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第91届国际合作社联盟国际合作社日暨第19届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
国际合作社联盟:危机时代合作社企业逆势走强
2013年7月6日是今年的国际合作社日,以“危机时代合作社企业逆势走强”为主题。考虑其它形式的企业在当前全球经济挣扎复苏过程中的表现,这一主题特别合适。
投资者所有制企业目前正经历经济、社会和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而合作社企业却一再表现出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
金融危机的实例深刻说明:注重短期利益甚于长远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我们之所以会经历这次全球危机是因为一种把经济收益置于人的需求之上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寻求将利益私有化而将损失社会化。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有助于从整体上确保金融行业的稳定。合作社将人的需求置于核心位置,因而能够应对当今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实现其所独有的“共同价值”。不仅如此,以经济效益为商业成败的核心指标,资本主义在这种观念的诱惑之下深受其害二十余年,而合作社却没有沦为其俘虏。原因很简单,合作社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集体诉求,合作社所追求的是“优化”所有相关方的利益,而不是为其中某一方谋取最大利益。
这还意味着:进入更困难的时期,我们会将整个劳动大军看作实现合作社福祉的关键,而不只是顶层的几个人。
当然,令全球百姓备受打击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许多大银行的做法以及它们最终的倒闭。曾经被认为可以放心投资存款的值得信赖的机构,也往往被现实证明是不堪一击和经营不善的。金融合作社所幸往往有更好的表现。
储蓄信贷合作社、合作社银行以及信用社实现了增长,确保了信贷资金持续流向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各个地方都既间接创造了就业又确保了自身业务的稳定。合作社所特有的社员所有、社员管理、社员得利的组合机制既是其强大生命力的核心源泉,也赋予其超越竞争对手的诸多优势。金融合作社在全球银行业市场占据惊人份额,很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了解。
国际劳动组织最近发布了一份由约翰斯顿?伯奇(Johnston Birchall)教授撰写的报告,其中揭示了金融合作社自19世纪50年代在德国诞生直至成为今日遍及全球的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
伯奇在接受国际劳动组织采访时介绍说:危机到来之前,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合作社肯定不如投资者所有制银行效率高,原因是合作社不给经理股份。然而,危机证明金融合作社也不太可能像上市银行那样冒险,主要是因为经理不享有利润分成。
“追求稳定、厌恶风险是构成金融合作社的基因。金融合作社创造盈余,也需要盈余,否则它们就不成其为商业机构了。它们处理盈余的办法是将其留作储备金,这样既能确保自身财力稳固,也能确保达到监管机构对资本金的要求。
“看看世界其它地方的信用社,你会发现,它们在2008年甚至都没有出现业绩下滑。它们没有察觉到银行业危机;它们只是继续保持慢速增长,一切正常,没有大起大落。”
危机时代合作社还有一个好处不应被忽视,即其社会层面。随着经济收缩,各国政府都面临削减社会福利的压力,合作社常常成为宝贵的生命线。简而言之,合作社在社会资本领域所做的贡献远非投资者所有制企业可比。合作社在医疗保健中心等社会服务领域可能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果没有它们而完全依靠民营保险机构和国家,就有可能因为国家预算缩减而不能得到保障。
当然,消费合作社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小觑:它们为大众提供价格便宜的食品和其它必需品——这在消费者薪水缩减或没有薪水时尤为重要。
2013年7月6日的这个国际合作社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方面是对合作社在困难和顺利时期的作为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是坚定信念努力确保这种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更多关注和支持。这是一种总能奏效的商业模式。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