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打造全新供销社

林州市供销合作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林州市供销社共有28个经营单位,其中,基层社16个,直属公司9个,社办工业企业3个。各类经营网点1650个,其中,农村直属网点810个,加盟店330个,网点经营总面积98600平方米,在册干部职工2600名,资产总值2.4亿元。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委9号和国务院40号文件要求,坚持“夯实基础,创新机制,强化服务,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谋划新发展,寻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强力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创业立社,创新强社,富民兴社的新路子。使供销社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形象显著提升,“扁担精神”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弘扬光大。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先争优,营造干事创业新氛围。
从2009年开始,我们提出了以创建五好班子、创建文
明单位、创建全国百强基层社为主要内容的“一树,三创,四抓,两争先”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标准和要求,并付诸实施。
(一)创先争优,划类升级。两年来,我们对企业领导班子实行创先争优,转化升级,要求三年全部达到五好班子标准。通过两年的考核,已有18个基层班子进入五好班子行列,占单位总数的70%。
(二)创建文明单位,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市社机关和河顺供销社已成为市级文明单位,还有6个基层社进入县级文明单位行列。目前,市社机关已向上级申报省级文明单位。
(三)创新机制,竞聘上岗。我们对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实行“竞聘上岗,优化组合,目标管理,追踪考核”,通过演讲答辩、素能测评、认标竞标、风险抵押等程序,选聘企业经营者。上岗后一年为试用期,胜任后正式聘任,二年内完成目标的续聘,完不成目标的,诫勉谈话;第三年仍不能完成目标的,就地免职,并扣除风险抵押金,从而增强了企业领导班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
(四)争创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职工,全面提升职工素质。我们把注重人才培训作为振兴供销事业的人才工程来抓,市社每年举办两期企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三农技术人才培训班,基层社每年举办四期职工和农民经纪人培训班,三年基本轮训一遍。同时,抓好干部职工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目前,已有50多名中青年干部职工荣获了市、县“五一劳动奖章”和“技术能手”称号。
(五)绩效挂钩,严格奖惩,调动全员积极性。对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完成系统重点项目工程的奖3—5万元,对完成本单位重点目标的奖1—2万元。完不成任务的按目标完成比例进行处罚。对机关科室实行分包基层单位、绩效联利挂钩的办法,年终按所分包基层单位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奖罚。从而形成上下同心,一切围绕基层转,一切围绕目标干的良好氛围,保证了全年各项重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抢滩布局,全力打造现代流通新网络
发展现代流通网络,是供销社转变经营方式,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战略举措。我们紧紧抓住“新网工程”的历史机遇,多策并举,全力攻坚。对系统网络进行了规划、整合、改造、提升,共新建城区(商场)市场8个,大型集镇超市38个,农村网点1100个,实现了“苦战三五年,千村建千店”的网络建设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三个围绕、三个拓展”。
(一)围绕大流通、大市场、大服务,拓展市场经营阵地
近几年来,随着林州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形势急剧变化,我们主动出击,抢抓先机,积极谋划新的发展规划,迎接新的市场挑战。市社办公大楼年久失修,2008年通过招商引资办法实施整体改造,一楼建成近3000平方米的金利凯购物中心,二楼为市社办公区,既保证了社有资产开发利用,又改善了办公条件。河顺、姚村、横水等百强基层社近几年共投入改造资金1000多万元,对原商场、行政院、仓库等低效闲置资产场地实施整体盘活开发改造,新增营业面积近1万平方米,资产效益翻了一番,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改造,当年受益。目前,我们正在城区协调征地50亩,筹建林州市农资交易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工业品仓储中心。
(二)围绕全市“两区三路”建设,着力拓展三产服务业。
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产业集聚区、旅游风景区和林(州)长(治)高速、鹤(壁)辉(县)高速、长(治)兖(州)铁路战略通道,打造三省交界交通枢纽,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发展与之配套的三产服务业。日杂公司在产业集聚区附近征地116亩,总投资3000万元,筹建三省交界仓储物流中心。石板岩供销社在大峡谷风景区,建成了旅游纪念品超市,去年在桃花洞风景区建成游客服务中心。今年,该社将筹资500万元,对老行政院实施整体开发改造,建成集食宿、购物、娱乐、会议接待于一体的高档餐饮服务项目。原棉业公司通过企业改制,在红旗渠观光大道租赁山坡1200亩,建成了供销社绿野生态园,发展餐饮服务、特种养殖基地。横水社在安林高速路旁征地5亩,建成了供销社营业大楼。同时,任村、姚村、临淇等社正在“两高一铁”出入口处协调土地,筹建餐饮服务和加油站等服务设施。
(三)围绕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拓展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实施小超市、大连锁,小门店、大服务,积极推行一网多用,一网多能。先后在各经营门店开展了彩票销售、联通业务、非处方药品、劳务输出、婚姻介绍、农民银行、股票代理、信息服务等涉及十大行业门类服务项目,由过去一买一卖,一购一销向多领域、多行业、深层次、综合性经营服务转变,提升了供销社在农村市场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打造品牌,搭建助农增收新平台
我们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社一品,农超对接”的发展要求,建立“专业社+农户+超市”的经营格局。目前,市社已成立农合组织联合会和经纪人协会,48个专业合作社、11个行业协会已进行注册登记。其中有12个专业合作社分别被授予全省百佳和全国50佳专业合作社。主要做法是:一是建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共建立了种植、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37个,其中,原康供销社林果药材基地被全国总社命名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二是树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先后推出了东姚“洪河谷”优质小米,茶店“山凤”牌柴鸡蛋,任村“大红袍”花椒,石板岩“山扁担”牌农产品等一批名优品牌土特产品,有3个品牌列入总社“千社千品”。东姚金牛小米专业合作社还取得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这些产品还参加了第五届豫商商品大联展,并获得了金奖。三是开展农超对接,产销见面。利用供销系统网络,将农产品深加工、精包装进入超市,打入全国市场,形成快捷、规范、稳定的供应关系。“山扁担”牌土特产品、“洪河谷”小米还在北京、太原、郑州、安阳等地设销售窗口,使这些过去无人问津的“土造货”走出山门,成为了倍受城里人青睐的“香饽饽”。四是强化服务,推行“社员优惠卡”制度。专业社对入社农户发放优惠卡,凡购买的化肥、饲料、大件工业品及原铺材料等年终按销售总额3%进行返还。2010年,专业合作社共销售化肥5.4万吨,饲料13万吨,推销生猪、活鸡、兔30万头(只)、各种中小药材、干鲜果品10万余吨,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对农民实行二次返利160万元,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四、项目带动,提升为农服务新水平
项目建设是供销社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后劲,没有项目就没有新的形象和地位。只有大力实施项目建设,供销社才能谋求新发展,实现大跨越。我们抓住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机遇,把项目建设 列入重要日程,组成了专门班子,成立了项目办公室,结合我社实际,有针对性的考察论证,筛选项目、建立项目库,并积极跑部进厅,向上申报。并采取引、联、补、免等办法,三年间共向政府各口累计争取项目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还通过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全国供销总社等部门,争取到了仓储物流中心建设、新合作信息发展中心、产业物流配送升级改造等项目,这些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和实施,为供销社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茶店供销原来社经济基础薄弱,但该乡有一定的柴鸡散养规模,他们利用国家扶持资金实施了鲜蛋冷藏保鲜项目,建立容量750立方冷藏保鲜库,并建成粮油蔬菜交易大市场,不仅破解了鲜蛋冷藏、蔬菜瓜果季节生产、四季销售的瓶颈,而且为政府分了忧,为农民解了难,还救“活”了一个基层社。
五、监管并重,企业管理步入新轨道
一是加强配送中心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前几年基层社都成立了配送中心,实行了两营分离,但仍存在权责不明、效益不佳等问题。为此,我们要求基层行管人员全员入股,财务与社内彻底划断,风险共担,利益均享。解决了行管人员人浮于事,负盈不负亏的问题,使系统配送中心年业务收入不低于100万元。二是加强财务管理,开展增收节支。市社要求下属企业资产、业务收入年递增10—20%,三费支出年下降10—15%,并实行了定额考核、目标管理、逐年审计、严格奖罚。同时对资金实行年度现金流量申报制,统一制表、逐月公布、全面监督,有效地遏制了“没钱卖资产,有钱乱开支”等铺张浪费现象。三是加强资产管理,实现“两个提升”。对基层社现有资产进行建档登记、微机管理。管住管好,谁触动“雷区”,就处理谁。对偏远微亏、长期闲置的场地,确需处置的,要经过反复论证,按照程序报批,并公开竞价拍卖,争取效益最大化。四是加强合同管理,避免暗箱操作。对基层社所有门店承包费实行公开竞价、公平竞争,承租合同一式三份,交市社资产科备案监督,防止社有资产流失。五是加强民主管理,实行社务公开。对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大宗业务经营等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对业务招待费、小车费、通讯费等费用开支出实行一张单据过五关,集体会审签批,并将逐月收支情况公布上墙,接受监督,还领导一个“清白”,给职工一个“明白”。
成效与变化
一是供销社自身达到发展壮大。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打造经营网络、盘活闲置资产、创办专业合作社,社有资产达到了滚动发展,截止2010年底,有8个基层社资产超千万元,有5个基层社资产超过500万元,有6个基层社进入全国百强基层社行列,2个专业公司入选全国供销系统连锁配送龙头企业。全系统所有者权益达到8400万元,固定资产帐面原值1.2亿元,市场评估价近5亿元,真正夯实了供销社的家底。
二是农民的经济收入显著提高。过去,林州十万大军出太行,一把瓦刀闯天下。现在,农民陆续返乡创业,寻找新的致富门路,专业合作社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全市有3.2万亩撂荒的土地被农民重新种上了谷子、玉米、小杂粮,有16万亩荒山种植了林果、中小药材、有4000余亩闲置多年的厂房、仓库,被开发利用,办起了养殖、加工和专业市场,为农民搭建了增收致富的平台。入社农民郭文亮前几年在外打工一年收入2万元,现在在专业社的扶持下,回乡发展养殖业,一年收入达到8万元。用他的话说“过去在外打工遭白眼,现在,回乡创业当老板,有咱专业社作后盾,圆了我们的致富梦”。
三是招商引资意识明显增强。过去,林州人的性格是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总认为向上伸手要钱丢人,拉不下面子。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我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在转变,开始走出家门,跑部进厅,争取政策扶持。随着这些资金的陆续到位和一些工程项目的建成,使一些强社更强,弱社变强,大家一致认识到:“为了供销事业大发展,谁会引进资金谁光荣,谁会引来更多的项目资金,谁就是供销社的大功臣”。
四是发展环境更加宽松。我们抓住省委9号文件和国务院40号文件贯彻落实的机遇,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取得对供销社工作的支持。林州市委连续以林发[2008]21号、[2010]23号文件下发了《中共林州市委、林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除每年给予不少于30万元的资金扶持外,还将供销社物流园区建设和再生资源网络体系建设列入政府总体规划,并在税收、土地、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使供销社的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是社会地位日益提高。近几年来,我市供销社工作得到了上级社、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多次被林州市委、市政府、安阳市供销社授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市、县两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了“全国供销社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婵联全省供销社县级社20强单位。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围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攻坚十二五,打造新供销”的奋斗目标,学习先进,扬利除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勇于闯新路,实现新跨越,为供销社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