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协会:找准定位 主动作为 探索协会改革发展新路子

作者: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中国棉花协会成立于2003年。总社要求棉花协会以新的模式成立,以改革精神发展。按照总社部署,体制上,棉麻局/棉花协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职能上,去行政化,以服务、市场为导向;业务领域,横向从本系统流通行业扩展到农工商整个产业,会员市场份额占75%以上;纵向带动了90%以上产棉省区、60%以上产棉县市供销社成立了棉花协会,形成全国棉花协会行业网络。改革发展十年来,中国棉花协会找准定位,主动作为,致力于发挥行业领军作用,政府认可,农民和企业欢迎,社会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不断扩大,基本实现成为“行业代言人、政府好帮手”的预期目标。2009年,中国棉花协会成为民政部全国首批十三家5A级行业协会之一,多次获得民政部 “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和总社“优秀社团”称号。

  除了发挥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的社团基本职能外,棉花协会在参与宏观调控、争取行业政策、扩大国际影响等方面重点突破,同时通过争取政府购买服务,完成了“中国棉花预警系统”、“棉花贸易规则”、“中国棉花”品质证明商标等一系列填补行业空白的项目。主要工作:

  一是参与宏观调控,争取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棉花宏观调控联席会议”成员,协会代表行业发声,在调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立十余年来,协会向国务院报送产业政策报告15个,国务院领导批示20多人次,促进了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这些政策惠及棉农、流通、纺织各个环节,积极推动了产业进步。

  二是反映会员诉求,当好行业代言。立足于产业链总体利益,棉花协会积极反映业内诉求,当好行业代言。在棉价大幅下跌、棉农利益受损时,及时上书国务院,出台收储保护政策;当纺织品服装出口受阻、纺织行业运行困难时,积极建言献策,促进了降低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在连续三年收储,“国家成为商家、政策替代市场”,流通企业面临发展瓶颈时,及时建议国务院将骨干企业纳入宏观调控,为骨干企业大单交储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制定全国棉花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推进棉花流通现代化进程。

  三是推广“中国棉花”,促进产业升级。为了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中国棉花及棉制品竞争力,推动棉业可持续发展,协会注册了业内第一个品质证明商标“中国棉花(COTTON CHINA)”,免费开展授牌及推广服务。目前获得授牌产品涉及皮棉、家纺、服装等产品,贯穿产业链。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中国棉花”主打国产、优质、环保理念,每年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授牌活动规范运作,诚信为本,受到业内和社会肯定。

  四是建立预警系统,服务行业与政府。按照公益性、中立性、客观性原则,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协会于2005年建立了 “中国棉花预警系统”,整合农业、气象、商务、海关、铁路、金融、纺织等各方资源,设立了包括棉农、企业、地方协会在内的8000个监测点,建立了自1949年以来至今的中国棉业数据库,涵盖产业各个环节,免费为行业提供服务。预警系统建立后,每日发布价格指数,每周发布行业快报,每旬发布气象报告,每月发布形势月报,成为政府宏观调控、棉农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参考依据,也获得国际机构认可。

  五是制订贸易规则,建立诚信体系。为了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棉花协会牵头制定了业内第一个棉花贸易规则《中棉协条款》,涵盖国产棉和进口棉,棉花经营有了规范合同,同时建立了行业黑名单制度,与国际棉业组织的黑名单共享。协会聘请了法律顾问,培养了自己的国际仲裁员,积极为会员开展仲裁等服务,维护会员权益。联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棉花仲裁员队伍。

  六是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协会与世界各国棉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形式,将国际合作机制化、规范化、长效化。加入了国际棉业组织,广泛参与国际棉花事务,积极承担起一个产棉大国的责任,树立中国棉业的良好形象。2013年当选为新一届国际棉花协会合作委员会主席,提升了中国棉业的国际影响力。

  棉花协会十年改革发展之路,我们体会,这一方面实证了总社推进社团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供销合作社实体化改革的一种探索。

  一是有利于在政府与行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自2001年棉花市场全面放开后,棉麻局职能已经“去行政化”。棉花协会成立后,明确绝不搞成“二政府”,强化协会不是会员的“管家”而是“服务员”的理念,立足于在政府与农民、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发挥着政府部门和企业主体难以发挥的中介作用。棉麻局与棉花协会优势互补,既能站在政府角度把握宏观大局,又能站在农民和企业角度,当好行业代言,争取扶持政策,因此,在参与宏观调控中,所提建议客观、公正、中立,国家重视,行业满意。

  二是有利于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行业服务网络。由中国棉花协会带动成立的全国棉花协会网络,全国性和地方性组织跳出了上下级领导关系,实体地位平等,项目合作市场化、规范化,实现上下贯通、协同并进,在行业管理、信息交流、为农服务、维护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供销合作社对棉花的行业管理模式由行政化转为实体化、市场化,服务领域向全产业扩展,向基层延伸。

  三是有利于供销社系统棉花企业的长远发展。棉花协会由供销总社主管,但在参与宏观调控时能够跳出供销合作社自己的利益圈子,顾全局,看长远,得到政府部门认可。协会站在产业角度提出的政策建议,通过供销社骨干企业实施,既能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又利于系统企业可持续发展,比如大单交储政策、编制棉花物流规划等。

  四是有利于实现为农服务宗旨。作为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国棉花协会70%以上的会员由植棉大户及棉农合作社组成,协会的分支机构棉农合作分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由农民自办的行业组织,真正为农民代言。协会为棉农提供的服务接地气,为棉农争取的政策受欢迎。抓住中央1号文件的新契机,协会努力争取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指导合作社发展;同时,引导棉机制造、棉花流通、棉纺企业与合作社对接,推进规模化生产、机械化采摘、产业化经营。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