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上虞区供销社是这次浙江省唯一入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单位。2013年10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考察调研上虞区供销社时,希望供销社在为农利农惠农方面继续努力,探索出比较成功的经验。近一年来,上虞区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汪洋副总理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三农”为核心,进一步开创为农服务工作新局面。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省委书记夏宝龙、省长李强、副省长黄旭明分别对上虞区供销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7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隆重举行,上虞区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姚一松在会上捧回了“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的奖匾。近年来,上虞区供销社快速稳健的发展之势引人关注,探究其背后的动因,不难发现几个独特的“发展密码”。
加法密码:综合平台打造贴心服务
2013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实地考察上虞区沥海供销社,认为沥海供销社“三位一体”经营服务综合体“面向农村,开展规模化、社会化服务,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时隔一年,经营服务综合体有了喜人的外延发展,供销社努力实践着为农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
在沥海虞北有10万亩南美白对虾基地,沥海供销社在发展“三位一体”专业合作中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短短半月收购3万余斤。白对虾经过分拣、速冻、包装、冷藏等工序后销往广州等地,既帮助虾农拓宽了销售渠道,也开辟了基层供销社的发展新路。
“计划经济时代,供销人肩挑背抗、上山下乡、走村串户成为那个时期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佳话,新时代下密切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利益联结,是对‘扁担、背篓’精神的最好传承。”沥海供销社主任许茂君这样说道。
经营服务综合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按照“三社一体”、“四组一会”运作模式,形成“一体化”经营和“一站式”服务格局,具有生产、销售、培训、金融等多项功能,为农户提供启动资金、项目申报、农产品销售、品牌经营与市场对接等服务。目前,全区已建立5家经营服务综合体,在建3家,已投入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带动农户20371户,覆盖基地7.33万亩,助农增收6.06亿元,预计到2016年实现建制乡镇全覆盖。
近年来随着“新网工程”的推进,在广袤的虞舜大地,不断延伸着供销社的经营服务触角。“区有大型商场和配送中心、镇有商贸综合体、中心村有小型超市、村有便利服务店”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网络初具规模。城区建成12.5万平方米大通购物中心、7.5万平方米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心镇、经济强镇、新区建起5大乡镇商贸综合体;发展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041个,形成了遍布全区的日用品、农资、再生、医药、油品、农产品等六大经营服务网络。
2013年,上虞区供销系统实现经营业务收入90.2亿元,创利税2.35亿元,为上虞市“纳税十强”集团,名列全国供销社系统百强企业20位,获得上虞区经济发展贡献奖,并被评为绍兴市“范蠡”奖。今年1-9月,全系统实现总经营收入66.73亿元,利税1.6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31%和26.5%。
减法密码:“放手”发展集聚引领优势
如果说,在创业初期,发展速度决定成败,那么步入稳定期,发展战略决定企业远景。“搞清楚不必做什么事与该做什么事一样重要。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只要抓住产品资源便可引吭高歌;如今,我们要果断放弃与资源不匹配的产业,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有所为有所不为’远比保持几个数据增长更为重要。”上虞区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姚一松坦言。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区社因企制宜,大力实施“三个一批”建设:做强做优一批事关民生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医药、市场等支柱产业;提升拓展一批收益率高、成长性好的电子商务、小额贷款、再生回收等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开放发展一批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经营手段相对单一、产权结构明晰、机制灵活的微小企业。
“三个一批”建设有效集聚起引领优势,让上虞区供销社“轻装上阵”,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投入发展、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培育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全国服务业500强、浙江省服务业百强企业大通商城、医药公司等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社有骨干龙头企业。目前全社有11家企业销售规模超3亿元。
今年以来,“全国百强”崧厦供销社采取关、停、并,退出不适应市场的传统百货业、鞋服业经营,集中力量做好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商品经营,使全社原有的10个核算单位缩减到4个,先后投入6000万元,新建营业用房8300平方米,改造营业用房1万平方米,提升改造了4个加油站,牢牢占据了崧厦集镇的黄金商业地段。
社有资产是上虞区供销社的一大优势和资源,目前全社拥有30亿元资产总额。围绕发挥“资产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原则,上虞区供销社对一些无法发挥经营效益、没有增值空间、未开展经营服务、安全隐患较大的社有存量资产和网点,通过改建、整合、置换、拍卖等做“减法”的方式调优处置。同时把处置旧资产与建设新项目结合起来,区社先后投入16亿多元,新建项目10多个,新增面积25万平方米,拉动供销社整体经济增长30%以上。
乘法密码:电子商务实现倍增发展
九月是上虞“四季仙果”之红心猕猴桃当家的季节。虽然上虞“四季仙果”之旅已成为宁绍杭沪一带众多“水果控”们的理想之选,但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是不够。
今年3月,上虞区供销社成立大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发挥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优势,与1号店、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沟通对接,5月6日,1号店特产中国上虞馆正式上线,成为全省首批开馆上线的10家县级馆之一。开馆以来,通过“政府支持、电商运作、产地直供”等运作模式,将本地农产品搬到了网上,不仅解决了农民卖难的问题,也改变了农产品购销方式,更提升了上虞城市知名度。
三月春笋上市季节,上虞区供销社改变了传统的“坐等顾客上门、周边地区零售”的销售方式,帮助专业合作社在网上销售笋干菜2500多单2000多公斤;六月杨梅成熟时节,8天时间网上销售杨梅7526单13640箱,订单覆盖全国32个省市;紧随其后的野藤葡萄线上活动,销售8619箱5万多斤,销售成绩创下同类商品线上销售之冠……15个品牌45个品种的上虞农特优产品通过网络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
“大通电商”模式彷如一批黑马为生鲜电商注入了活力,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也让广大农户看到了生鲜电商的巨大潜力。半年时间,“上虞馆”页面访问量突破100万人,吸引30多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入网销平台,带动当地农民5000余户,农产品销售总额突破1000余万元。
8月21日下午,上虞区人民政府与上海纽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1号店)签署了关于在1号店特产中国频道推广“四季仙果”品牌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力争把“四季仙果”品牌为代表的上虞地方特色产品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特产品牌,带动农、商、旅产业融合发展。
在帮助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快车道的同时,上虞区供销社还结合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推进,在镇、村超市(便民店)设立电商服务站点,帮助农民开展农产品销售和网上购物。规划到2016年,初步建成具备网络代购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农村青年创业服务等服务功能的“三位一体”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农村电商服务站点有望实现全区行政村全覆盖。
除法密码:综合改革除去陈旧藩篱
今年6月,上虞区供销社被确立为全省21个县(市、区)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8月,区社区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6个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试点县(市、区)之一。区供销社把供销综合改革与“三位一体“改革试点有机结合,因社制宜、蹄疾步稳迈动改革步伐。
第一步理顺组织管理体系。以上虞区供销社管理机构为依托组建农合联执行委员会,供销社牌子、机构和职能不变。依托农合联平台,承接政府相关部门转移的经营性服务职能等。绍兴大通集团公司作为经济实体独立运作,实行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建立配套的绩效评价奖惩机制,形成鼓励竞争、奖优罚劣的治理机制。
第二步补上“信用合作”短板。与上虞市农村合作银行签订惠农富农合作协议,合作银行每年提供5个亿规模授信额度,支持供销企业和基层社为农服务、基础设施、经营业务、新网工程等建设;依托绍兴大通小额贷款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经济实体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组建农民资金互助会及联合会,为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
第三步打实“最末端”地基。基层供销社组建新型为农服务经济实体,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在确保供销社控股的前提下,鼓励基层供销社经营管理层和经营骨干参股,调动经营班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围绕打造“上下贯通、左右联网、创新发展”的为农服务经济利益共同体,打破层级、区域和所有制限制,采取合作制、股份制、混合制等多种形式的资本联结,实现区级网络与基层网点融合发展。
所谓“不破不立”,在上虞区供销社发展进程中剔去陈旧藩篱一直是主旋律。近年来,针对基层社队伍人员老化、人才短缺的现状,上虞区供销社大胆破除延用了几十年的传统用工观念,面向农村引进基层经营管理人才,在大学生村官队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政村党组织中多渠道引才助推发展。近三年,全系统共引进各类人才350余名,平均年龄为30周岁,为供销社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变革,永远不会有一劳永逸的进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一经营到联合合作,从田间地头到专业合作,从三尺柜台到电子商务……走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上虞区供销社迈进的每一步都承载着供销社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历程与回忆,记录着供销人奋勇开拓、知难而上的磨砺与跨越,也警醒着每一位供销人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事业发展、打造百年供销的时代洪流中,让今天的改革为明天铺路!(转自《浙江合作经济》杂志)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