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如何“门当户对” 中小农户望而却步

“农超对接”仍存在着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尚需农户、合作社和大型零售商的共同努力来推进

作者:未名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蔬菜从产地直接向超市供应,省去中间环节,让零售商、农民、消费者三方受益,这种被称为“农超对接”的产销模式正在进入大众视野。更稳定的供销关系,更高的采购价格和更低的销售价格让农民和商家互利互惠。青岛以三家本地企业作为试点,初步实现了本地农产品和超市的对接,优化了供应链。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农业被纳入现代产业链的过程中,“农超对接”仍存在着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尚需农户、合作社和大型零售商的共同努力来推进。

  本地“农超对接”初现成效

  上午九点,在利群城阳购物广场,每斤售价0.68元的大白菜正在被人抢购,来自城阳街道的高女士连连感慨自己在市场“买贵了”,超市里的价格相较于小区旁的农贸市场便宜将近一半,而由于靠近产地,这些蔬菜凌晨从直采基地运抵超市,仅仅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十分新鲜。

  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各大门店、并在多地设立直采基地、通过自身物流独立配送的连锁超市不同,青岛本土零售企业在青岛市场的销售份额更加吃重,缩短产业链条,注重与周边农产品对接,则成为这些本地企业的“制胜法宝”。

  商务部在青岛设三个项目鼓励 “农超对接”,这三个项目分别被利群、维客和海泰集团这三家本土企业获得。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2009年仅这三家试点企业,就与农业合作社签订合同意向 1.7亿元,新增生产农户200户,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农产品流通费用下降25%以上,同类农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低于市场价格8%以上。今年三项 “农超对接”试点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试点企业新增年销售额1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5000多个。

  在耕地规模集中的胶西、平度等地,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社正在尝到 “农超对接”的甜头。

  以位于胶西镇的青岛公信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780余亩,特别是种植大白菜这一项就达2000亩,并全部按照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要求种植,这令公信合作社在与超市的对接上占得先机,通过种植合同等稳定了农民的种植信心,促进了农民增收。面对超市严格的质量检测,公信农业合作社则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指导,在收获前先进行“自我检测”,从种子到化肥均实现了标准化配给。标准化生产的胶州大白菜赢得了市场的认可,目前该合作社不仅与大型超市签下合作合同,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中小农户:对超市望而却步

  不过,与大型农业合作社不同,中小农户们在与大型商超巨头“对接”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规模限制,往往显得“人微言轻”。

  “大白菜自己拿到市场上能卖一块钱一斤,超市收购只有几毛钱。”自己推着一车白菜来到城阳某家农贸市场出售的菜农老赵,似乎对“农超对接”并不感兴趣。 “我家里没有多少地,所以现在是家里面留一些,送出来卖一些。菜少,那些超市也不感兴趣。 ”虽然单价较高,不过提起总体收入他仍然摇头,“没什么可赚的,不敢多种。 ”

  记者从一家规模较小的合作社了解到,由于缺乏与大型超市对接的能力,他们转而与一些蔬菜站合作,社区超市、爱心菜站以及一些蔬菜配送服务成了合作社特色。即使价格比大型超市略高,也获得了不错的销路。不过该合作社负责人也坦言,由于小超市需要合作社提供物流,而且需求量较小,同一种蔬菜需要多次送到多个地方,增加了不少成本。利润反而微薄,不如卖给经销商,省时省力,货款两清。

  显然,大宗采购对于超市而言可以平抑成本,提高利润。对农户而言,这些大采购商也十分强势,例如沃尔玛要求直采基地是“最低价供货商”,蔬菜种植规模要超过1000亩等,都令中小农户或中小合作社在寻求进入超市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大型超市提出的“无公害”蔬菜等要求也成为农户和超市对接的“门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使其售得高价虽然对双方有利,但前期的投入成本也令许多中小农户望而却步。

  此外,在合作过程中大型超市对资金的占用也往往成为合作社“不能承受之痛”,付款滞后令农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销售理念受到冲击。

 

(责任编辑 曹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