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五月,正是蜜蜂采蜜的好时节。在河北省唐山市城乡结合部道路两旁,可以看到有养蜂人在出售“自产蜂蜜、蜂王浆”,还有些小贩走街串巷叫卖“新鲜散装蜂蜜”。养着蜜蜂卖蜂蜜,这样的场景使不少人相信,自产自销的新鲜蜂蜜肯定是“纯天然”、“不掺假”的。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走访。
蜂蜜受热变成“水果糖”
在朝阳道旁的一片空地上,有养蜂人在路边搭建帐篷销售“自产蜂蜜”。记者看到,养蜂人的帐篷外摆放着十几个蜂箱,不时有蜜蜂飞来飞去。帐篷里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和几只白色的大塑料桶,桶内盛放着颜色深浅不一的蜂蜜。“颜色浅的是刚采的槐花蜜,颜色深的是开春采的枣花蜜,都是15元一斤。”摊主介绍,他的蜂蜜是家养蜜蜂酿的,用摇蜜机手工摇出。记者提出要买现摇出来的蜂蜜,摊主表示“现在花开的少,不是每天都可以采到蜜,我们一般每星期才摇一次。”
前不久,市民李大妈从路边养蜂人手中购买了两斤槐花蜜。因为经常食用蜂产品,李大妈觉得这次买的蜂蜜有点不对劲儿——“粘稠度差,吃起来只甜不香。”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出售的经过加工、包装的纯洋槐蜜,售价普遍在30多元一斤,那么,价格相差一倍的两种蜂蜜究竟有何区别呢?
记者将路边摊购买的散装槐花蜜与超市购买的某知名品牌槐花蜜做了比对:前者颜色偏白,透明度较高;后者颜色偏黄,透明度较差;用筷子挑高蜜汁,前者很快断开,后者拉出了很长的细丝;用勺子舀少许蜂蜜,放在火上加热,前者冒出的气泡小而密,后者冒出较大的气泡,将残留物冷却,前者结成了水果糖似的硬块,后者像胶皮一样黏滑柔韧。
蜂农揭开蜂蜜掺假内幕
来自山东菏泽的刘师傅是位有着十几年养蜂经验的蜂农,每年都和家人带着一箱箱蜜蜂前往全国各地赶花期。对于个别养蜂人的造假行为,刘师傅深恶痛绝,“假蜂蜜搅乱了蜂蜜市场,令我们这些真正的放蜂人生意难做。”
看到记者带来的“天然”槐花蜜,刘师傅判断,这种看起来清亮透明的蜂蜜是糖蜜,而不是纯蜂蜜。刘师傅说,糖蜜就是在蜂蜜中加入蔗糖或者饴糖。造假者先将水烧开,然后放入蔗糖熬制成糖稀,再加入一些真蜂蜜,搅匀冷却后,不论是气味还是颜色,都与纯蜂蜜没有太大差异,外观比纯蜂蜜还要清亮、好看,普通人用肉眼很难分辨。
刘师傅告诉记者,蜂蜜造假方法还有很多。有的不法商贩用白糖加水和白矾熬制,将双糖分子分解成单糖假冒蜂蜜,“这样吃起来更像蜂蜜味”;有的直接用果葡糖浆勾兑,加上色素、香精调色调香,“想要什么花蜜就加什么香精”。“即使直接从摇蜜机中摇出来的也不一定是真蜜。”刘师傅说,个别养蜂人会在前一天给蜜蜂喂糖水,或提前向蜂坯子上“灌底”(注入掺水的蜂蜜或者糖稀),第二天再把蜂板放到摇蜜机中,看似摇出的是新鲜“天然”蜂蜜,其实已经掺了假。
路边摊蜂产品慎买慎食
有些市民认为,直接从蜂农手里购买的是新鲜蜂蜜,营养价值高。但业内人士指出,蜂产品一般要经过精细过滤、消毒灭菌等多重加工工序才能食用。路边蜂场卫生条件较差,没有杀菌、消毒等必要的设备,所售蜂蜜中往往含有蜂蜡腊屑、花粉等杂质,还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病菌和使蜂蜜变质的酵母菌,食用后可能造成腹胀、腹泻等不良症状。所以,对于路边摊出售的蜂产品,消费者还应谨慎购买和食用。
今年5月13日,卫生部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下称新标准),对蜂蜜产品作出了更严格的规范。新标准明确规定,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应安全无毒。桉树蜂蜜、柑橘蜂蜜、紫苜蓿蜂蜜、荔枝蜂蜜和野桂花蜜的蔗糖含量要小于或等于10克/100克,其他蜂蜜则要求小于或等于5克/100克。此外,新标准还新增加了污染物限量、兽药残留限量、农药残留限量等要求,这些规定都是为了确保蜂蜜产品的食用安全。
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将于今年10月20日起实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标准的出台对蜂蜜市场的发展是件好事,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一些不良商家的造假行为。
(责任编辑:陈蕾)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