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自2011年开展以来,为新闻工作带来了生气与活力,有深度、有影响力、可读性强的新闻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新闻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作为“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中华合作时报》,近年来通过走基层,涌现出了一批有关“三农”的好新闻、好策划、好评论,报道接了地气,记者有了“新闻眼”和“新闻耳”,走基层逐步常态化、制度化,并在创新中不断深入。
践行:“走转改”落到实处
行业报相对于时政、经济、都市类报纸来说,报道面窄,专业性强,如何结合行业特点将“走转改”落到实处,真正转变作风和文风?《中华合作时报》通过不断摸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统一部署,分头行动。早在2011年9月,报社就制定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方案和要求,各个子报刊根据报社方案分别制定了报道计划,分批派记者走下去,并开设“走基层”专栏和专版。如《中华合作时报》新闻、农村金融、茶周刊等专题编辑部门都结合所报道的行业、产业,分别开设了“走基层”专栏。《中国农资》周报开设“走基层、访农情”专版,通过记者下基层采访与农资和为农服务有关的人物,了解农情、农民需求、农资市场情况,使报道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读者、贴近企业。
采取“三结合”借机走下去。“走转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转作风、改文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如果仅“为走而走”,就很难收到实效。为了将“走转改”落到实处,报社各个报刊结合行业会议多、企业活动多等特点,采取“三结合”走下去,即与春耕相结合、与企业活动相结合、与行业会议相结合,利用各种会议、活动的机会,让记者主动深入基层进行采访,除了完成既定采访任务外,还采写了许多鲜活报道。如记者在采访2012年蔬菜博览会期间,参观、采访了山东寿光蔬菜大棚,通过采访发现,寿光农民种地观念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寿光农民种地新观念:农产品品质比产量更重要》的报道,备受业内关注。
与春节探亲相结合,策划专题报道。与春节探亲相结合组织、策划“新春走基层”成了中华合作时报社多年来各个报刊编辑部的自觉行动,也是较大规模走基层、出好新闻、锻炼队伍的好时机。每年报社有近一半的采编人员春节回家探亲过节,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记者利用这一机会深入基层采访,写出了许多感人的报道。如农村金融专题部记者利用春节回家过年的机会到多家农信社和农商行,分别以大堂经理、银行柜员和客户经理的身份,进行体验式采访,不仅感受到了一线员工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而且还写出了生动、鲜活的报道《体验农金人的一天》。
成效:逐步常态化制度化
近年来,《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先后采访了广东、广西、黑龙江、辽宁、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基层网点,探访生产一线,通过关注“三农”、关注企业、关注市场,先后采写了近百篇稿件。通过多年来的坚持与实践,中华合作时报社“走转改”逐步常态化、制度化。
过去,记者到各地参加活动、会议,一般只完成既定采访任务,然而近年来利用这些机会走基层,目的就是让记者“多一根弦,有个意识”,即除了做好会议、企业报道外,还要多一根主动到基层采访的弦,逐步培养深入采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有了意识,才能有行动,走基层也才能见实效,也才能做到转作风、改文风。现在,每位记者走下去,不再是一篇报道,而是能写出两到三篇报道,有的还是有关行业内热点话题的深度报道。2013年6月“镉大米事件”备受关注,在湖南参加行业会议的记者会后又深入“镉大米”事发地湖南攸县采访了米厂、农民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写出了《什么污染了我们的大米?——关于湖南攸县“镉大米”的调查》。
为了激励记者走下去,《中华合作时报》建立激励机制,评选月度好新闻和年度好新闻,并聘请新华社《瞭望》杂志原总编辑陈大斌每周点评各报刊报道,同时,由获奖记者为报社采编人员现身说法,谈策划、谈做法、谈感悟,分享经验,总结不足,提升业务,共同进步,使采编人员受益匪浅。有了这样的制度,在“走转改”中,采编人员也逐步形成了不断总结经验,并在总结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工作作风。
由于报社“走转改”逐步常态化、制度化,一线的稿件多了,报道鲜活了,可读性增强了,版面也好看了,报社新闻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有了大幅提升。
一方面报社采编人员新闻意识增强。“走转改”以来,各个报刊编辑部拿到记者采写的稿件,时不时会被一个个短小鲜活的新闻故事打动,而且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编辑部策划、统筹能力也逐步提高。为了使“走转改”取得实效,各个编辑部结合每年“三农”新政策、行业新形势、新热点、新焦点策划、组织一系列的选题,同时,在各个报刊编辑部之间也逐步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从策划、组织、实施到报道形式以及版面编排不断推陈出新,探讨业务,报道出精品的意识逐步增强。
思考:如何在创新中深入
行业报能得到行业认可是行业报人最幸福的事。走基层,目的是转作风、改文风。作为“扎根行业,服务行业”的行业报,“走转改”收到了实效,中华合作时报社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然而如何在创新中不断深入?
首先,“走转改”要进一步深入人心,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其逐步成为采编人员的自觉行为。行业报“扎根行业,服务行业”,如果不走下去,不深入基层,也就很难扎根行业,也就很难为行业做好服务。现在网络、通信方式比较发达,一些记者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采访,采访任务也可以完成,然而,其采写的报道效果却大打折扣,缺少了现场感、真实性和深入性,记者也只能浮在行业的“水面”。因而,行业报“走转改”要常态化、制度化,不仅要坚持走下去,还要使采编人员沉下去,逐步成为各行业圈中人,了解行业、熟知行业,服务行业。
其次,行业报编辑部要加大策划力度,不断创新,激发活力,引导“走转改”走向深入。一个好的报道,需要有好的策划。在“走转改”中,编辑部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走下去也才会有的放矢、有所收获。编辑部做选题如做一道菜,步骤分四步:一是编辑部出思路,定主题。二是记者根据主题采访鲜活的东西。三是挑选素材,突出主题。四是采编配合,利用新闻、编辑手段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报道也就有了可读性。然而,选题策划能否成功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采前沟通,便于操作。定主题前,编辑部采编人员前期沟通非常重要,关系到策划是否有可操作性。二是采后交流,突出主题。记者采访回来需要采编人员再次沟通,如何选材,如何侧重,以突出主题。
通过实践,《中华合作时报》“走转改”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文风也有实质的转变,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走转改”将在不断创新中继续深入开展。相信通过坚持、创新,《中华合作时报》会越办越好,行业报也会越办越有活力。
(责任编辑:高徽)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