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网工程”建设五年来成效颇丰

作者: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近年来,重庆市供销合作社把大力发展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把加快网络的改造与整合作为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以日用消费品、农资、再生资源、农副产品为重点,以连锁配送为核心,以促进“双向流通”为目的,扎实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我市“新网工程”四大网络建设推进较好。五年来,在实施“新网工程”中,我们始终抓住骨干业务,以县以下区域为主要阵地,以“县级配送中心+乡镇超市+两社(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为主要形式,以连锁配送等现代物流为手段,努力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到今年4月底,全市供销社拥有各类经营网点3万多个,农资、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农副产品连锁经营网络已具规模,其中,农资经营网点已发展8090个,配送中心有46个,日用品经营网点有19223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有4748个,新建农产品购销网点1200个,专业合作社到现在已有8232个,综合服务社有3200个,龙头企业175个,农产品市场112个,使供销社传统网络得以改造、整合、优化和提升,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资连锁配送网络。⑴着力打造农资连锁配送经营体系。从2007年—2011年,全市供销社化肥销售的市场份额保持在80%左右,较好地发挥了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⑵以农资市场建设带动配送体系的建设。2007—2011年有22个农资市场获得补助资金1486万元。⑶加强与生产企业的联合。全社系统已有20个农资公司与化肥厂、化工厂联合经营,使网络优势与货源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⑷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从坐店经营到上门服务,从价格竞争到服务竞争。全面树立服务营销观念,为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农资商品及应用技术咨询,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同时,还积极调整经营结构,提供安全环保的农资商品。

  2、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⑴联合合作打造日用品连锁经营体系。自05年市供销社与全国总社新合作公司合作,组建了“新合作联佳”公司,并积极开展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目前已在全市建立日用品超市3720个。⑵ 以政策优势打造烟花爆竹连锁经营体系。2005年,市供销总社获得烟花爆竹专营权并组建了重庆市烟花爆竹集团,整合两个市级烟花爆竹专营批发公司和32个区县烟花爆竹公司及1个A级燃放公司,实行集团化经营。2010年集团拥有烟花爆竹网点1.8万个(其中常年性经营网点1.5个),销售额5.59亿元,同比增长112.61%。⑶靠大联强打造药品连锁经营体系。全市供销社系统药店整体加盟桐君阁有限公司,组建桐君阁区县中心药店~乡镇连锁药房~村级连锁专柜三级网络,2010年全市供销系统药品销售额2.14亿元。尤其是发展村级药品专柜,在全国首开先河,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买到“放心药”,此举曾经得到了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高度赞扬。⑷采取多种方式灵活配送。日用消费品的连锁配送主要依靠区县供销社,采取自主配送与委托配送相结合。

  3、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⑴以社区回收网点建设为突破。为了加大再生资源经营网络建设,市总社于2009年成立了再生资源集团公司,重点是以建立社区回收网点为突破口,2009—2011年,总投资2523.4万元,全市建设标准回收站点2194个。集团着力打造“绿色回收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的“三进”工程。先从主城区进行试点,逐步推广到全市。目前,该公司已与22个区县合作,规范社区回收网点3000多个。⑵ 再生资源经营快速恢复性增长。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全市供销社再生资源企业实现恢复性快速增长。2010年购进额15.65亿元,同比增长288.76%,实现销售额20.06亿元,同比增长261.90%。市再生资源集团实现销售额6.9亿元。⑶规划和兴建市场。针对重庆没有规范的再生资源市场的状况,由市再生资源集团牵头,着手规划全市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了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

  4、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⑴培育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品牌。从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各级供销合作社紧紧围绕柑橘、生猪、中药材、蔬菜、优质粮油等重庆农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引导培育,专业合作社的品牌从无到有,档次不断提升,全市43%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品牌化经营,正在使用的品牌有875个,其中已经工商注册的有268个。⑵兴建农副产品市场。市供销社结合全市“双百工程”、“两翼万元增收”工程、“两社两化”及移民搬迁等契机,利用不少商业设施占据城镇黄金口岸的有利条件,盘活资产,招商引资,积极兴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边贸市场和集贸市场,初步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结构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全市的123个市场中,农副产品市场有112个,占91%,2010年交易额45亿元。⑶实现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广泛对接。市总社每年都要举办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的产销对接会,促进专业合作社根据龙头企业和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到目前为止,我们共举办对接会18次,有40%的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市场和龙头企业“三赢”的可喜局面。⑷加快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协会。近几年来,市供销社把协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控参股企业为龙头,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加快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今年4月共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和专业协会1460个。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农产品流通、为农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资金投入及效益。2007—2011年“新网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扶持重庆市建设的项目共119个,扶持资金7670万元,本市及区县财政扶持供销社系统建设的项目135个,扶持资金5200万元;全市“新网工程”项目建设中银行贷款1525万元,自筹资金14562万元,带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入32478万元。在资金使用效益上,五年来,通过资金扶持,新增固定资产6800余万元,新增利税4080万元,直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7460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1270个,助农增收84万户,助农增收124892万元,年人均增收500元;基本解决了重庆市网络薄弱空白县问题,更加快了重庆市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

  三是“新网工程”下一步推进目标。在“四大网络”建设的具体目标上,全社系统拟升级改造农资配送中心30个,改造农资网点500个、农资信息服务体系10个、服务平台5个;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45个,新建或改扩建农副产品市场15个,改造升级网点300个,改造升级冷链物流仓库12个,新建服务平台8个;改造升级日用消费品网点5000个、市场8个、配送中心50个;改造再生资源网点6个,新建或改造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10个,改造服务体系10个。“十二五”期间将助农增收210万户,年人均助农增收800元。

(责任编辑:谭思嘉)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