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丰满的西藏“菜篮子”

作者:孙鲁威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如今,凡是来到西藏的人都会有强烈的同感:西藏的“菜篮子”产品与内地没有什么差别。内地流通的蔬菜,西藏可以自产;藏鸡、藏猪、藏鱼的规模化生产,改变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西藏的“菜篮子”是怎样满起来的?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西藏“米袋子”、“菜篮子”的发展。 1990年,随着我国“菜篮子”工程实施,西藏“菜篮子”工作起步。到2001年,中央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成为西藏“菜篮子”建设的新起点。会议要求将对口援藏再延续10年,并将西藏73个县全部纳入对口支援。提出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标使农业援藏成为援藏工作的一个重点。农业部2001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召开农业援藏工作座谈会,“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了农业援藏工作力度,推动了西藏农牧业和西藏“菜篮子”的跨越发展。到2009年,西藏全区粮食安全水平大幅度提升,“菜篮子”供应能力逐步提高。蔬菜总产量达到55.11万吨,比2000年增长2.2 倍;肉类、奶类产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和44.3%,禽肉和蛋类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西藏“菜篮子”正在成为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西藏今天的“菜篮子”,是10年西藏发展的成果,是10年农业援藏的成果。今年8月,农业部在拉萨召开了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援藏力度,努力实现到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科学规划引导,提升“菜篮子”建设水平

  1988年,国务院在大中城市组织实施以发展副食品生产、改善供应为主要内容的“菜篮子工程”,通过建设生产基地,初步解决了城市“菜篮子”供应短缺的问题。到1997年,中央提出,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抓紧组织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立足在质量安全水平、产销利益机制、流通体系建立上提高“菜篮子”保障能力。

  在中央和社会各界加大对西藏农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背景下,西藏的“菜篮子”怎么建?科学规划成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前提。受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农业部帮助西藏编制了《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200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座谈会上以援藏项目的形式签订了协议。2002年初,中国农科院区划所按照部援藏领导小组的要求,成立了规划工作组,组织8位专家分赴西藏7个地市的45个县进行调研。通过编写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布局,也为各地开展对口支援提供了指导。

  按照规划,西藏将着力打造7大产业带:藏东北高原山地的牦牛产业带,藏西高原的绒山羊产业带,藏中北高原的绵羊、绒山羊产业带,藏中宽谷的奶牛和畜禽产业带,藏中宽谷的粮油产业带,城镇郊区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带,藏中藏东地区的藏猪藏鸡产业带。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白绒山羊、藏猪、藏鸡、肉鸭、奶牛养殖、牛羊短期育肥等商品生产基地200余个。这个规划,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调动了西藏当地农牧民从事“菜篮子”生产的积极性。

  十年来,农业部累计安排西藏基本建设和财政专项中央资金28.89亿元,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146%;各对口支援省(市)农口部门安排落实援藏物资和项目资金2.6亿元。一批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建成,使西藏农牧业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进入“十一五”以来,农业部先后在西藏安排实施了蔬菜良种繁育基地、蔬菜标准园示范、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畜禽良种场建设等项目,总投资达5700多万元。按照规划,西藏先后在拉萨市等主要城镇郊区实施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项目,建成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到2009年底,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3.76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7%。其中高效日光温室面积达4.3万亩,蔬菜种植品种约150个。西藏蔬菜产量达48.14万吨,年人均占有量166公斤。城镇居民夏秋两季自给率达到80%以上。

  经营能力建设也跟上了。到2009年底,西藏共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17个,通过“三品”认证的120多个,制定生产技术标准22个。全自治区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00余家,近10万农户受益。

  项目资金扶持,提升“菜篮子”经营水平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坚持重点倾斜、适当照顾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提高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投入支持力度,凡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在建设内容上视西藏的需要适当放宽,使投入的总量、项目的规模等均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落实农牧业基本建设项目中央投资36.3亿元,比“十一五”规划投资增长58%,是“十五”期间的3.8倍。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是农业部在2006年的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尽快在适宜农户中普及的,目前,西藏61万农牧民用上了清洁能源,户均年可节约气、电等费用1000元左右。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面积4万亩,2010年达到20万亩。

  “十一五”期间,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17个省(市)的农业部门和有关中直企业,支援西藏农牧业的资金总额达1.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0%。有的项目是基础建设,如福建省农业厅先后投入援藏资金660余万元,实施了林芝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大楼等10个项目。更多的项目是发展“菜篮子”,如黑龙江省投资900余万元,帮助日喀则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河北、陕西及国家电网、移动、联通公司5年共投资7500多万元,在阿里地区实施了高效日光温室、牲畜屠宰场、农畜产品加工等31个项目。自治区整合各涉农部门资金13.5亿元,国家投资15.25亿元,在全区安排实施了无公害蔬菜、藏猪、藏鸡、奶牛、绵羊育肥等12个产业347个子项目。2009年,西藏特色农牧业项目区农牧民收入增幅达20%以上,人均增收达647元。

  建项目就是树标杆。山东省根据白朗县的实际,支持蔬菜产业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平台,以县蔬菜公司和各类合作社为龙头,以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为纽带,以县乡村科技力量为支撑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使该县成为西藏重要的蔬菜基地。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投资180万元,在林芝开展了本土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尼洋河渔业资源调查与合理利用研究,并建设了水产良种繁育场,提高了林芝渔业的造血功能。

  有项目,会管理,能发展。各省市在对口支援期间,强化建后管理,确保援藏项目发挥长效。湖南省农业厅选派的畜禽养殖专家,在开发藏鸡资源的同时联合组建了西藏山南雅砻绿色畜禽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山南地区的藏鸡孵化率由 30%提高到80%,1.14万农户由此人均增收330元。

  科技人才带动,提升“菜篮子”开发水平

  农业部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十二五”农业科技援藏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发挥国家政策优势与对口援藏部门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帮助西藏深度优化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科技农牧业。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农业部和各对口支援省(市)农口部门,先后选派了37名援藏干部赴藏工作,选派了240多人次的专家进藏指导。河北省农业厅第五批援藏干部马兆临来到阿里地区农牧局后,把帮助札达县发展蔬菜生产作为落实技术援藏的突破口来抓。他们从河北唐山聘请了3位菜农赴札达县帮助当地开展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先后从内地引进蔬菜新品种80余种,当年试验示范成功的蔬菜品种达20多个。2009年引进的自动卷帘机在该县托林镇试验成功,保证了设施蔬菜的越冬生产。他们在对札达县农牧民科技明白人进行的长达6个月的培训中,形成了5万多字的藏文资料,为今后推进蔬菜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技术依据。

  中国农科院是农业部科技援藏的一支主力军,他们把开发西藏农牧业资源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以该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李宝海、孙日飞为代表的援藏科技人员,10年整理出西藏农牧业各产业的技术路线。援藏9年的李宝海 2008年5月正式调入西藏农牧科学院工作。他主持的西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02年在国家和自治区发改委正式立项建设,同年被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已完成高原现代园艺与药用植物栽培示范区、工厂化种苗繁育工程中心、西藏农作物良种繁育与现代种植技术示范区、农畜产品加工示范区、高原畜牧水产良种繁育与高效养殖示范区及西藏现代农业展示交流与培训基地六大功能区建设,成为集高原农牧业科技创新、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孵化展示、特色产业研发、实用技术辐射带动、农牧民科技培训及高原农牧业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全区示范推广了5个类型的高原型高效日光温室1000亩,年收益达1000万元以上,高效日光温室建设海拔最高达4700米。

  在援藏项目的推动下,西藏加大了支柱产业的科技开发力度。近年来,拉萨市农牧局把培育藏鸡和拉萨白鸡作为带动禽类养殖发展壮大的突破口,积极扶持藏鸡和拉萨白鸡养殖示范大户。为了加快育繁推一体化进程,自治区畜牧兽医总站联合北京峪口禽业公司通过援藏途径,将我国自主培育的优良品种“京红1号”和“京粉1号”两个蛋鸡品系引入西藏,改良当地的拉萨白鸡,提高当地品种的生产性能,并把北京特有的农民田间学校这一参与式互动教学方式引入藏区,对藏区的养殖技术人员及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用科学技术带领西藏农牧民发展畜牧业。

  西藏的“菜篮子”,越来越丰满。
 

 (责任编辑 曹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