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季度棉花市场形势
本年度全球棉花供过于求,我国需求缺口收窄,纺织行业持续低迷,收储政策平衡全球供需结构。截止2012年3月31日,328级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为19462元/吨,较上年同期30128元/吨,下跌10666元,降幅达35%。2011年12月初,国内棉价自谷底企稳,保持稳中微涨的走势,1月下旬外棉出口报价下跌,二者差价出现扩大趋势,随后国内棉价下滑,重回弱势震荡格局。
据美国农业部(USDA)3月9日最新预测,本年度全球棉花产量2692万吨,消费2367.2万吨,期末库存1356.9万吨。其中中国产量729.4万吨、消费量947.1万吨,期末库存量437.2万吨。全球当年产量超消费量300多万吨,我国当年产需缺口比上年度大幅缩减100多万吨。预计2011/12年全球库存消费比达到57.32%的历史高位。中国的库存消费比也在连续两年下滑后,重新升至40%以上。中国库存消费比上升的主要原因即为棉花收储政策。
国内纺织行业依然不振。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1月,国内纺纱量207.3万吨,2月,纺纱量236.99万吨,2月产量同比增幅25.7%。以棉花年度计,去年9月至今年2月,国内累计纺纱量1518.7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41.3万吨,同期产量创新高,增长率10.26%。2月份,我国棉布产量为25.97亿米,环比增幅4.57%,同比增幅11.90%。2012年1-2月棉布累计产量为50.81亿米,同比增加19.74%。今年前两个月纱线产量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棉布增速减缓0.55个百分点。但棉纱价格不振,中低端纺纱厂处于微亏生产状态。
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中国纺织品出口累计金额436.74亿美元,较去年增加38.54亿美元,但是出口金额增长率9.68%,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回落,剔除通胀因素实际没有增长。从2011年4月之后的情况来看,棉布出口价格持续走低,与国际棉价走势体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同期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溢价率过高,抬高了棉布生产的成本,对出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欧元区债务危机传导到消费领域,中国纺织服装对外出口金额、特别是对欧美国家出口环比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11月后自谷底回升,但是据最新海关数据初值统计,2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仅为97.1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7.01%,环比降幅达54.87%。
收储政策平衡全球供需结构,高低等级棉溢价拉大,内外棉价差扩大,化纤价格成本替代优势明显,期货仓单数量显著增加。本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累计成交313万吨,其中新疆累计成交171万吨,占比例54.61%;内地累计成交142万吨,占比例45.39%。加上国储签约的进口棉,吸收了全球当年的过剩产量。作为替代品的化纤价格与棉花比价关系处于低值水平,国内粘胶短纤均价报16000元/吨左右,涤纶短纤均价报11500元/吨左右,粘胶短纤与棉花价格出现了罕见的倒挂现象,化纤产品,特别是粘胶短纤体现出了很大的成本替代优势。2月之后,郑棉仓单流入明显加快并且呈现单向流入趋势,目前郑棉仓单与有效预报量合计高达14万吨,间接说明了下游市场疲软,需求没有好转迹象。
二、棉花后市展望
(一)宏观方面
美国温和复苏。近几个月,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目前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贷、零售销售等消费数据向好,3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32个月扩张,显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消费在处于良性复苏之中。去年四季度,美联储和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联手行动,对市场注入流动性,利于刺激实体经济复苏。从历史规律来看,实体经济能够感受到流动性宽裕的环境有大约一两个季度的滞后期,这也意味着今年二、三季度美国实体经济延续复苏将是高概率事件。
欧洲危机暂缓,复苏已现曙光。从欧盟出台政策应对欧债危机的频率来看,欧债危机的最危险时刻或已经过去,二季度欧债风险再次外溢概率降低。从经济复苏的角度来看,未来欧洲经济复苏的前景将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信贷扩张。另一个方面是财政紧缩计划的执行情况。从目前希腊政府的执行情况看,二季度欧债风险再次爆发是小概率事件。
日本受灾后重建的提振,预计经济出现好转。日本政府计划在震后两年内向东北灾区投入20.9万亿日元,用于解决灾民住房、重建港口、重整道路设施等。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也预测称,日本经济今年如果不受外部冲击,按照这一届政府提出的大规模复兴预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日本经济今年有望增长2%,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会呈现比较坚实的增长。
新兴市场经济软着陆。年初以来,受欧债危机缓解、通胀下行、货币政策逐步放松、估值较低及大量国际资金流入等因素推动,新兴市场股市走好,经济风险开始下降。
我国经济增速、通胀回落。二季度,随着世界经济趋稳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力显现,经济增长势头偏弱的情况很可能改善。今年前三个月,制造业PMI分别为50.5%、51.0%和53.1%,呈现逐月上升的态势;企业采购活动趋于活跃,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同时(CPI-PPI)出现正值,预示企业开始盈利运转。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地方项目建设投入增加、保障房建设的持续和新项目开工将推动投资较快增长;通胀的压力将有所减弱。
(二)产业方面
从国内棉花库存看,据中国棉花信息网调查,2月末国内商业库存量343万吨,与前两个年度同期基本持平,高于2008、2009年同期水平,但是工业库存量仅为85万吨,居于近5年以来最低值,全国工商业环节库存量总和428万吨,低于前两个年度的数量,后期存在补库的需求。
从全球可用棉花资源来看,现阶段新兴经济体的可供棉花资源比较少。印度棉、澳棉、巴西棉可供资源都十分有限。按美国农业部(USDA)预测年度美棉陆地棉出口量为227.9万吨,当前签约量为251.56万吨,尚有31.49万吨未履约的可选择性签约,后期美棉出口资源十分紧张。
从历史纺织后道出口情况来看,每年的1-3月均是棉布生产的低谷时间,2月至3月也均是纺织服装出口相对较少的时期,后期仍存在季节性回升的可能,进而拉动需求量回升。目前棉花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需求因素,即纺织后道订单、生产情况。现阶段国内纺织企业正处于需求较弱的阶段,而棉花行情也处于底部盘整震荡期间,后期能否出现需求好转是关系整个纺织及棉花行情的重要指标。所以要重点关注美国、欧洲、日本及金砖国家经济企稳能否使消费和出口有所改观。还要关注国家发放配额及抛储的时机与方式,关注新棉种植面积增减情况及棉花生长期间的气候状况。
3月底全国棉花收购基本结束,4月棉花播种陆续展开。中国棉花网3月份的棉花意向面积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植棉意向面积7218.5万亩,同比减少722.6万亩,降幅9.1%。中国棉花协会3月30日报告中指出由于棉花价格回落,植棉成本上升,棉农积极性受挫,预计2012年植棉面积预计较上年减少16.7%。目前全球主要植棉国家的植棉意向降幅均在10%左右,但是植棉面积减少在现阶段并没有成为影响市场的主要力量。
总之,棉价仍处于弱势震荡格局,除非纺织需求好转,否则棉花市场仍难有起色。
在市场弱势和后期趋势不明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地做好经营困难长期存在的准备,坚持稳健经营、稳中求进、加大风险防控力度的经营总基调,继续加大一体化经营力度,坚定不移地执行“随行就市,加快销售,加快周转,不贪不赌”的操作理念,保证预售合同履约,削减敞口库存,大力开展低风险、扩规模的代购、代销、仓单质押、跨期套利等业务,密切关注市场关键因素变化,研究在新的形势下棉花经营特点,把握市场节奏,争取多创效益。
(责任编辑:谭思嘉)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