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乾健 摄。
眼下走进巫山县两坪乡的周家村,村民们的嘴里都离不开“蔓菁菜”三个字,“晓得今年的蔓菁菜价格会不会比去年更高哟?”“彭主任说要打进上海市场,怕是不会差,快拔草吧。”
看到400户村民至少有300户为种蔓菁菜的事忙碌着,村委会主任彭德祖很自豪地对笔者说:“巫山所有超市卖的蔓菁菜都产自我们周家村,而且年年都是供不应求,这种‘大头萝卜’让我们偏远山区家家的收入都上万元。”
曾被误认作萝卜
有文献记载,蔓菁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北魏农学巨著《齐民要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中都详细记载过这种植物,认为常食它可以和中益气,特别是远方来客不服水土时,用它煮豆腐吃后,很快就能适应。
随行的巫山县农委蔬菜站技术人员介绍,蔓菁菜系球菌类蔬菜,它外型酷似萝卜,株高约20-50厘米,地下有圆形或椭圆形直根,花顶生,花冠黄色,根皮有白、淡绿或紫色。所以,当地老百姓曾将蔓菁菜误认作了萝卜。但由于它与萝卜还是有些不同,他们便称其为“大头萝卜”。
从农家餐桌走进超市
周家种植蔓菁菜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各家各户只是种个十窝八窝,做点咸菜吃。”彭德祖说,后来,村里出门打工的多了,背井离乡总忘不了那老盐菜坛子里腌制的蔓菁菜,特别是将其切成片或丝,炒后下饭吃,简直是美味无比。
十几年前,做小生意的彭德明将自家吃不完的蔓菁菜,带了一二十斤到城里,没想到,刚卸下担子就被抢购一空,而且他说什么价就是什么价。
从中看到商机的彭德明第二年便扩大种植规模。从开初的几分地,到现在四五亩地。在他的带动下,该村种植蔓菁菜的越来越多,全村400多户中有300多户都种上了这种菜。“大头萝卜”成了周家的特色菜种,以前走街转巷兜售的农家菜如今也摆上了超市的蔬菜架。“只要种了蔓菁菜的农户,每年家家收入都是上万元。”两坪乡党委书记向兴浩说。
欲闯“上海滩”
“周家的蔓菁菜不仅在巫山已小有名气,我还联系上海的熟人卖到那里。”该村二社种植大户向林宣说,由于水土的关系,周家的蔓菁菜个头娇小,根细无筋,辛辣味浓,质地脆嫩,口嚼无渣,很受主城及外地人的欢迎。
向兴浩则表示,他们将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充分发挥周家的自身优势,打响周家蔓菁菜品牌。现在已在周家、华家、石龙、溪沟等村发展以蔓菁菜为主的蔬菜5200亩,预计年产量达800万公斤,农民增收750万元左右。
【它山之石】
韩国泡菜成功的秘密
泡菜,堪称韩国“第一菜”,韩国人一日三餐离不开泡菜。就是这么一个毫不起眼的传统佐餐食品,却被韩国人做成一个产业,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每年收入超过70亿美元。
当初,韩国政府推广泡菜也遇到了困难,因为韩国泡菜的生产形式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无法克服小规模、多标准的难题。
为此,韩国制定了一个泡菜的统一标准,使不同的泡菜统一在国际标准和韩国泡菜一个名号之下。标准的制定也很简单———选出几个公认的泡菜制作高手,国家把她们定为文化名人,其做泡菜的程序就成为国家的标准。然后,通过官方媒体广泛宣传,以举国之力,统一打造出一个全球化的品牌。
同时,韩国人不嫌弃泡菜太土,研制出“电子泡菜坛”或“泡菜冰箱”,把电子控温运用到泡菜生产中。又建立“泡菜研究所”开设“泡菜专业”,对泡菜的营养成分,生化反应等进行全方位研究。
(责任编辑 曹杰)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