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供销合作社:合作的力量有多大

作者:刘惠兰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合作社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合作社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增加农民收入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时期农民联合互助的有效途径——

  2012年是联合国公布的“国际合作社年”,也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5周年。在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市场化的今天,很多人希望了解:供销合作社的作用究竟还有多大?其发展壮大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牵手农户勇闯市场

  日前曾有报载,著名产梨大县河北省赵县2011年喜获丰收后,果农根据以往经验,认为价格将持续走高,故而将梨存放在冷库中囤积不卖。不料市场形势持续冷淡,导致数万吨雪花梨积压滞销,果农大亏。此事引发了广泛讨论,有媒体还提出了由谁以及怎样带领农民闯市场等问题。其实,在很多地方、在其他农产品中也曾有类似赵县雪花梨的遭遇。

  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家一户家庭经营的农户难以应对,地方政府也无法包办代替,谁来引导农民种什么、怎样种、何时卖、怎么卖?这是农民增收的期盼与困惑,也是各地力求破解的难题。

  “小小的合作社作用巨大,组建一个合作社,可以兴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杨传堂此前表示,合作社通过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带领农民摸着市场的脉搏发展生产,能够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无缝衔接,解决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散、小、弱”弊端,可降低市场风险。

  云南省蒙自县素有“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但前些年由于信息和渠道闭塞,石榴“卖难”问题日益凸显,农民不得不将其低价抛售,甚至只能将卖不出去的石榴烂在地里。2006年5月,蒙自县供销合作社牵头成立了蒙自县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组织果农发展石榴种植。合作社发挥经营和市场网络优势,进行产、供、销、加工一体化服务,并注册了“蒙生”牌商标,实施品牌经营。如今,蒙自石榴身价倍增,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远销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每当收获季节,果农无不尽展笑颜。

  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带动力量”,这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一个新定位。截至2011年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围绕各地农业主导产业,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6784家,占全社会的13%;入社农户1004万户,占全社会的25%。这样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不仅有效破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而且还大幅增加了农民收益。2011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助农增收共计1027.99亿元。

  互助合作激发活力

  合作社顾名思义重在合作,是“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合作社?合作社怎样提升功能才更有威力?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农村先进科技的普及,农民并不缺乏生产能力,最缺乏的是与市场的对接能力,急需的是商品化生产的组织和引导。

  供销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依托当地主导产业,以经营设施、场地、资金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允许的出资方式,与农民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合体。

  为了提升发展质量,供销合作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切实提升合作社的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做到发展一个、存活一个、壮大一个,并成为“龙头”带动一方经济。

  从2006年起,供销合作总社实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引导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年多来,全国共有5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工程,入社社员244.6万人,带动农户1147万户;3415个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通过了4718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

  这种专业社最大的功效,还是发挥其商品经销和流通网络优势,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有效对接。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大力推进“新网工程”,积极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系统农副产品经营、加工、仓储运输企业3833个,配送中心达8795个,经营网点近76万个,2011年全年直接收购和帮助农民推销的农副产品,价值就达3888亿元。

  各地供销合作社还积极推进农超、农市、农企等多种市场对接形式,不仅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产品卖出去,而且卖得远、卖个好价钱,让农民得实惠。今年一季度,供销合作社系统收购农副产品1039.67亿元,同比增长66.78%;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1653.97亿元,同比增长35.82%。

  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下联基地农户、上接龙头企业和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发展前景和潜力仍然很大。

  浙江省台州市供销社领办的浙江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不仅联结农户13400多亩柑橘、杨梅基地、草莓科技示范基地,实施现代果园建设,还延伸产业链条和服务领域,发展成为集柑橘、草莓、枇杷、杨梅等水果种植、加工、销售,以及培训、金融服务多位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家一户的农民贷款难,是农业发展中的普遍问题,而“忘不了”合作社针对农民所需创办了农村资金互助社,以简便快捷的形式,为入社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封闭式的存、贷款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扩大生产的燃眉之急。

  针对农民外出打工增多带来的农村青壮劳力缺乏、土地耕作难等情况,山东省汶上县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农田土地托管服务,创建了劳务服务、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科技服务、土地托管“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合作社运作新模式,走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必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而加快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功能,是产业发展所需,也是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关新闻】

  合作社在各国

  目前,全球合作社提供1亿多个就业机会,比跨国公司提供就业总数多20%。加拿大40%的人口加入合作社,法国90%农民是合作社社员,新加坡加入合作社的人口达50%,印度加入合作社的人口为38%。

  2007年7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法律上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地位,规范了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该法的颁布,成为了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万家,供销合作社系统有6.6万家专业合作社、24万家综合服务社和近2万家行业协会。

  一个多赢的种植合作社

  (记者 杜芳)河南省邓州市有一个由供销合作社领办的穰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为4000多个农户提供着全程系列化服务,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村委会“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仅3年多时间,这个合作社会员即由邓州市延伸到了周边的内乡县和湖北省的襄阳市。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进城务工,近些年来邓州市也出现了农田“种不了、种不好、管不到、收不了”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大难题。

  邓州市供销合作社发现这一问题,于2008年末组织成立了邓州市穰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管理、收割全程系列化服务。同时,该供销合作社还通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拓展合作社的经营服务领域,开展了农业生产资料研配、集体采购、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推广、市场信息交流、土地托管,以及高效益农作物种植等业务。

  通过合作社的系列化服务,这里的农作物从种到收都实现了“四统一”:统一购进农资,降低种植生产成本;实施统一技术服务,提高农田种植水平;统一防虫除草,减少用药提高成效;统一机耕机收,转变经营方式。

  此外,穰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还针对农村劳力外出、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的问题,开展了土地托管服务。农民可将不愿种、种不了和效益不好的承包地委托合作社代耕代种,从种到收全部由合作社负责,合作社保证在同等条件下每亩收益比其他农田高10%左右。由于合作社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农户入社非常踊跃,截至目前,穰原合作社已设立了12个分社、36个办事处,发展社员1043户,带动农户4860户。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