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精神”在新时代闪光

作者:查理森 贾丽君 任智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早春时节,我们来到著名的“扁担精神”发源地——河南省林州市供销合作社采访。

  半个多世纪前,林县(现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在极其艰难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凭借“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一副铁肩膀,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担;一双铁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大道,谱写了一曲供销合作社人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铸造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精神”。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时空变迁,“扁担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社人传承、发展、创新、弘扬。如今,林州人又赋予了它怎样的新内涵?供销合作社在当地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一直想探个究竟。

  信念托起

  “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

  “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不让群众一时为难,宁愿自己多跑十里,不让群众多走一里。”

  从郑州出发,我们驱车前往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石板岩。汽车开进了险峻的太行山峡谷,行进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残冬未尽,严寒未消,山头堆积着大片的冰雪,曾经是银河乍泄的瀑布,眼下被凝冻成一排排洁白的冰挂。举目四望,山连山,沟连沟,山上山下,褐石枯树,少有村庄、人迹,更让人感到这里的空寂和闭塞。当地同志告诉我们,现在大山深处还散落有一些小村庄,供销合作社还得用扁担为那里的村民挑去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用品。看到这些,听到这些,我们不禁在心里对“扁担精神”的创造者们和传承者们增添了几分敬意。

  汽车翻山越岭,把我们带到了群山怀抱中的石板岩乡。尽管此时天色已暗,但我们分明看到一座小楼墙上醒目的“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看到了屋顶上高高耸立的原国务委员、总社理事会主任陈俊生同志的题词“弘扬扁担精神,振兴供销合作事业”一行苍劲的大字。我们已经来到了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发源地——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当地同志介绍说,这里的山路之险、交通之难,仅从“阎王鼻子”、“手扒崖”、“蒙眼道”、“鬼门关”这一个个地名上就可见一斑。“常年无盐吃淡饭,夜晚无灯摸黑天,一根火柴点全村,难来难去又一年。出门抬脚就是山,肩膀终日不离担,三天两头得翻山,针小难买费力大,百斤柴禾换斤盐,汗水滴遍赶集路,吃亏受罪到何年。啥时山区有货铺,啥时买卖不出山?”能方便地买到生活必需品,竟成了当地人数年的期盼。

  山里人等得太久、盼得太苦!直到这里成了革命根据地,人们的命运才有了改变。

  1946年7月,共产党员尹兴德、郭有恒、李林洹等4人,拿着当时的冀南票1821元(相当于人民币18.21元),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做柜台,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这里山大沟深,那个年代里,没有一条可行车的路与外界相通,只有条条山间羊肠小道连接各个村庄,运送货物唯一的办法是一根扁担肩上挑。扁担就成了供销合作社职工天天都离不开的工具,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涉水过坎就成了供销合作社创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硬功夫。他们头天从山外挑来食盐、煤油、旱烟、火柴等商品,第二天卖出。“一根扁担挑家业,两个肩膀担真情”成为供销合作社人工作的真实写照。这种一根扁担起家,艰苦奋斗创业的精神也成为日后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的源头。面对群山峭壁,他们喊出了“十不怕”的口号——“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出力流汗、不怕刮风下雨、不怕酷暑严寒、不怕河水挡道、不怕冰雪阻拦、不怕村小分散、不怕分外麻烦、不怕起早搭黑、不怕重担压肩”。

  就这样,他们“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群众忙,咱下乡,群众吃饭咱进庄”,每天翻山越岭,去时挑上日用百货和农资等商品,回来挑上从农户家收集的各种农副土特产品。一百多斤的货物,来回一百多里的山路,如果按每年260个工作日、每人30年工龄计算,每个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一生中挑着一百多斤的重担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里程可以绕地球10圈!

  寒来暑往,花开麦黄,桃花洞的13条河水,留下了供销合作社人日夜跋涉的身影。针头线脑、锅碗瓢勺,四乡八邻的乡亲,哪一家的日子里没有他们送来的甘甜?犁镂锄把、箩斗筐扒,哪一块农田的耕耘收获没有他们洒下的汗水?

  供销合作社与群众的感情有多深,一串钥匙见分晓。农民下地劳动,把家里的钥匙放在门栏上,供销合作社的职工来到家门口,直接取出钥匙,进屋收走农副产品,再把生活用品、余钱和结算清单放到桌上,几十年来从无差错。在当地农民眼里,他们不是普通的送货员、供销人,他们是“爬山虎”、“铁脚板”、“老黄牛”、“难不倒”、“飞毛腿”,农民把供销合作社当成自己的家,亲切地称呼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

  细微处显深情,点滴处见精神。在“扁担精神陈列馆”,我们了解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切身感受着“扁担精神”的内涵。

  ——1969年秋天,营业员郭金富在去郭家庄龙床口生产队送货的路上,发现农民的步犁损坏了一颗螺丝钉,可在他的货担里却没有这种螺丝钉。为了不耽误农民的耕作,郭金富二话没说,跑回社里,找来螺丝钉给农民装上。为此他来回跑了30里山路,这个故事在当地广为传播,被誉为“为农服务的一颗螺丝钉精神”。“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不让群众一时为难,宁愿自己多跑十里,不让群众多走一里”,成为供销合作社人心中的坚定信念。 

  ——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极度匮乏,供销合作社的手头也不宽裕。为了减少成本开支,节约每一分钱,供销合作社开始实施废物利用,把废旧书本、材料上的大头针等装订物都一一取下收齐,再次利用。这就是人们称赞的“一颗大头针精神”。他们取下的是一颗颗大头针,集起的却是一种勤俭节约的美德。

  ——像这样真实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高台村一个农民拿着10元钱来供销合作社买成衣,营业员尹梅花为他试穿了几件都不合身。梅花见这人身材矮小、体格粗壮,钱又不多,就建议他用6块多钱买了7尺布,给他量好尺寸,帮助他缝制成合身的衣服,缀上扣子,锁好扣眼,算算账,只用了七块两毛九。这样的事情尹梅花做过很多,她的行动也影响了同事们,他们主动到那些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家中,给他们量体裁衣,服务上门。

  ——“人间天河”—红旗渠是林州的骄傲,也是供销合作社人的自豪。红旗渠工程进行了整整10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供销合作社的服务点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工地,保障了修渠所需的炸药、钢钎、雷管等物资供应。缓缓流淌的漳河水见证了供销合作社人洒下的汗水和艰辛。

  ——为了改变西乡坪村东大崭“荒山秃岭一大片,兔子盘窝能瞧见”的恶劣环境,供销合作社人和村干部一起,逐沟逐坡,勘测考察、规划林果基地。山楂、花椒、青皮核桃等树苗种上后,供销合作社又同村里一起成立果树管理专业队,吃住在山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来一片荒凉的东大崭,如今梯田层层,果树连片。这里的百姓们说,穷在深山有远亲,致富难忘供销人。

  供销合作社人,就是以春风化雨般的贴心服务、无私奉献,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扁担精神”也正是在这样的服务中孕育成长,从这个小山村走向了全中国。

  传承发展

  精神立社践行服务宗旨

  不就是几百万的欠账吗?勒紧裤带,我们一分一分地挣,一点一点地还!不就是经营困难吗?我们想方设法,摸索新路子,闯出新天地!一定要让“扁担精神”发扬光大,再现神威!

  从“家有半升糠,不当小货郎”歌谣,到“听诊器、方向盘,供销合作社的营业员”成为姑娘们相亲的首选对象;从十几块钱的全部家当,到15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从三尺柜台到5000平方米的超市;从400多万元的欠账,到2000多万元的销售额;从几百元的毛利,到20多万元的利税。两句民谣、四组数据,可以看出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曲折的发展和变迁,更能体现出“扁担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影响。同时,它也让我们对“扁担精神”能够传承至今有更深的理解,体会到一代又一代扁担传人的执着和坚定。

  但是,漫漫创业路每一步都不平坦。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却陷入了空前的困境。杨增和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第9任当家人,他向我们介绍了当年走马上任时的艰难。由于办企业失败,社里亏损近400万元,其中社员股金219万元。股金是上千户农民卖药材、卖农副产品,一点一滴积攒下来放在社里的,一下子赔进去,农民的失望和愤慨可想而知。一时间,天天有人堵门要账,债务像石板一样压在干部职工心上,沉甸甸的,抬不起头。那段时间,杨增和体会到了什么叫举步维艰、度日如年。

  就这样眼看着供销合作社的这面红旗在自己手中倒下?让妇孺皆知的“扁担精神”从自己这一任走向沉没吗?莫非供销合作社只有解散,从此收兵吗?

  不!债务面前趴下,困难面前低头,那不是太行山人的品格!也不是供销合作社人的性格!要知道,这片土地可是“盘古开天”、“愚公移山”的发源地,祖先血脉里那种知难而上的倔强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依然在这个太行山汉子的血液里流淌着!不就是几百万的欠账吗?勒紧裤带,我们一分一分地挣,一点一点地还!不就是经营困难吗?我们想方设法,摸索新路子,闯出新天地!一定要让“扁担精神”发扬光大,再现神威!

  当地乡亲们都知道,那几年为了还账,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每人每月只能拿到200多块钱的生活费,就这些钱,大部分还要拖到年底才能到手。他们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在杨增和的带领下,用了整整5年时间,终于全部还清了社员的219万元股金和全部欠款,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供销合作社人的诚信。人们也从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人的实际行动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真情。“扁担精神”激励着的供销合作社,从这时起,翻开了新的一页,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解放思想,开拓经营。他们率先搬走三尺柜台,实行开放的超市经营模式,由针头线脑、棉布文具、交电日杂扩大到粮油蔬菜、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等5000多个品种,还在石板岩乡境内先后投资改建了21个农村经营网点,联大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联通等大中企业合作,引进资本做大做强。

  ——依托当地资源助民致富。太行山区林果药材资源丰富,农民丰收了,农副产品却出现了“卖难”问题。怎么办?供销合作社引导农民办起了各类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经纪人队伍,采取代理和利润返还等办法,每年为山区农民推销各种干鲜果品和药材近千吨。他们还注册了“山扁担”牌商标,对核桃、花椒、香菇及天然名贵药材等20多个品种进行挑选,加工包装,打造品牌效应,过去烂在山里无人问津的农副土特产品,如今因其天然、有机、无公害而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太行山区是国家4A级景区和国际滑翔基地,每年来这里的游客人数却多达五六十万。杨增和和职工们敏锐地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他们及时调整思路,积极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宾馆、招待所以及上下两层20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在他们手里建起来了,曾经闲置的商场二楼也改造成了外来游客温馨的“家”。王相岩、桃花洞、仙台山、太行平湖等景区也有了供销合作社10多个旅游服务点,相机胶卷、山野珍品等旅游商品一应俱全;和针头线脑、化肥农药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供销合作社人,硬是把时髦的旅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仅旅游业收入每年就达30余万元,占全社总收入的55%,成为该社效益的半壁江山。

  —心系百姓,体贴服务。山区孤寡老人多、光棍汉多、剩余劳力多,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就为他们提供“十个一”服务,冬季为群众供应煤炭、农产品换粮油、缝纫加工、婚姻介绍、职业介绍等,先后为200多名光棍汉介绍了对象,组成了家庭,介绍300多位农民到外地建筑工地打工,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15000元,为山区群众找到了生活出路和致富门路。

  石板岩新一代供销合作社人,就是这样,以一种永不言败的斗志,以一颗始终为农服务的红心,让“扁担精神”的旗帜始终高扬在太行山巅!

  开拓创新

  着眼发展实现富民兴社

  林州供销合作社人响亮地喊出了“扎根三农、诚信经营、开拓服务、创新发展”的口号,为“扁担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扁担精神”诞生在石板岩,开花在全林州。从石板岩到合涧,从原康到河顺,从临淇到东姚,从各基层社到市社机关、企业,每个供销合作社人都把“扁担精神”当作前行的动力和宝贵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扁担精神”数十年如一日,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现任林州市社主任郝剑平当过石板岩乡的党委书记,或许是在“扁担精神”故里工作过的原因,他对“扁担精神”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想方设法把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融入到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蓝图中去,把握市场脉搏、掌握市场信息、打通市场环节,在服务中求效益、在发展中求效益、在创新中求效益,已经成为郝剑平带领下的林州供销合作社人的共识。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需求、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林州供销合作社人响亮地喊出了“扎根三农、诚信经营、开拓服务、创新发展”的口号,为“扁担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只有扎根三农,才能枝繁叶茂。过去是农民离不开供销合作社,今天是供销合作社离不开农民。”郝剑平朴实的话语中诠释出一个真理。

  林州供销合作社人知道,诚信,是供销合作社深得人心的关键,是经营的核心之道,更是供销合作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金字招牌,保住了这份无形资产,也就保住了供销合作社的生存之根。有“诚信”的信念在,心贴心的服务,就不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淡化;有“诚信”的信念在,就不断有让人温暖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2008年春节前夕,五龙镇一个村的村民给临淇供销合作社打电话,说他从镇上家电仓库买回去的一台电视机图像不清晰,希望家电仓库的营业员能到家帮他调试一下。从供销合作社所在地临淇镇到五龙镇,要走30多公里的路。此时已到下班时间,天也黑了,家电仓库的负责人为了不影响这户农民看春节晚会,亲自开车上门,来回跑了60公里的山路,给客户安装调试好了电视机。10分钟的调试,60公里山路往返,他们说,只要农民满意,这样做,值!

    ——还有一次,是在临淇的南山,中秋节前,一位农民家里要娶媳妇,想买一台洗衣机,但是当时这位农民手里钱不够,就跟家电仓库的负责人商量:“俺家养了两头猪,如果现在把猪卖了,还差一百多块钱,能不能先欠着?”没想到这位仓库负责人却说,“你先把洗衣机拉走,钱先欠下。猪现在不要卖,养到年底,还能多长几斤肉,那时再卖还能多卖几个钱。这样不是更划算些吗?”一番话让这位乡亲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林州供销合作社人知道,只有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扁担精神”焕发出新的魅力。

  “老百姓想到的供销合作社要做,老百姓没有想到的,供销合作社也要替他们想到、做到。心里想着乡亲,脚下就有市场。”在焦家湾镇供销合作社工作了30年的董发兴站在“供销合作社粮油批发市场”前对我们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人家不都说供销合作社快没市场了吗?不怕,没市场咱们就去抢、去争市场嘛!这个批发市场就是我们争来的。”30年风风雨雨走过来,董发兴脸上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是记者感受到的,却是波翻浪涌。人说商场如战场,那“争”、那“抢”的背后,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智慧啊。

  东姚、采桑、横水三镇的交界处,有一块闲置多年的空地,地理位置优越,这块地在焦家湾地盘上。供销合作社在镇辖的12个村都建了超市网点,怎么才能抢占地盘扩大规模呢?董发兴盯上了这块地,当时有人想在这里建工厂,董发兴就去镇上做工作:建工厂有污染,不如给供销合作社建一个冷藏库吧,我们把山里收购的农副土特产品保存起来,帮农民卖出个好价钱。镇领导同意了他的想法。冷藏库建起来后,董发兴又去找领导了,他说,冷藏库容量有限,在旁边多给点地,让我们再建个批发市场吧!一来可以方便周围四五个镇的群众,再者也可以给镇上增加收入呀。经镇政府同意,3000平方米的批发市场很快又建起来了。

  没客商?不怕,比别处摊位费低些,人家80元,我收60元;没顾客?不怕,东西比别处便宜些,你卖1毛钱,我只卖8分钱;顾客少?不怕,优质服务,送货上门……就这样,硬是把客商和顾客“抢”到了自己的地盘上。

  采访中,董发兴高兴地告诉记者,批发市场去年10月开业,到年底,实现盈利近8万元。老百姓高兴,买东西方便了,还能保证货真价实;供销合作社高兴,市场扩大了,服务又带来了效益;镇领导高兴,市场繁荣了,社会环境也改善了。

  东姚的小米是安阳市唯一的一个拥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东姚供销合作社成立的金牛小米专业合作社,通过跟农民签订合同,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直接打开了市场。合作社的销售份额已占到全镇小米销售份额的1/3,小米销售价格比普通小米高出2块钱,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创新发展,开门办社,搅动一池春水,方显无限生机。近年来,林州市供销合作社广开大门,招纳贤人,一批农村的能人、强人走上了供销合作社的领导岗位,走上了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

  原康镇供销合作社主任郭九山是这批能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当年,他曾带领数万家乡子弟在全国各地搞建筑工程,是远近闻名的“包工头”。市社领导看中了他为农服务的一片忠心,看中了他丰富的市场经验,破格聘任他为原康供销合作社的主任,几年下来,他硬是把一个负债700多万元的基层社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强社。挂在老郭嘴边的一句话是:“传统阵地不能丢,新的领域要拓展;传统服务要保持,新的模式要跟上,农村阵地,寸土不让!”

  在原康,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

  男人外出打工,留下的妇女老人多,供销合作社就动员这些人入股,帮助他们开办养猪场、养鸡场,免费提供猪仔、鸡苗、饲料,专人负责技术、销售,到年终再结算。另外,供销合作社还帮他们把产品卖到了郑州、山东等地,为他们增加了收入。村里的猪粪鸡粪,都进了供销合作社建的沼气池。城里的天然气两、三块钱一立方,村里的沼气四毛钱一立方。沼气池出来的粪渣,直接进了果园农田成为肥料,循环经济模式已初步成型,可持续发展,在太行山麓,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镇上荒山面积大,供销合作社承包了4000亩荒山,动员农民种核桃、花椒、中药,既绿化了荒山,发展了林果业,也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崔生江,现任合涧镇木纂村综合超市的营业员、三农服务合作社负责人,是林州供销合作社开放办社中发现的又一个能人。

  在崔生江超市的柜台上,我们看到了一摞“账本”,上面记着村子里各家的基本情况。每家都有编号,谁家几口人、种了几亩地,每年大概需要多少农药、多少化肥、多少种子,农忙时候,亲自把货物送到农民的家门口或者田间地头,还告诉农民使用方法。

  崔生江的“账本”上,还记着村里每家人每年在超市卖了多少东西,花了多少钱。他说,记下这个,是为了给他们积分,到年底积分分红返利。他的超市还免费代收全村的水费、电费、电话费,这样既减少了水、电、通讯部门的工作量,也给自己聚了人气,带来了效益。在超市消费,是可以赊账的。他说,村里有的青壮年到外地打工,留下妇女老人孩子在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尽管先拿走,等打工的家人从外面挣了钱,年底回来再结账。村里的红白喜事,烟酒大都是先从超市拿走使用,办完事剩下不用的,还能拿回来退掉,然后再结算。甚至,连过年过节百姓家里放不完的烟花爆竹,都可以再退回来。

  精神立社,富民兴社。2011年,林州市供销合作社为农民增加收入达8000万元;全年完成商品购销总额33亿元,实现利税2410万元;河顺、城关、临淇、东姚、姚村、合涧、横水等七个基层社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基层社(销售百强)”;全市70%基层社被当地政府授予“服务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这样一组数据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扁担精神”的魅力和动力!

  肩挑扁担绕山转,永不言苦;跌倒站起再前行,永不言败;为民服务无尽头,永不言止。在林州,扁担精神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社人的行动中传承着、发展着,创新着、弘扬着。这种精神,在供销合作社人心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品牌,一种文化。

  在林州采访的几天里,我们每天都被这种精神所感染、所打动。无论是年过七旬的石板岩第四任主任李合堂老人,还是桃花洞村支书杨松林;无论是已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原市社主任郝凤珍,还是东姚镇党委书记王明歧,提起“扁担精神”,提起供销合作社事业,他们的脸上和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情感。而以郝剑平、郭金福、杨增和、董发兴、郭九山、崔生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供销合作社人,正以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将“扁担精神”传承着、发展着、创新着。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扁担精神”正激励着他们在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征途上越战越勇,“扁担精神”正在创造着供销合作事业新的辉煌!

  (标题“扁担精神”四个字,系陈俊生同志题词手迹。)

 


 

  “扁担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太行山区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人凭借一颗全心全意为农服务、为山区百姓谋利益的赤诚之心,靠一根扁担起家,创办起一家供销合作社。从革命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始终保持创业者的艰苦奋斗作风。一根扁担不离肩,挑起重担爬高山,走村串乡,为山区群众送去了生产生活用品,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温暖,架起了联接城乡、沟通党群关系的桥梁,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扁担精神”。

  “扁担精神”诞生在太行山中的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石板岩基层供销合作社,其影响早已超出林州、河南,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精神财富。

  “扁担精神”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艰苦奋斗。但是,万物皆有源,先辈创业者艰苦奋斗的行动源头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根本宗旨。有了这个坚强的信念,他们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都能生根,开花结果;这一目标鼓舞着每一个职工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创造出各种奇迹,供销合作社才可能有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无穷动力。

  所以我们说,“扁担精神”是供销合作社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它是供销合作社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不为过。继承、发扬“扁担精神”,是供销合作社一项重要工作。

  在石板岩和林州市我们看到,“扁担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践行“扁担精神”成为林州市供销合作社人的自觉行为。在这里,供销合作社的每一个突出成就,每一项新的开拓,都能看到“扁担精神”的力量。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供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但也经历了许多曲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兴起,供销合作社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不少地方的供销合作社发展遇到很大困难,出现了“人散网破”的被动局面。而在石板岩和林州,虽然也经历了曲折和困难,但供销合作社的农村阵地没有丢失,队伍没有散。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60多年来,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领导班子换了9任,但他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想始终未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供销合作社人仍然坚守着这片精神家园,他们之所以能够迅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走出低谷、摆脱被动,实现新发展,关键是他们坚持供销合作社的理念、宗旨没有动摇,“扁担精神”没有丢。他们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

  更为令人鼓舞的是,在石板岩和林州,“扁担精神”不仅得到传承,而且在实践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扁担精神”鼓舞着他们积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开拓供销合作社工作的新局面。新网建设使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上了新台阶,新型超市出现在太行山深处;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和机制体制,突破了供销合作社的传统经营,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山区旅游成了供销合作社的新项目。为了帮助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他们积极带领乡亲们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他们是农村市场的主力军;市场经济形势下,他们依然是弄潮儿。新的开拓进取不仅拓宽了为农服务的领域,提高了服务的水平,而且不断壮大供销合作社的力量。现在,石板岩基层社、林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在当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量。“扎根三农、诚信经营、拓展服务、创新发展”成为新时代“扁担精神”的重要内涵。

  在石板岩和林州,从供销合作社先辈们的传统辉煌业绩到新时期的新发展,让我们深切地认识了“扁担精神”的价值,看到了它对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时代需要“扁担精神”,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需要“扁担精神”。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