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推进,山东省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的变革。
位于鲁南汶上县的房柳村,给这场变革提供了一个生动注脚。8月6日,76岁的村支书王凤喜兴奋地对记者说:“现在俺村有钱给百姓办实事了,村集体今年花了6万元,为每位村民垫付新农合个人统筹部分70元,还为每个家庭购买了财产保险,搁在前几年想都不敢想。”
房柳村是个纯农业村,也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但记者在房柳村看到,一家一户种地的传统已经打破,村里1102亩地连成一片,融为一体,经营主体变成了供销合作社领办的粮食种植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村两委、合作社已经连成了一个整体,在规模化生产中分别发挥着服务、组织、经营的优势。村集体每亩可以从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生产中提取48元的服务费,仅此项年收入52800元。
同样通过这种方式,梁山县一年就消除了60个“空壳村”,今年莒南县又有7个村实现集体收入零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山东全省已有千余薄弱村、“空壳村”藉此使村集体获得稳定收入,村级公益事业面貌焕然一新,村两委威信显著提高。
近年来,山东省供销合作社适应农业转型的重大变化,加强组织创新和制度安排,实行供销合作社、村两委、合作社“三位一体”,整合各方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不仅促进了供销合作社自身的改革发展,也使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民有了经济舞台,促进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为村级经济振兴找载体
山东省村级集体增收难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截至2011年底统计,集体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达4.6万个,占村庄总数的62.6%,其中包括完全无集体经济来源的2.7万多个,占37.1%。村级经济的薄弱现状,给村级组织运转带来很多困难,集体经济“空壳”了,村两委的服务就会“空壳”,党在农村的执政就会“空壳”。
莒南石莲子镇郝家庄村村支书郝其轲告诉记者,村两委有带领农民致富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没有资本和管理能力,再就是没有抓手和载体,“空口白牙不好使”。莒南县委书记陈一兵说,这正是当地探索“村社共建”模式的初衷。陈一兵将其总结为村级党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三位一体”。
去年以来,石莲子供销合作社出资,与村两委合作建设了集办公、农资超市、日用品超市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后来村集体和供销合作社又共同出资50万元(村以路、灌溉渠等折股25万元)成立了绿园合久果蔬专业合作社、果蔬交易市场。石莲子供销合作社主任兼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刘玲军介绍说,为调动社员积极性,该村流转的土地,入社社员再通过反租倒包,与合作社分成。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韭菜选用良种,合作社统一购买单价从80元降到50元,有机肥也比自己买便宜20%;生产过程由供销合作社派驻技术人员统一指导,最终销售也借助供销合作社对接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按股份分红,预计村集体年可稳定增收10万元。
社员刘祥来说,当地务农收益低,外出务工人员超过总人口一半,留守的也基本上是分散种植粮食作物。原来忙活一年每亩地纯收入不到千元,现在种韭菜收入是1万多元,大棚草莓超过2万元。今年该村发动群众流转了400亩土地,每亩地流转费1500元,远超周边土地流转价格。
分析上述村农民和村集体的增收过程,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许广民认为,推行供销合作社、村两委、合作社“三位一体”,村两委发挥组织作用,供销合作社领办专业合作社,适应了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的需求,这是当前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村集体服务找抓手
目前,山东全省有133个县级供销合作社、1567个基层供销合作社、1442个出资企业,近12万个经营网点和35万从业人员,尤其是农资商店和日用品超市占据了农村市场。靠近市场是供销合作社的优势所在,也是供销合作社参与社村共建的底气。
宁阳县庙西村蔬菜合作社是由基层供销合作社与村集体共同投资建立的,目前实现了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田间管理“三统一”,并正在申报有机蔬菜基地、绿色食品、无公害认证及 “庙西牌”商标注册,去年合作社增加收益30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5万元。庙西村“第一书记”纪为民说:“供销合作社有庞大的网络优势,村两委有组织协调农民的优势,两个优势结合,实现了组织体系和思想观念的双融合,成为我们抓好农村工作的有效抓手。”(详见9月13日《中华合作时报》)
(责任编辑:高徽)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