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工作动态(2010年第6期 总第九期)

作者: 来源:棉麻局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关于当前新疆棉花产购销情况的调查报告
 
10月下旬,棉麻局参加国家发改委联合调查组赴新疆调研棉花情况,铁道部、农发行、纤维检验局等部门同行。调研组分别在阿克苏、农一师、石河子、玛纳斯等地,与有关部门、企业代表进行座谈,并实地察看了棉田、轧花厂、纤检所等。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0年度棉花产购销情况
1、棉花产量持平略增
据新疆自治区统计,2010年棉花面积增加,单产略减,总产持平略增。全区植棉面积2198万亩,较上年增长4.0%,其中地方增加、兵团减少。预计总产量260万吨,较上年(统计局数字252万吨)增长3.2%。受低温冷害频发影响,棉花总体长势偏弱,吐絮期较往年推迟15-20天。据实地调查,北疆种植早熟品种,棉花已采摘七八成,南疆棉花还处于吐絮期,每株已经吐絮棉铃仅为4、5个,由于普遍施用催熟剂,单铃重量减少,单产下降幅度较大,部分棉田已采摘了头茬花,采摘率不足五成。10月21日,新疆自西向东出现降水、降温、大风天气,对后期棉花吐絮及采摘、收购都将产生一定影响。
2、棉花种植成本提高
新疆自治区发改委调查,2010年全区棉花亩成本1294.9元,同比增长8.4%。其中拾花费涨幅较大,由去年的1.5元/公斤上涨至2元/公斤以上,部分地区已达到3元/公斤。尽管如此,受“7·5”事件、“8·19”事件以及内地劳动力也较为紧缺的影响,拾花工短缺问题较为突出,导致棉花不能及时采摘,有机采棉条件的地区大幅增加了机采棉面积,农八师原计划机采棉面积100万亩,目前预计将增加到140万亩。
由于价格上涨,棉农收益大幅增加。自治区发改委按10.5元/公斤收购价格测算,每亩净利润885元,同比增长1.28倍。在阿克苏的某些乡镇,棉农仅采摘了头茬花,每亩收入就达到2500-3000元/亩。
3、收购进度慢于常年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0月15日,全区累计收购新棉71.4万吨,同比下降39%,其中地方收购34.8万吨,兵团收购36.6万吨。供销社系统收购8.6万吨,同比下降51%。阿克苏地区几个加工量较大的企业,以往同期籽棉收购量每日在1500吨左右,今年只有100-150吨,不足10%。现场所见,往年同期到处都是交售棉花的车辆,今年每个轧花厂只有零星几辆,有的几乎没有交售,籽棉垛的规模也较小。
今年收购进度较慢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棉花成熟较晚,收获时间推迟;二是农发行对贷款企业限价措施,收购资金不到位;三是往年棉花收购价格通常前低后高,部分棉农有惜售心理;四是棉花企业特别是供销社棉花企业,对2003年度亏损教训深刻,入市非常谨慎,不愿参与抢购;五是纺织企业受资金、订单、价格等因素影响,持观望态度较多。
4、新棉购销价格快速大幅走高
9月初,新疆公布新棉收购信息参考价为标准级6.54元/公斤,实际收购价格高开高走。9月12日和9月20日,北疆和南疆分别开始新棉收购,平均开秤价格为8.25元/公斤和8.55元/公斤,9月中下旬上涨至10元/公斤以上,目前以11.5-12元/公斤为主,最高价格已达到12.4元/公斤左右。截止10月15日,北疆平均收购价格11.65元/公斤,南疆11.48元/公斤。兵团籽棉收购预付价格最初为7元/公斤,目前调至9元/公斤。
同时,销售价格也大幅走高。自治区皮棉平均销售价格在25500元/吨左右,较去年上涨8000-12500元/吨。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高,为降低风险,棉花企业多采取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的经营策略,销售时间较往年提前了2-3个月。截止10月15日,全区已累计销售新棉8.88万吨(其中地方0.88万吨,兵团8万吨)。截止10月14日,乌铁局共外运棉花6.8万吨(其中国储棉2.2万吨)。
5、高棉价对纺织企业影响已经显现
新疆纺织产能在西部居首,目前有环锭纺400万锭,转杯纺9万头,棉织棉7607台。由于棉价持续上涨,大多数纺织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收购新棉,收购量较小。除兵团自有纺织企业外,大部分纺织企业棉花库存仅能维持到11月底,个别纺织企业原料已出现短缺。溢达纺织在新疆有17万纱锭,年需长绒棉1.4万吨,往年同期采购量已达到0.6万吨,今年只有0.25万吨。棉花成本占生产成本的70%,目前订单只做6个月,明年订单不敢接。目前大部分企业尚有新棉上市前价格较低的库存原棉作为调剂,完成之前已签的订单,按新棉价格成本核算,企业生产多处于亏损状态,40支精梳纱每吨亏损3260元。由于招工困难,企业为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和客户不流失,勉强维持生产。一旦原来库存耗尽,而棉花价格继续上涨,纺织行业将出现全面亏损,限产、停产或转产现象将不可避免,棉花价格也会受到影响。
 
二、2010年度棉花市场存在的问题
1、棉花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为游资炒作提供了平台
新疆目前有858家棉花加工企业,1227条生产线,加工能力663万吨,超过产量一倍多,为游资炒作提供了操作平台。由于农发行贷款风险控制线为8.1元/公斤,远低于市场价格,企业使用农发行资金很少,部分企业甚至归还了贷款,大型企业没有大量入市收购,当前收购多以社会游资和私营、个体企业抢购为主。资金来源主要是温州商人、山西煤老板、房地产企业,他们采取租用轧花厂、委托收购加工等方式参与收购,互相抬高收购价格,扰乱收购秩序。特别是一些以前从未涉足棉花领域的新企业和个人,毫无顾及,抢购更为激烈。
2、收购秩序混乱,棉花质量下降
新疆品种多乱杂现象问题仍较突出,近些年审定通过的新品种数量多达几十个,棉花品质一致性较差。受天气因素以及大量使用催熟剂的影响,今年棉花质量本身基础较差,加之抢购现象突出,棉花超水、参杂严重,导致质量进一步下滑。目前棉农很少直接交售,棉贩多在田间地头、走村串户收购,赚取差价在0.5元/公斤左右,即使没有差价也通过掺水、掺僵瓣获利。棉贩收来的棉花后公然往里泼水,有的水分高达35%,轧花厂籽棉水分普遍在20%左右。由于价格较高,棉农采摘时不分好坏,棉贩收购混等混级,地方棉农也不使用棉布袋等防三丝措施,三丝含量也有所反弹。
3、各地盲目发展纺织业
近年来新疆各地大力发展纺织业,棉纺产能规模不断扩大。阿克苏地区提出建设千万锭纺织城的规划,石河子市2012年纺织规模要达到300万锭。但除了棉花资源外,新疆在设备、技术、人员、市场等多方面均不具备优势,纺织品的主要销路仍在内地,棉纱运输不便,成本高于棉花,挤占了更为紧张的车皮。目前新疆的纺织企业多通过一些政策优惠措施维持生产,一旦优惠措施到期,纺织企业生产将难以为继,后果严重。特别是新疆纺织企业大量使用棉花,更加剧了内地供应紧张程度。
4、铁路运输瓶颈问题将长期存在
2009年度,通过铁道部、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协调,年度结束时棉花基本全部运完。2010年度,由于南疆铁路复线建设,运输紧张问题将更加突出。而且由于全国各地援疆,近年来开工建设项目较多,需要运输出疆的产品也不断增加,即使复线建设完成,运力紧张的问题也难以缓解。铁道部表示,为保证新疆棉运输,本年度12月前将安排车皮日均300车以上,较上年度增加100车,其中南疆110车,北疆100车,乌鲁木齐90车。
 
三、政策建议
1、加强当前棉花市场管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棉花市场放开,有利于市场竞争,但也带来了多头管理、监管不力、市场混乱等问题,特别是今年在棉花价格高开高走行情下,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是严厉打击没有资格认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收购加工;二是加强质量监管,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三是打击囤积居奇、恶意炒作的市场行为。
同时,对棉农积极进行信息引导,一方面让棉农认识到棉价过高的风险,消除惜售心理,积极交售;另一方面,防止棉农盲目大幅扩大明年植棉面积,防止来年棉贱伤农。
2、统筹做好棉花收购资金的供应工作
今年开秤初期,部分企业收购了一些有常年合作关系棉农的棉花,暂时没有付款,目前已以10月19日的价格为基数全部解决了延期付款的问题。但是由于农发行籽棉收购贷款控制线与市场差距很大,企业或者没有其他资金来源,不能入市收购,或者受此限制无法使用,4家企业贷款1.2亿,已经归还农发行6000万。建议有关部门协调农发行和各商业银行,落实好棉花收购资金的供应工作,同时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监督管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作用,稳定棉花收购市场。
3、尽快制定并实施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我国棉花供求缺口常年存在,内地棉花生产发展余地较小,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棉花生产的稳定对维护国家棉花和纺织产业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棉花比较效益较低,新疆棉花生产呈现萎缩态势。建议国家明确新疆棉花发展的战略定位,在棉种、农机具、农资、滴水灌溉、防治病虫害、保险等方面给予棉农直接补贴,通过科研技术,在稳定面积的同时提高单产,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格,给棉农明确的收入预期,使市场有合理价格导向,以扶持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保障国内市场供应。
4、建立新疆物流补贴长效机制
国家财政对铁路出疆棉花和棉纱给予每吨400元补贴,对增强新疆棉花竞争力、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补贴政策即将到期,且目前棉花和棉纱的运费在800-1000元/吨,建议提高运费补贴标准,并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延续下去。此外,对通过公路运输的棉花也应享受运费补贴。
铁路部门为保障新疆棉顺利出疆,协调增加车皮数量,但由于二级站的站台、库房等问题,与装车不配套,装车效率受到限制,车皮不能被充分利用。建议国家给予站台库房改造一定费用补贴,提高装车运输效率。
5、扩大机采棉面积,建立配套鼓励政策
目前棉采棉的成本是0.6元/公斤,远远低于手工采摘成本。由于劳动力短缺和拾花价格不断上升,机采棉是新疆特别是兵团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机采棉投入大、规模大,但效益也较为明显。建议国家对采棉机购置、维修、机采棉加工等给予相应补贴,推动棉农增加棉采棉种植面积,降低生产成本,规避长期用工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建立相应配套措施:一是对棉农种植、管理给予协助指导;二是加强机采棉研究,完善相应加工工艺,适于纺织使用;三是建立机采棉品级标准,减少手采棉标准对机采棉定级的不利影响;四是通过一些政策措施引导、鼓励纺织企业使用机采棉。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