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资金缺乏问题,探索农村新型金融互助模式,2006年7月,河南省濮阳市供销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通过培育村级互助组织,组织农民开展贷款、购销、生产、文化科技等合作活动。到今年5月底,贷款互助社已创建分社7个、村级互助中心608个,累计发放贷款8.2亿元,帮助1.4万余户农民解决了资金难题。科学的运作模式,严格规范的管理,使互助社的贷款收回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呆账损失率为零,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
(一)开展金融互助,解决资金短缺难题。贷款互助社在借鉴国内外资金互助模式基础上,建立了“总社+分社+村互助中心”的多层资金互助模式。村互助中心由总社发起成立,负责评估新社员入社,承担贷前客户筛选、项目审查以及贷后监督工作。每个分社负责约20公里半径区域内的村互助中心的服务和管理,按照社员股金额度给予放大5-10倍的贷款帮助。总社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和人力、资金、财务资源配置,做好风险控制、拓展培训等工作。统分结合、内外合作、多层互助的三级组织结构设计,既方便了社员,又控制了贷款风险。
互助社贷款由农民自己管理,村互助中心评议,贷款不用出村,还款不用出村,像买东西一样方便。具体程序是:农民贷款申请向互助中心提交后,首先从评议开始,包括人品、小组、项目三个方面,经互助中心社员评议通过后,通知分社客户经理进村,进入调查程序。客户经理调查通过后,签署多方贷款协议,当天或次日,客户经理护送资金进村发放到农民手中。互助中心管理人员和分社客户经理共同承担贷款管理责任,互助中心管理人员对贷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分社客户经理承担包放包收责任,贷款拖欠一天,处罚客户经理5元。同时,落实小组联保制度,贷款人员自由结合三户小组,三户之间彼此承担联保责任。一户不还款,其他两户有代替还款的责任。
(二)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生产能力。针对当前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科技知识普及较窄、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贷款互助社建立了科技帮扶制度,定期组织农业专家开展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种植、养殖、加工、造林、沼气等实用科学技术;长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在村互助中心开设科技图书馆,发放农业科技资料,着力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截至目前,贷款互助社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50多期,购买(社会捐赠)科技图书7600余本,发放科技资料2万多册。
(三)开展大宗团购,搭建助农增收平台。一方面,贷款互助社组织引导农民加强经济上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谈判能力、竞价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贷款互助社严把产品质量关,协调大型经销商、厂家向农民直销,通过压缩中间销售环节,直接搭建大型经销商、厂家与农户之间的桥梁,让农民真切体会到团购带来的实惠与便利。贷款互助社成立以来,先后组织社员进行了种子、化肥、饲料、家电等32期团购,其中种子团购比市场价便宜10%左右,化肥比市场价便宜15%左右,累计让社员受益345万元。团购不仅改变了农民的消费观念,降低了生产生活成本,还增强了贷款互助社的凝聚力,吸引了更多农民入社。下一步,贷款互助社将在总结团购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团销服务,集中回收社员农副产品,实行统一销售,在帮助社员解决销售难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销售价格,让社员得实惠。
(四)开展生产互助,提升农村劳动水平。针对当地农村多数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妇女难以胜任农忙季节繁重生产劳动的实际情况,贷款互助社以村互助中心为纽带,把分散的农村家庭组织起来,建立多个生产互助组,引导农民开展生产互助。生产互助组既有效地解决了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又可以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务工,减少了不必要的往返支出,同时也改善了邻里关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据统计,仅通过生产互助一项,农村每户家庭每年可增收3000-5000元。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贷款互助社的服务范围由成立时的一个县已经扩大到濮阳市的五县一区。互助社组织农民联合开展互助,农户不仅贷款方便,而且还款不用催收,有效填补了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服务空白,促进了农村资金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群众的互助意识、诚信观念和法律水平,成为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样本,被誉为“准农民银行”、“农村金融探路先锋”、“破解农村金融问题的濮阳模式”等。
(责任编辑:高徽)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