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砚斌:从走进京城卖大米到走出国门学生态

“2007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十大人物奖

作者:雷萌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获奖人物张砚斌

  职务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党支部书记、河南省兰考县南马庄农民生产合作联社理事长

  所获奖项“2007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十大人物奖

  人物概述:

  当年进京“卖大米”偶然成名,为张砚斌赢得了尊重和赞誉。近几年,他带领南马庄人在生态种植的田地躬耕、在城乡互助的领域践行,结下了更沉香的果实。

  记者拨通张砚斌的电话时,他刚随“国际人才访问计划”(美国政府资助)项目组考察团从美国回来,正忙着把21天的美国农业观摩考察的经历做成PPT,放给合作社成员看。最近他正在向市里申请,希望能把在美国大都市广场看到的“从农场到餐桌”方式搬到古都开封的大广场上。当了11年南马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张砚斌坦言,这几年他把90%的时间都花在合作社上,农民生产合作联社就是南马庄人的生计,这个有1500人的村庄,有超过2/3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2005年寒冬进京“卖大米”,2006年搞了城乡互动活动——购米包地,让张砚斌在不经意间出了名。他因此荣获“2007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十大人物奖。回忆起那个时刻,张砚斌说,举着沉甸甸的奖杯,激动和感激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个奖带给他更多的是启发和激励。会上的所见所闻,让张砚斌感到,合作经济的领域很宽广,合作理念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何慧丽教授到兰考县挂职,把我们引入了生态种养和城乡互助模式的大门。下一步的路还是要靠自己去开拓,缺少知识,我们要去学习;缺少经验,我们要去践行。”

  从生态种植到生态养殖

  用黄河水灌溉、冒着盐碱地特有的碱香无公害大米种植成功后,张砚斌又带领合作社把南马庄的生态种植品种拓展开来。2008年他到辽宁省盘山县考察学习稻田养蟹的“盘山模式”,回来后就动起了脑筋。人家那里有稻田,我们南马庄的莲藕是出了名的,稻蟹能混养,藕蟹不也一样吗?让游客来南马庄赏荷花,闻着扑面的藕香、品尝着美味的肥蟹,再搞好配套服务,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打造生态旅游农业村,是南马庄发展蓝图的一笔亮色。

  生态种植成功了,生态养殖也是异曲同工。今年春节前夕,合作社养殖的50头“快乐猪”被抢购一空。快乐猪不用现成的饲料,都是用野菜、麸皮、玉米籽等喂大的,更重要的是,“快乐猪”讲究的是快乐喂养法,和它说说话,给它挠挠痒,还要注意观察它喜欢吃什么,通过数码拍照、电子邮件或QQ的方式定期向认养客户发送相关资料,让客户可随时查看每头猪的情况。

  南马庄生态种植从小循环开始,近几年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大循环链条。合作社把养鸡、养猪中的粪便收集起来,用于沼气池发酵。再掺入一些植物的秸秆,制成有机肥料,替代以往用的化学肥料,给大米、小杂粮等作物施加。等农作物成熟了,再把大米的稻壳、小麦的秸秆这些废料,作为土鸡和猪的饲料,这样一来就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链。把村里的种养殖品种都纳入到这个生态链中,让老百姓得到更高的利润,让消费者自信地吃到健康的食品,合作社还制定了发展低碳、生态农业的5年规划。

  互动活动有声有色

  随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生态农业,张砚斌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张砚斌说,其实,生态、低碳、循环,这些我们现在大为宣传的名词,并不完全是现在的产物,很多是从祖先孕育的农业文明中滋养出来的,比如,“快乐猪”听起来是个新鲜事,其实是老祖宗早就创造出来的传统养殖法。我们做的只是把先人留下的精华与现代的生态农业管理结合,更好地运用和发展,为城乡人民谋健康。

  这几年坚持做城乡互助CSA模式,张砚斌认识到,城乡互助最明显的收效虽然是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让农民和城市消费者从中得实惠,但更深的内涵则是“新鲜、信任、支持”。现在,南马庄每年几次的互动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每年4月组织市民进行购猪认养,2009年他们开始把10月2日作为南马庄生态文化旅游节,旅游节上组织了多彩的益智活动,2010年开始把8月8日作为全民健身比赛日。

  此番有机会和很多农业方面的领导、专家去美国学习考察,张砚斌一路上做得最多的事就是通过随团翻译,和美国农民交流,向他们提问题,他看到美国大都市的广场上的一角,农民正在把健康农产品向市民出售,当即萌生了一个想法,古都开封有一个豫中地区最大的广场,开封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可以跟市里申请,允许南马庄农民用每周末的4个小时,占用几百平米的地方,把农民种的无公害蔬菜拉过去试试。

  从当年进京奔走的“卖大米支书”,到带领南马庄人踏踏实实地走好生态种植之路,赢得生态村的美誉,张砚斌一路走来,一路思考,一路践行。

  专家点评

  张砚斌能够获得“2007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十大人物奖,是主办方对他和基层干部群众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初期就大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形态的一种大力肯定。事实证明,这种肯定是有重大价值的。因为,今日中国合作社事业虽然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在诸如豫东这样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地区,由于政府主要的精力在于招商引资,再加上农民合作的领域中能够赢利的产业比较有限,人才也极其缺乏,所以,任何合作的“内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需要各方外力的扶持。     

  南马庄联社在发展初期曾得到过知识分子、政府和部分媒体的有限外力介入,2007年的这次获奖,可以说是主流媒体力量介入的又一个新阶段。这种全国性的精神鼓励成为一种无形资本,使得张砚斌和他的合作社更加坚定了方向,在行动上更为执着,同时也生发了更多的社内社外支持力量,形成了有特色的“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普遍性动员模式,以及“以合作促诚信,以诚信促生态”的“中原第一合作生态村”的发展模式。

  以党政既有体制性力量主导农民为主体的综合合作事业的开拓,以及以多样性的循环农业为合作社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张砚斌和他的合作社的探索,也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真正取向。无论其发展中获得的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弥足珍贵的。

  (实习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