销社就成了主渠道。总社所属的中再生公司就在这个领域是一个领军企业,这是我们要打造的一个重点。

  第三个就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上。我们去年对全系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一次摸底,供销社办的县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我们占了全国的40%。但是我到基层去看,这些批发市场的设施非常落后。我到南宁去看的一个批发市场,现在销售额在二三十个亿,场地狭小,设施落后, 挤在一个城市的中间,车辆出入非常不方便,像这类市场现在就需要改造升级。我们拿了一个规划,总社也成立了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公司,我么想以这个公司带动主产区、主销区集中建设一批有调节和带动作用的、有影响的大型批发市场。我们在这次大连会上提出这个概念,因为供销社的机制,是各负其责。基层网络大部分完善起来后,总社要集中抓一些大型的物流设施建设,这样可以使我们尽快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保证供销社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人民日报:还想请李书记谈一下中国供销集团和新合作这两个大的项目总社有什么进展?

  李成玉:供销集团的事情我们前年就开始酝酿,去年有了实质性的运作,总社现在拥有独立的法人企业12家,但是规模大小不等,最大的中农集团年销售额差不多五百个亿,最小的也就几千万,还上不了一个亿。总社就这些资源,如果都保持独立的法人运作,我们觉得无论在系统的带动上和全国的影响上,都远远不能体现供销合作社这么一个大系统的经济形象,所以我们经过实质性的运筹,报国务院批准,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今年元月份正式推出了。

  现在的运行保留了两个层次,一个是集团在战略运作上要选准一个发展方向,集团也在为这些法人再融资拓展一些渠道。我们这12家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还保留着,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过渡阶段呢?就是考虑这些企业大小不一,贫富不均,如果说搞成一级核算,怕有吃大锅饭的现象。所以我们内部确定,大约有两三年的过渡期,如果现在集团运作进展得很成功,我们整体融合的速度会加快一些,如果说集团层面的运作还有不协调不完善的地方,我们还想适当地保留一下独立法人企业的积极性。

  今年大半年的时间,我们大概做了这些事情,一个是解决了这些企业集中办公的问题,新闻单位可能也了解,现在要到供销社系统找一个企业,有的找不到牌子,有的找不到地点,很分散。我们企业的办公地方有租赁的,有的有自己产权的,还有凑合的。我来了之后,光在北京市内看我们的企事业单位,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有一些很难找到,有一些地方办公的成本很高,我们有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怎么样,但是租的是金融街的房子,一年的租金非常贵,运作了十年八年,租期到了,总社连一点财产都没有留下,这种运行成本对一个企业长远发展来说不是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下决心购置了办公楼,这个办公楼不是解决我们机关的,完全是企业进去。总社拿了一些补贴,也争取了北京市政府的有关政策,大量的还是靠企业拿钱,今年年底我们的企业整体集合办公的问题大概能够办到位,现在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这是我们系统运作上的一件大事。

  第二件,现在他们正在积极为下面的法人企业搞融资。我们的集团推出去之后,国家一些大的银行都非常看好,因为供销社现在块头大,我们政府背景色彩比较浓,信誉度比较高,现在他们正在探索两条路子,一个是和北京银行搞一个受信的额度,现在可能有50个亿,比过去单个企业到银行去申请要便捷多。还有一个就是准备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发行企业债卷。我们现在申请的额度是20个亿,债券期是十年,我们拿这个债券,在快速膨胀的发展阶段可以解决资金上的瓶颈问题。最近集团的成员单位在江苏还有一个制造企业,场地设施都比较落后,正好赶上当地政府退二进三的问题,把二产要搬出去,三产要进来,集团在这个项目上正在紧锣密鼓地运作,要和地方政府协调,拿一块地,把制造业、棉花物流、一些大型侧仓储设施都摆进去。如果这样一件事情做成了,就能看出供销社集加工、物流和信息为一体的生产园区,而不光是一个搞流通的企业,现在运作的已经有一个眉目了。

  最近我和顾国新副主任已经商量,以集团的名义,分别研究每一个法人企业在下一轮战略发展上的重点,可能到明年我们就瞄准第二次上台阶,推动这些企业加快发展。总体上讲,供销集团推出去以后社会形象很好,两个层面的运作也比较正常,总社主任会议坚持每一个季度要听一下独立法人企业和集团运作的实际效果,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上,我们觉得生产管理的运作还是比较好的。

  人民日报:还有一个问题,今年以来,蔬菜的价格波动比较大,供销社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那么供销社在组织农产品进城,在“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方面,在稳定城市的农产品价格方面供销社能发挥哪些作用? 

  李成玉:现在我们国家蔬菜供应分两头,一头是商务部在协调怎么保障供给,一头是物价部门在协调怎么样保证价格,这是从行政方面讲,他们都在关注着。从蔬菜种植上讲,主要在农业部门。过去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专门设定过城市的菜篮子建设,要求在大型城市的周边,必须有稳定的菜地。但是在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中,供销社还是一个渠道。尽管我们没有承担过多的行政职能,我们在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比如说海南的反季节蔬菜基地要往内地调运和销售菜的时候,供销社的渠道是其他任何渠道都没法比的。如果说海南的菜要滞销了,要烂在地里了,供销社一旦动员起来,每一个省组织力量去运输、去分销,蔬菜的生产地讲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

  第二个层面就是,我们在城市里搞了很多农超对接的点,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菜直接组织到社区中供销社办的网点。现在你到社区去看,有很多当天生鲜的蔬菜,很快就进了社区。过去流通市场很多环节,拿到菜店销售的时候已经蔫了。现在很新鲜的菜,早上出土,中午就到了社区了。我到四川,有一个老邻居品牌,蔬菜都是新鲜的,他们的根基就是自己操持了一批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生产的蔬菜交给我们,大体上有个协议,相互建立一种信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畅通了生产和消费的渠道,还保证了蔬菜的质量。而且供销社不像小商小贩,看见菜缺了,价格就上去了,供销社还保持了一个基本的利润点,要拿到10%到15%,基本上还有一个控制面,这两个渠道我们供销社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你说的平抑价格,我到总社来了之后意识到,供销社应该把所有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紧紧拿到自己手上。为什么我们搞盘点,为什么搞规划,为什么自己要独立成立个公司,主要是因为,现在地方政府、农民最需要的不是花费,而是把农产品卖出去,供销社既然有这么一个网络,就完全有必要把这个事情干好。现在总社刚刚涉足,渠道上还需要理顺,但是我觉得这个市场潜力很大,既然要把它做起来,我们希望像格林主席讲的,把国际国内平台利用好了,可以替政府部门做很多事情,我们将在蔬菜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上面发挥好供销社应有的作用。

 

  经济日报:我的问题一个是从我国发展合作事业出发,供销社有哪些优势去推动合作经济的发展?第二个问题,供销社这几年也一直在转变发展方式,因为中央决策也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供销合作社是一个传统的体系,目前做了很多工作,未来还有那些发展方式需要转变?

  李成玉: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从北京到中国最基层的农村网络和体系的优势。去年我们到台湾去帮助采购台湾的农产品,我感到台湾的政府部门和生产者对我们的体系看得很重,他们认为供销社的渠道可以覆盖城乡。现在我们乡一级有供销社的有两万多个网点,县一级有2300多个,省辖市有300多个,总社在上面有一个综合协调的机构。我们的网络延伸到了最基层,现在各类经营网点已经达到了六十五万个,分销店、路边店、包括到行政村里的综合服务社,一共有六十多万个,我觉得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网络的形成。

  我零八年四月份到供销社,参加了几个会议,有几个老一代的省委书记见了我都说,供销社这个体系,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太不应该了,现在再要完善这个体系很难。这是一些对农村工作比较熟悉,比较老一代的省委书记发出的感慨。我们现在看,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我们完全步入市场经济,农村流通的主渠道还要有人去做,过去供销社打造的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可利用的资源,现在我们在做这些基层网络的建设上,我们和个体户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体户的经营是一个点,我们的经营是一个体系,县里面有配送中心,乡镇有中心店,社区或者村里面有便民服务店或者综合服务社,这种网络的连接个体经济做不到。你问我们的优势,现在把农村的流通做活,就是我们很大的资源。当然这个资源还要靠我们不断地调整经营机制,规范管理,过去的历史债务,人员包袱,有一些地方还形成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在现阶段的运行中,我们要防止这些现象重蹈覆辙,要把内部的机制搞好。

  你的第二个问题是转变发展方式,我刚才讲的大项目的建设实际上已经隐含着这方面的内容了。现在对我们来讲,最大的问题是经营机制,供销社不能像国有经济那样,但是过去的产权界定不清的情况也要扭转。在这一轮的发展中,我们有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就是一定要把内部的经营机制搞活。现在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对于基层的经营单位,一般都倡导经营者持股,在这个单位里要有经营者股份,我们要求在县以下的供销社尽量做到这一点。有些经营机制搞得好的地方这几年发展的比较快,如果机制问题解决不了我们有再多的投入过几年也能也会成为一个包袱。

  搞活机制的第二点就是大型企业搞股权多元化,我们不是搞纯国有的,也不是搞纯集体的,在这里一定要有社会的股份进来,社会股份进来以后,内部的监督机制就完善了。现在我们在学习实践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供销社在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要彻底转变。

  我们刚才讲到的组建企业集团,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把管理企业从纯粹的行政管理向企业管理转变,我到总社以后发现我们的十二家企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总社机关研究,都要向总社的有关部局请示,有些事情办事效率很低,用行政的方法去管企业,走了多少年都是失败的。现在完全要实现企业化的管理,这也是我们在调整机制上所做的努力。

  从转变发展方式上讲,我们在注重内部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是一个重点。我们去年的净利润是130亿,销售额是12300亿,净利润1%多一点,实现的税收也是100多亿。在流通环节,我们是面向农村的,不可能是高利,像化肥、农药、地膜,国家在价格上都实行着管制,这种赢利点还是太低,和社会的商业比,我们的差距比较大。这次我们在大连和唐山会议上都提出这个问题,要注重提升我们内部企业的效益。我到一些零售店看过,社会商业一般的赢利点在5%左右,我们的基层点大部分在3%左右,这说明我们的管理成本还是太高,应该下决心调整。

  转变的第三点,我们不是单纯地去做商品的流通了,有一些方面可能要介入加工制造业。我们要跳出过去单纯经营农资的模式,有些已经拿到土地权的地段,可以搞一些商业房的开发,有一些现在经营汽车、农机、种子,这些对供销社的多业经营都是一种补充,我们把这个系统向着综合经营的方向去转变。

  还有个好的现象,比如我们经营农资的,现在和上游的化肥生产企业、农药生产企业已经结合起来,有些我们完全收购了他们的股权,已经进入了加工制造的领域,这样比较稳定地掌控资源对保证我们系统的效益会更有好处。

  经济日报:在经营模式上有什么转变吗?

  李成玉:现在我们系统倡导的主要是配送,在县以下的供销社,总社的新合作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子。配送从源头上实行一种采购联盟,跟生产厂家在价格上有一个协调机制,可以拿到比较廉价的东西,甚至有时候可以对生产厂家延期付款,等货物销售以后,马上返回货款,这种机制现在也在逐步形成。现在这么做的体会就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保证进入农村市场的商品质量,这种模式在我们系统是一个主打的方式。

 

  中新社:我有两个问题想问,第一个就是这次大会是在中国第一次召开,具体的意义是什么?第二个就想想问,我们和国际合作社成员国的交流都有哪些方面?

  李成玉:这个最有发言权的是春生主任,他在亚太地区合作社联盟服务了很多年了。我到供销合作社来了之后,出去访问的时候都是带着交流的任务,我看了英国的、法国的,西班牙、葡萄牙、巴西、哥伦比亚的。和人家比,我们有两个差距,一个是他们的合作社完全介入了生产领域,刚才回良玉副总理讲话中也说过,我们五四年在中国组织互助组,后来转成初级社,五七年叫高级社,后来就叫人民公社,完全公有制了。从五四年到五七年的探索,就是国际合作社开始在中国开始出现。中国农民是一家一户的,尤其是贫困农民,刚从地主那里分得土地,没有生产经验,我们倡导三户五户组成互助组,互助组里有个人可能养着一头牲畜,有的没有,各养一头的把牲畜合起来,就可以耕地了,因为一个牲畜拉不了犁,这种互助合作就是这么来的。我们共产主义到得太快,一下子把这些东西都冲没了,实际上后来的计划经济对供销合作社有冲击。我去看法国的合作社,葡萄酒就是合作社的,洗衣粉也是合作社生产的,包括一些小的五金件,也是合作社的,我们现在用的水龙头、喷洒的那个东西,也都是合作社的,都进了合作社的超市,这样做既对消费者负责,也对生产者负责,你是我合作社的成员,你的产品可以进入我的网店,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第二个区别就是,他们都有金融机构,巴西、哥伦比亚、英国都有。英国合作社联盟的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是英国实力最强的五大银行之一,他们受到的冲击最少。今天格林主席就讲到了这一点,我们不是毫发未损,我们有损失,但是和别人比,损失小得多。我们的体会就是,金融和实业的结合。我们国家的合作社组织现在想发展,但是银行贷不上款,供销合作社全系统五万家企业,独立法人,都是小型企业,这种企业在银行没有资质,贷不上款。但是人家的合作社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是合作社,无论是搞生产的还是搞流通的,合作社银行都扶持你。他们的银行质量是比较高的,不是盲目地进入房地产,不是让你到其他的股票市场去经营,人家一直是盯着中小企业在发展,这是我们两个很大的差异。

  这次会议在亚太地区会议中是到人数最多的,450多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了,大家都比较关注,这次会议之所以能来这么多客人,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地位不一样了。另外我们供销社系统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政府的色彩比较重,他们的合作社完全是民间的非政府的。我是当过省长的人,来到这个地方工作,他们都是从系统内推举的,要向政府汇报工作,要向财政要点钱很难,。这次会议可能给与会代表留下很好的印象。

 

  国际广播电台:想问一下李主任,现在循环经济的发展、再生资源的利用大家都比较关注,我们知道再生资源也是供销社的一个传统主业,随着现代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再生资源利用的方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再生资源的利用上,供销合作社有哪些创新?还有就是,是否和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其他成员之间有合作?

  李成玉:国家提出循环经济的理念,应该说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必然要出现的。这些年根据行业协会拿出的数据看,再生资源的市场份额大概已经接近一万亿了。在我们供销合作社系统,做得最好的是前年金融危机前,我们全系统800多亿。前年跌了一下,收购和加工都跌了。今年开始回升,回升的情况比较好。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强力的推进过程中,再生资源的市场空间非常大。我到总社来了之后,没有把化肥和棉花放的太重,因为这些市场份额有限。再生资源、新合作,农产品的流通,这三块完全可以把我们供销社自己的经营份额做大。

  7月份我带着班子成员到商务部跟陈德铭部长汇报了一次,陈部长给我们介绍了现在国际上最先进的再生资源分拣和加工技术。我们现在还是废纸打孔交给纸厂,废旧塑料搞一些溶解,也就是能做一些瓶子。钢铁也是打孔、拆解然后交给炼钢厂,没有做到把铜拣成铜,锌拣成锌,什么东西都分拣出来,搞得很细致,将来我们会这样做的。因为中国毕竟市场份额大,量也大,这种园区化的加工,我们在再生资源领域要唱主角了,我有这个志向,一定要把这个领域做大。现在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有支持的政策,给优惠、给土地、给提供资金,在税收上给你返还几年,有这样好的政策,我们完全有条件可以做大。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些重点领域我们应该做出成品,这次我们在四川内江投了一个项目,内江市政府对我们很支持,他们拿钱,把农民搬走,土地腾出来,现在项目建设政府一份股份都不占,全部都是总社的,土地给你,还可以配给你资金。我到现场看了就理解了,这个地方二三十年来形成了一个废旧塑料集散地,外国的废旧塑料都进来了,但是没有加工,现在形成了二次污染,路上废旧塑料成堆,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卡车拉不完,如果不在就地加工,肯定是个社会问题,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已经动脑筋了,将来我们在国外要考察一些分拣加工作最精细的、最先进的,总社要搞三两个这样的样板,这个样本可以争取国家支持的,可以在国内这个领域起到带动作用。今年是一万亿,我估计我们系统还到不了一千亿,市场份额还占不了十分之一,将来供销社系统如果能占到30%到40%,在这个领域我们才有了主导权了,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农民日报:我想了解一些国际合作社交流的情况,另外能不能介绍一下我们和台湾地区农产品流通方面的合作情况。

  李成玉:我们既然是一个成员国,就一定承担国际合作社联盟给我们的任务和职责。今年年底在印度有一次展览会,去年在马德里有一次展览会,我带着我们的企业去参加了,今年春生主任带队去参加。国际合作社联盟总部和分区都有一些活动,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应该积极地去介入,在这种集体活动中 我们也能够学到别人的长处。

  这几年在确定对台湾扶持的政策上,国家把工业品的购销放在商务部,农副产品的购销,国台办放在供销社。我们这几年都在做,一旦岛内的农产品到了丰收的时候,到了滞销的时候,我们就启动这个机制,各省都要去采购一些。去年11月我带了一个团到台北、台中做了一些调研,看了一些市场,定了一个五千吨的采购协议,现在我们国台办协调的是一个常态机制,上海、广东、江苏的一些企业都做得很好,这些有实力的企业在尽这些社会责任上,不讲价钱,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这个将来我们要继续做好。

  台湾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新品种的推广,保护农民的利益,人家做的比大陆好。我们在南京搞了一次农产品展销会,在现场看到,我们的包装、加工远不如台湾的农产品,难怪人家的产品价格要高一些。另外,台湾有农协,农民的钱不在银行,在农协,农协有规定,农民的钱不能往外投,保护农民利益,有些方面很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最后要说一句,我们希望各个媒体能够对这个系统加大宣传,供销社正在爬坡,社会的认知度有限,希望媒体能够给我们营造一种有力的舆论环境,推动我们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 曹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