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供销合作社,人们往往感叹的是计划经济时期曾经的辉煌,而现在是乎有些边缘和相对“冷门”了,但在当下地处川东北南充这片红土地上,供销合作社又重新风生水起,被人们传诵得“热络”起来,究其原因是有了一群挚爱供销合作事业的追梦人。
放飞“供销梦” 仆下身一心为农
暮春,久旱的川东北大终于迎来了一场喜雨,第二天一大早,四川蓬安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姚昌明就带领全社干部与南充香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母华等一行人,就用几台大卡车拉着上万株树苗向离城10多公里外的碧园飘香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赶去。他们与村民们一边栽树一边说,多栽一棵树就多一片绿色,多给子孙留下绿色的财富。
碧园飘香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新园乡和碧溪乡两乡交界处的滑石板山上,是由蓬安县供销合作社与南充香玲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联合创办的。联社有6个村,1.16万名村民,上万亩土地。这儿,由于山大沟深,地势偏僻,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不少村成了名符其实的“空心村”。几年前,在当地政府和县供销合作社等部门的组织下,村民们自发成立了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组织结构松散,又缺乏资金和农业技术,村民们靠土里刨食的日子仍没有多大改变。为帮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2011年9月,蓬安县供销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利用在村民中的良好口碑和在生产管理服务中的优势,将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成立了碧园飘香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并引入全县最大的民营企业进行联合开发。供销合作社请来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和成都精诚勘探设计公司对整个园区进行科学规划,以建设生态农业为主体,先期投入5000多万元,将村民们经过流转后的上万亩土地分为银杏、枇杷、蔬菜、名贵珍稀树等7大产业园区,在吴席子山梁和新房子山梁上建起了生态养鸡、养猪和野猪养殖场,在马家沟建起了一座蓄水36万方的大型水库,里面养起了10多种野生鱼,在石坎子和干坝子间建起了偏岩子水电站。为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县供销合作社成立了土地托管服务队,组织村民在园区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分配。每人每月发给工资1800元,如多在园区服务一年,每月增加工资100元。为减少劳动强度,园区内全部使用机械化操作,使村民们足不出户就成为家门口的“农业工人”。
为更好给村民“打工”,蓬安县供销合作社在园区内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社、庄稼医院、农产品展销厅,每年可助农增收2040万元,村民人平增收1750元。看到这情景,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家乡参加土地托管服务。村民们高兴地说,过去我们替别人打工,现在是供销合作社为我们打工,供销合作社真是我们致富的好帮手。
为了与村民一起共筑 “绿色家园梦”,市供销合作社要求每个干部职工切实转变作风,当好“全科干部”,对农民的各种需求、要求,要说得出理,想得出法,办得好事,做到“百姓事、问不倒,干实事、难不倒”,当好服务“三农”的“多面手”。市供销合作社党委成员和每个科室共联系了全市2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社、庄稼医院和基层供销合作社,设立了“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每个干部每月到联系点参加2天劳动,还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资料汇编成册,送到农民手中。同时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及时总结和推广蓬安县供销合作社领办碧园飘香专业合作社联社,阆中市供销合作社领办雪洞生姜专业合作社,西充县供销合作社领办红满天辣椒专业合作社等一个供销合作社领办一个龙头专业合作社,激活一方经济的典型经验,引导农民大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共同用双手托起农业现代化这个伟大的“中国梦”。
追逐“供销梦” 多渠道助农增收
5月28日,天刚放亮,阆中市供销合作社冷链物流配送服务中心车队的8台专用配送车的司机和工人,就将经过检测、分拣和加工、冷藏的新鲜蔬菜、水果从冷库里拿出来搬上车,分3 条线送到60多个网点上的乡镇和农村中小学的学生食堂。“我们只有赶早,才能在每天上午9点前送到乡镇超市、机关和学生食堂,保证不误学生的营养午餐”。司机加搬运工的张国刚说。不仅如此,阆中市供销合作社还与西安、重庆、成都等10多个大城市和西藏拉萨签订了供货协议。今后,经过加工处理的农产品将通过空中和地上高速公路网直接送到雪域高原和各地大型超市,当天就可摆上市民的餐桌。
同样的一幕,也出现在市供销合作社的直属企业鸿运来超市,同样是早上5点多,超市的车队就将从1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送来的,经过农药残留检测的合格农产品送到市内西华师大、川北医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和10多个星级宾馆和大酒楼,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销价比市场价低10%左右。
绿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燕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他的合作社每年生产荷兰蕃茄720吨,以色列茄子480吨、台湾苦瓜240吨,台湾香瓜30吨,日本迷你冬瓜900吨,日本礼品西瓜150吨,还有各种菜苗,瓜苗产值达上近万元,可为合作社农民人平增收3000元,而这些优质蔬菜、瓜果由田间地头直接送到市内各超市,每年为市民让利100多万元。刘燕还告诉我们,这些蔬菜、瓜果由于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抗病性强、口感好、品质好,一投放到市场,十分受市民的欢迎。接着,刘燕话锋一转,带着十分感激的口气说,我们合作社有今天,全靠市、区供销合作社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与帮助。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供销合作社每个干部的工作目标和梦想。
5月31日,笔者在西充县凤鸣镇四圣庙村“红满天”专业合作社“二荆条”辣椒生产基地看到由于前一段时间雨水过多,影响辣椒生产,为确保今年辣椒大丰收,西充县供销合作社主任李长斌带领供销合作社干部正冒着烈日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一起清沟排水、清除杂草,并组织附近的观凤乡3家庄稼医院的医生在地里打药除虫。“红满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勇告诉我们,为了使西充辣椒走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市场,县供销合作社的干部劲没少使,汗没少流。他们除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对合作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还为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聘请省农科院、县农业局专家为技术顾问,举办了业务培训班,发放资料7万多份,让每个社员掌握辣椒高产、收购、贮藏的实用技术。每当新椒上市,还安排专人到收购点协助收购,并联系直接进入超市销售。该合作社目前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产量达20万吨,产品销售国内10多个大中城市和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使全县农业增收5亿元,椒农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当前,正是新生姜即将大批量上市的时节,我们来到阆中市方山乡雪洞村,见到了既是村党支部书记又兼任雪洞生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冯林。方山乡是“南充一生姜大乡”,而雪洞村则是因种植生姜致富的“首富村”。说起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历程,冯林如数家珍,他说,雪洞生姜专业合作社刚成立时,面临无基地、无资金、无先进贮藏技术等几大难题,在我们一筹莫展时,供销合作社牛主任和其他同志几次来到这里,与乡上的干部和我们一起共同规划,一起研究解决资金、技术问题,还利用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为我们打开销路,紧接着,帮我们在工商局成功注册。现正在为我们申请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的“示范专业合作社”。正是在供销合作社的领办下,雪洞生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近3000亩的高标准生姜无菌种繁育及标准化种植基地,修建了生姜保鲜、中转专用冷藏库、分拣中心,产品远销国内多个大城市,雪洞村村民因种植生姜致富,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为了让全市农村涌现出更多的象雪洞生姜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先进典型,在市供销合作社的建言献策下,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具有南充特色的农村社会化经营服务体系、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为农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并将“三大体系”纳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由市委、市政府目标办对各县(市、区)政府进行统一考核。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分别在阆中和三区召开了为农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推进会,并抓住阆中市供销合作社这个改革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要求全市供销合作社“远学江浙,近学阆中”,通过“三大体系建设示范片”的带动作用,在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掀起“为农服务巴心巴肝,为农增收多作贡献”的热潮。
到2013年4月,全市已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43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89个、庄稼医院279个、建成农村集贸市场(超市)156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579个、乡镇转运站169个、县分拣处理中心5个。全市还建成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39个、新增社有企业12户,共计91家。2012年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商品经营总额83亿元,利润2768万元,推销农副产品5.6亿元。经营总额位居全省第一。发展各类连锁经营服务网点近万个,覆盖全市80%的乡镇,销售的各类化肥满足了87%的农业生产需求。优质服务使农民增产增收,2012年为每个村民人平增收45元,超过省上任务的一倍多。
托起“供销梦” 新合作扬帆远航
一走进市供销合作社,迎面墙上一幅标语格外醒目;“实现中国梦,南充供销在行动”。这既是全市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的心声,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南充篇的供销表述。
以党委书记、主任蒲国为班长的市供销合作社一班人认为,有梦才有新憧憬,有梦才有新追求,新供销梦追求的是为“三农”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在服务中创建一个全新的供销合作社,彰显供销合作社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环保责任和社会价值。
为托起新供销梦,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市供销合作社紧扣实践突出特色,开展了一次党委中心学习组扩大专题学习、举办一次学习交流演讲活动、组织一次基层联系点宣讲活动、办好一个学习体会展示专栏,申报一批项目进入总社项目库、召开一次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组织一次社会服务为民活动等“十项行动”。为形成主题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市供销合作社党委确定了5条标准,使主题教育活动常抓常新。
为托起新供销梦,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市供销合作社抓住根本,大力抓好党的建设,让党旗飘红新供销。以市委确定的新世纪商城为党建示范点,抓好商务楼宇非公党建品牌建设,把供销合作社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与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务实、创新、诚信、为民”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结合起来,与促进供销合作社科学发展结合起来,以党建抓社建促发展,并把党建与为农服务“三大体系”建设融为一体,创新基层党建。按照农村党建“1+3”模式,把村党支部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在社区综合服务社、建在便民超市上,不仅加强了供销合作社网点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还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作出了新贡献,不少农村的社区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行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为托起新供销梦,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针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供销合作社改制后,有的干部职工思想上因循守旧,工作上无所作为的状况,全市供销合作社掀起了一场转变角色,放下架子,真接地气,真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革命”,各地结合解放思想,在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着力解决供销合作社企业改制中的重大信访历史遗留问题,使企业轻装上阵,其典型经验受到市委书记刘宏建的充分肯定和称赞。针对农村服务设施不健全、不配套、不到位,农民买难和卖难问题,全市供销合作社坚持市场价值取向,大力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和社有企业的建设,抓好项目建设,探索建立“1+2+N”经营服务体系,以供销合作社为核心,以社有企业和经济联合会或协会为依托,以基层网点为支撑,全面夯实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基础,全方位增强为农服务的活力和实力,为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全市供销合作社开展了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农户、日常生活用品连锁经营进村社,农副产品连锁经营进市场(超市)的“三进”工程和供销合作社干部“四下乡”活动:送农技下乡、送农资下乡、送致富信息下乡、送先进文化下乡。从而使供销合作社成为促进城乡物资流通,繁荣农村物流,扩大农村需求,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桥”。
在南充供销人的不断努力下,新“供销合作社梦”正在变为美好的现实。2012年,市供销合作社荣获省供销合作社综合业绩考核特等奖,被国家总社和人社部授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南充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最佳文时单位”。
而今,已站在新起点上的南充供销人,正以实际行动追逐自己心中的“供销梦”,奋力谱写“中国梦”南充供销新篇章。
(责任编辑:高徽)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