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四千大学毕业生:城乡一体化进程下的“跳农门”

而今,重归农村,成为越来愈多毕业生的新选择

作者:周璐彦 来源:杭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曾几何时,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当一个城里人,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而今,重归农村,成为越来愈多毕业生的新选择。

  来自宁波市农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宁波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就业和在农业生产领域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了4000多人,绝对数量居全省第一。

  农村创业者中会有哪些群体?他们各自怀揣着怎样的梦想?“跳农门”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看似令人费解的观念转变背后,是一幅快速运转且变化着的社会背景。

  逃离“北上广”转身向农村

  慈溪市三北振慈禽业专业合作社里有一位响当当的“鸡司令”——来自河南的大学生王磊。刚来时,合作社里的几个养殖户看着眼前这个毛头小伙,心里直打鼓:“一个大学生能教养鸡?”

  3个月后,王磊改变了他们的看法,在他的指导下,养殖户每只鸡的养殖成本降低了5至8毛钱,并且成活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

  王磊算了一笔账:这成活率一提高,成本一下降,一只鸡的利润就可以提高8毛钱,以一个养殖户养5万只鸡计算,利润就提高了4万元。难怪养殖户们要对王磊另眼相看了。

  王磊的本事主要来自广东的工作经验。大学毕业后,王磊在广东一家农牧公司干了5年,一直做到生产厂长。随着大城市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王磊有了离开的念头。“一方面大城市交通拥挤、房价飞涨让人生活很累,另一方面我也对城市里早出晚归的工作状态有些厌烦。”

  这时候,王磊想到了去农村干一番自己的事业。“现在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城市岗位毕竟是有限的,与其在大城市里激烈竞争,还不如到农村田野里寻求自己的发展舞台。”

  随着逃离北上广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像王磊这样的大学生“鸡司令”,合作社还有5个。王磊们的到来,给合作社里的养殖户们带来了全新的养殖观念。社长范伟达说:“这些新生力量帮助合作社迈上了新的台阶。”

  厌倦都市生活“隐居”回山林

  与被迫逃离“北上广” 的群体不同,还有一群都市白领厌倦了城市生活,想去农村过一种更接近自然、更清新的生活。

  来自浙江农村的张芝伟与妻子,放弃5层楼的豪华私房,执意钻进山里,试图建造远离尘嚣的“北美木屋”。他们从未当过农民,却开荒种菜,圈地养羊,希望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上小学后,张芝伟跟着离异的父亲,来到湖北松滋市刘家场镇。2008年,张芝伟与同为80后的松滋姑娘张静结婚。一次,张静上山采杜鹃花时,无意中发现了离刘家场镇仅3公里的小天坑。四周没有人家,三面环山,夫妻俩十分喜欢这个地方,经常到这里爬山、散步、晒太阳。

  不久后,张芝伟不顾父亲的反对,带着妻子、背着工具、牵着狗,来到“小天坑”,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他们养了600头羊、1000只鸡,全部放养,早上开门,鸡和羊自己跑到山上吃草;傍晚,它们又回到圈里。到年底,卖掉大部分山羊,毛收入有几十万。

  “过田园生活,并不是要隐居,更不是当‘野人’,而是追求一种有情调,高质量的生活,养土鸡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情趣。”

  “非转农”背后的“农民权利”

  事实上,还有一群离开农村的大学生,奔着农村拥有城市所稀缺的资源优势“跳农门”,在温州、宁波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非转农”在民间持续升温。

  尽管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台州、丽水等地却都已经于2005年出台了“非转农”的相关政策。去年10月,义乌市出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户口“非转农”实施办法,符合规定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可将户口迁回农村,也引起不少关注。

  一位受益的大学生王莹说,2001年毕业后她的户口一直挂在义乌人才市场,高昂的生活成本让她难以对自己的“城市人身份”产生归属感。申请成功后,她重新做回一名“农村人”,享有了农民的权利。

  一方面是就业压力与竞争,另一方面,在一浪紧跟一浪的旧城改造中,土地价值与日俱增,王莹所说的农民权利越来越成为香饽饽。

  宁波江东街道政法办主任徐家强解释说,农民权利包括享受一次性的宅基地分配,一次性的福利分配,这两块利益很大。

  有了经济利益的保障,王莹说回农村幸福指数也提高了。“工作生活压力没以前大,反而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城乡一体化进程下的“跳农门”  

  政府政策的倾斜,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大学生去农村创业。前不久,浙江出台了“对在经济欠发达县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学生,每人每年补助一万元,连续补助三年;在其他经济发达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补助五千元,连续补助三年。”等一系列鼓励政策,曾在学校当地理老师,后来回农村创业的台州万圆生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仁川说,农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潜力可挖。“农村条件艰苦,但相对的,投入成本少,竞争少,适合初创的年轻人。”

  政策的倾斜似乎是在人才流动的规律中给农村增添砝码,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良认为,不管是逃离“北上广” 、厌倦都市生活、还是追逐“农民权利”,越来越多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通讯、网络已经普及,越来越多城市的公共产品导入农村,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小。”马良说,“特别是一些回本土本乡的大学生,往往可以依托父母亲缘基础,借力当地人脉关系更好地创业,大城市虽然机会多、付出的成本也相应更高。”
 

  (责任编辑 曹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