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云南供销合作社发展模式”系列调查(一)

谁在改变云南农村

作者:王小霞 李强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1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当前,让农民深恶痛绝的假种子、假化肥和假农药在广大农村大肆横行,坑农事件屡屡发生。但是,在云南农村,这样的事情几乎消失了。

  这是因为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在当地建起了一个能保护农民利益的双向流通服务网络:把农村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送下乡,收购农民生产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城市。这个网络,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从流通渠道上杜绝了假货生存的空间,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防止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而这,仅仅是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建设流通服务网络的意义之一。它更大的意义还在于,通过这个双向流通服务网络,真正解决了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并实现了带领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目的。

  截至目前,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依托双向流通服务网络发展起来的综合服务社和便民店已经覆盖了云南95%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农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以上,每年帮助农民推销各种农产品突破了50亿元。这样的成绩,在全国供销系统都是很少见的。

  全国供销总社主任、副主任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等多位领导在考察评价云南供销合作社工作时都表示,“二次创业”的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覆盖了千村万寨,组织的专业合作社联系了千家万户,农资供应惠及广大城乡,云南供销合作社的这一切作为,都跟中央重视并全力解决的三农问题有直接关系。

  在探索农村改革的道路上,云南在全国已然率先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在此调研过的很多专家都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云南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借鉴。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做好为“三农”服务工作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云南进行了实地调研采访。采访行程达3000多公里,历时15天,历经云南四个州(市)、八个县,调研采访了近百人。

  双向流通解决农民买难卖难

  记者调查发现,在全国很多农村地区,已然成了“销废”市场,假农资对农民的伤害令人触目惊心:假化肥、假农药烧死庄稼,假种子则导致农民颗粒无收。

  “过去,我们也深受其害。但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会买到假农资了。”这是本报记者在云南农村采访时,农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8月15日中午12点左右,记者来到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沙登村村民李利春家。质朴而又大气的大铁门,白瓷砖外墙的平板房,水泥铺就的大院子,眼前的一切都表明,这是一个收入还不错的农村家庭。

  记者一行刚走进院子,村里带路的人就指着正在院子角落里忙着砌水井台面的男人说:这就是村里的种菜能手李利春,他每年买种子、化肥和农药都要花不少钱。

  李利春是地地道道的农业种植能手,从开始的几亩、十几亩,到今年的一百多亩,李利春的种植经验可谓非常丰富。但是,他却曾吃过不少假农资的亏。

  “买的时候根本分辨不出真假,所以以前买过不少假农资,就算在县城的商店里买的种子,也一样是假的,出苗率不到20%。”李利春告诉记者,“土地自己会说话。”是真是假,撒在地里,收成就是答案。

  李利春说,对农民来说,农资产品保证质量是第一位,价格是第二位,农民最怕的就是农资造假、坑农害农。所以,今年为了防止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他的绝大部分农资产品都是从 “阳区供销合作社设在村里的农资连锁加盟店里购买。

  “安全、实惠、方便。”提起今年的农资购买经历,李利春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六个字。他告诉记者,供销合作社是过去的老牌子,从来没听说卖过假货,质量放心,价格公道合理,而且农忙的时候要货量大的话,还可以送货到田间地头,服务比过去要好得多。

  在李利春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隆阳区供销合作社设在沙登村的综合服务社和农资连锁加盟店,见到了经理陈拥军。

  陈拥军很早之前就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商店,年收入约3万多元。2009年加入了当地供销合作社的“两社一会”和“乡村流通工程”,供销合作社补助了一万元现金用于改造店面,并指导其规范经营,扩大了商品种类。

  “我们村有800多户人家,大部分人都来我这里买东西,基本的生活用品和农资产品我都能提供,现在年收入达到了5万—7万元。”陈拥军自豪地对记者说,村里还有几个小商店,但经营情况都不如自己的好。

  “我卖的农资产品和日用百货都是由区供销合作社配送中心统一配送,配送率达到了95%,从渠道上就杜绝了假货。而且,所有商品都能做到旺季不脱销,价格还便宜。”陈拥军告诉记者,自从挂了供销合作社的牌子以后,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老百姓非常认可供销合作社这个老牌子,认为综合服务社是真的“服务到家门口”了。

  在随后的采访中,陈拥军的说法在云南当地农村得到了普遍验证。在记者走访的大理州、红河州、保山市和曲靖市的8个县中,记者发现,每个行政村中凡是挂供销合作社牌子的综合服务社(农村超市)和农资加盟店,其店面规模更大、商品种类更丰富,生意也比其他商店要好很多。而且,记者发现服务社在向当地老百姓提供农资和日用百货商品的同时,还将当地的农特产品收购起来,销往城里。起到了一个网络、双向流通的作用。

  如果说在交通便利、离县城较近的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起来的综合服务社是杜绝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的市场“净化器”。那么,在偏远、交通非常落后的山区、半山区,综合服务社就成了解决当地农民买难卖难的一个重要渠道。

  8月19日下午两点多,在一路尘土飞扬、坑坑洼洼颠簸了近一个小时后,记者终于从曲靖市陆良县县城来到了小百户镇老母寨村。虽然村子里有435户人家,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十分不便,所以这个村子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落后。

  在这里,种烤烟是大多数农民唯一的经济作物,但收入极低(十亩烤烟毛收入不到两万元)。除此之外,他们只能在一小片一小片的山地里种上仅够自己吃的玉米、水稻、土豆等作物。

  记者在村子里采访时得知,这里的村民去县城很不方便,45公里山路,一个多小时车程,没有公交车,只有几辆村里私人开的面包车。“车费比较贵,单程要12块钱,来回就是24元,中午赶不回来,如果再吃上一碗米线,去一次就得花30块钱,再加上买东西,花费太高了。”一位正往烤烟炉中架鲜烟叶的村民告诉记者,因为路远车费贵,他们村里很多人都只在过年的时候去县城,而有的老人则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

  也正因为此,陆良县供销合作社设在老母寨村的综合服务社,就成了当地村民购买日用百货和农资产品的唯一选择。

  2000多个品种,农资、日用百货,甚至日常药品,可谓是一站式供应,农村生产生活中所要用到的东西,在老母寨村综合服务社基本都能买到。“多亏有这个服务社,对老百姓来说,很方便,而且没有假货。”在村民张红兵家的烤烟炉前,他一边忙活着一边告诉记者,村里人的大部分东西都是从服务社买的。他还笑着指着自己的双脚说:“包括脚上穿的一双鞋子。”

  念成林是老母寨村综合服务社的工作人员,从18岁参加工作至今,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6年。念成林告诉记者:“老母寨当地经济很不发达,所有商品价格都不能卖高了,日用百货属于微利经营,而农资店每年都要亏损1.8万元左右。”

  “即使亏损也要做下去,老百姓信任供销合作社,我们不能辜负了老百姓。”陆良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周琳从参加工作就在供销系统,对供销合作社有着浓厚的感情。她在评价自己的工作时,这样告诉记者: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农民需要哪种化肥、农药,我们就去进哪种化肥、农药;农民播种时需要大量买农资而钱不够时,综合服务社就提供赊销,让大家先把化肥拿去用,等有钱了再来付账或用粮食来抵。为此,陆良县各基层供销合作社还根据村民的信用情况,为当地村民频发了“化肥赊销信用等级证”,村民可按等级证中确定的级别来赊销化肥。周琳说,陆良县每年仅化肥一项,赊销量就达4200多吨。

  “把农村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送货下乡,把农民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带进城里。”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和润培8月9日下午在第一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深有感触地表示,当前,农村真正缺少的是一个健康、完善的双向现代流通体系。

  云南供销合作社打造的这个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具体做法就是在每个县都要建一个或多个配送中心、每个乡建有中心超市、每个村设有综合服务社。其中,乡和村里的中心超市、综合服务社的日用百货和农资产品均由县配送中心统一进行采购配送。而配送中心采购时,合作对象都是行业里的上市公司或知名大型企业,由于采购量巨大,具有一定的价格谈判优势。因此,才能在“三农”服务中做到质优价廉。

  和润培说,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确保农村生产和消费安全,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基础。

  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除此以外,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另一个核心话题,就是要尽快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村,全村一共54户农民,过去是七里八乡有名的穷地方,被当地人戏称为口袋村(每年青黄不接时,拿着口袋到外村去借粮)。小姑娘争着抢着要嫁出去,小伙子则讨不到媳妇。

  贫困是一种窘迫的生活状况,但同时,贫困同样是一种力量。改变和创新,往往是从那些最贫困、最落后的地方开始的。

  2008年6月,在开远市供销合作社的指导和帮助下,老燕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全村54户农户全部入社,注册资金即社员股金5.2万元。合作社建立初期,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合作社购买了各种机耕设备,并对全村250多亩土地一次性进行“集零为整”,统一品种、统一机耕、统一栽种、统一防治的水稻生产过程一条龙服务,不仅缩短了工时,提高了效率,每年还可以节约30多万元生产成本。

  合作社理事长、老燕子村村组长魏显荣在8月21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合作社是群众的经济合作基础,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老百姓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当中解脱出来。”合作社通过农民自我组织,把服务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靠政府“包”不了、靠一家一户“办不了”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农业服务体系创新。

  魏显荣表示,过去我们只能种一季水稻,现在可以种两到三季。由此来看,土地的产值完全是可以增长的。

  魏显荣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合作社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合作社有多少积蓄,而是要看社员富不富。我希望通过加入我们的合作社,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

  记者在老燕子村走访时发现,三年时间,这里的村民每家每户都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洋楼,平均每两户一台私家车。而且,社员们的组织化水平很高,合作意识也很强。魏显荣自豪地对记者说,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来看,老燕子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运作无疑是成功的,因为老百姓都富起来了。

  “一个专业合作社富裕了一方农民。”这是2010年时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李成玉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时,对红河州蒙自县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而如今,蒙生石榴合作社早已享誉全国。

  8月20日下午两点,站在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办公楼的顶楼,遥望着四周一大片接一大片的石榴树林,你很难想像这个当前在全国闻名的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所在地,过去曾经是个无人问津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集聚地。而站在记者身边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合作社理事长张跃伟,也早已从过去的穷小子变成了农村致富带头人。

  蒙自县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5月26日,现有社员1126人,石榴种植面积1万余亩,注册资金600万元,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并呈扩大之势。

  张跃伟在向记者总结农村发展合作社的好处时,列举了三大成果:首先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难问题,由合作社统一联系打开市场销路,形成了“市场联合作社、合作社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运作体系。

  其次,使得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合作社实现了生产、销售有效衔接,一方面解决了农产品供应批量性、稳定性难题,另一方面实现了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产生了规模效应,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提升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谈判地位。

  “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张跃伟告诉记者,发展专业合作社,目的不仅是让农民的农产品卖出去,而且还要卖上好价钱,让更多的合作社社员尽快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张跃伟介绍,在加入合作社前,当地很多农民种植石榴的收入仅为4000—5000元/亩,加入合作社后,每亩收入达到10000元到20000元。

  “增收致富,不能光说空话,要让农民实实在在富裕起来。”张跃伟说,在他们的专业合作社社员中,收入三年大变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地处小红寨村的社员熊子进,原来家里基本没什么经济来源,父母靠割马草补贴家用,家里经济十分困难。但自加入合作社后,在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营销服务下,种植石榴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四亩地每年能有5万元的经济效益。如今的熊子进,盖起了新房,买了摩托车,日子过得扬眉吐气。同样是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家住文澜镇小东山村的李宏伟,入社前家里以种粮食为主,主要收入依靠农闲时在建筑工地打工,父母常年重病缠身,生活担子和经济压力非常大。加入合作社后,通过合作社给予的各种帮助,把家里的3亩山地改种成桃树,3.5亩水地改种石榴。2010年仅水果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

  “一个专业合作社富裕了一方农民”,这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云南调研走访的每个专业合作社,几乎都是用他们连翻几番的收入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又一个鲜活而又令人振奋的真实案例。

  大理州腾冲县,是云南乃至全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多的县。腾冲县供销合作社主任李启山在8月14日中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截至目前,当地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7个,入社社员39018户,辐射带动的农民人数非常广泛。以腾冲县园角刺绣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组织当地妇女,用传承于中原古老绒绣、融入少数民族和夷方文化元素的独特刺绣技法,绣出了很多精美的背带、腰带,并在市场上打出了腾冲少数民族的品牌。李启山说,虽然目前合作社已经组织了当地家家户户的妇女来刺绣,但其产品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并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地区,给当地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而另一个在云南当地远近闻名的荷花玉雕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建立至今,效益已经翻了三番。据该合作社理事长张在航向记者介绍,该合作社的玉石交易每天仅刷卡额就达80万元左右,年刷卡额在3亿元左右。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在市场中的现金交易。“以前大家各自以家庭作坊为主经营时,年收入也就是十几万。加入了合作社,建起了玉石交易市场,每个商户年收入都在50万元以上。”

  “腾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数量最多,做得好的也很多,如玉雕、茶叶、饵丝加工等专业合作社都发展非常好,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李启山告诉记者,腾冲县政府为此每年专门拿出40多万元来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希望借此不断做大做强当地的特色产业。

  可以说,在记者走访过的云南几个州(市)、县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例子数不胜数。而那些记者尚未来得及走访的州(市)、县,不知道还有着怎样的奇迹和惊叹。

  正如开远市委书记李存贵8月20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评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最伟大的事业,农民懂得了合作的力量。”李存贵说,合作社所产生的力量远远超越了经济层面,它对开远农民的改变,对开远社会的改变将是深远的,这种改变是一种潮流,一种合作的潮流。

  李存贵用他那招牌式的自信笑容,向记者描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宏伟蓝图:如果未来开远的农村有2/3的农民加入合作社,那么开远农村的市场经济成熟度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云南能办到的事,其他省没有理由办不到”

  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是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建立起双向流通的终端网络渠道,杜绝假货,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一个是把松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组织发展专业化,达到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这些曾经让农民最渴望的事情,中央全力提倡解决的“三农”问题,如今却由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一步步做到了。但是最初,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一切都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开始的。

  2005年是云南供销合作社从衰落谷底开始“二次创业”的阶段,也是云南供销合作社开始谋划发展 “两社一会”(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阶段。

  当时,“二次创业”的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定位其工作的中心宗旨是为“三农服务”。但是,围绕“三农”服务的相关部门有很多,云南供销合作社能做什么?又该怎么做?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云南供销合作社领导的心头。

  为了在“三农”服务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路子,省社领导开始频繁下乡、走访、调研;并且出省学习和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村市场环境后,云南供销合作社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我们认为,农村缺少一个网,一个安全、健康,能保护农民利益的流通服务网。所以,我们决定重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在追溯供销合作社发展“两社一会”的初衷时,云南省供销联社主任和润培这样告诉记者,受市场经济冲击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供销合作社系统,要想重新站起来、发展起来,就必须真真正正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做出些实事来。

  于是,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地方基层社,开始在云南全省大力发展“两社一会”。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首先,在农村建设一个大的流通经营服务体系,构建县有配送中心、乡有中心超市、村有综合服务社,恢复供销合作社县、乡、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其次,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推动、龙头带动、互利共赢”的思路,全面推进和建设 “县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乡有指导服务站、村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体系目标。

  短短几年时间,云南省已经发展“两社一会”2.4万多个,发展数量居全国行业第一位。其中,综合服务社1.7万多个,覆盖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高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发展专业合作社 (协会)7000多个,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80%,占全国行业省级发展数量第一位。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在考察时,对云南多形式、多层次、大规模创办“两社一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只要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很快,云南供销合作社的工作成绩引起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并给予了大力支持。2008年7月10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08〕14号),供销合作社开始在云南全面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其目标,就是要在全省基本形成县心、乡、村全面覆盖的“三位一体”的农村现代服务体系。

  和润培告诉记者,从2008年的大力推广至2010年年底,云南全省累计投资60多亿元,开工建设591个财政扶持项目,争取各级补助资金3.25亿元,累计完成建设项目558个,建成区域配送中心322个,农村超市6333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7666个,农资放心店4857个,农村集贸市场356个。而今年,上述所有数据还将会有质的飞跃。

  如今,供销合作社发展的综合服务社和便民店已经覆盖了云南95%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农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以上。

  “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正是这样的服务理念,使得新生后的云南供销合作社工作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和拥护。“供销合作社卖的东西都是真的”、“供销合作社对我们帮助很大”、“供销合作社早该回来了”……黝黑的笑脸,质朴真诚的评价,这是老百姓对云南供销合作社工作的极大肯定,同时,也是记者一路采访中最大的收获。

  老百姓高兴了,政府也就放心了。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原主任李成玉评价认为:云南供销合作社工作有创意、有特色,为西部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为全国提供了经验。他说:“云南能办到的事,其他省没有理由办不到。”

  (实习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