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创新六项措施 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作者:鲁讯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4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按照总社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重点改革任务扎实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取得较快进展。

  一、创新体制机制,明确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定位。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就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形成指导意见并付诸实施,全面推进“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程”建设。大力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不断密切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在组织上、经济上的紧密联系。目前已领办农民合作社8096个,其中在100多家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合作社设立了“三部一中心”。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建设,在继续加快组建专业合作联合社的同时,自下而上组建区域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278家,镇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45家,县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7家。其中,高密市组建成立山东省第一家县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并登记为事业法人,赋予相应职能,与市供销合作社“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继续扩大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乡村覆盖,继去年实现县级全覆盖后,今年可在全省范围实现乡镇全覆盖。加快联合社组织改造和职能转变,省供销合作社内设机构调整已经编办同意并报省编委,待批准后实施。寒亭、安丘等县市区供销合作社按照方案要求调整了科室和编制;临沂和高密、河东等市、县供销合作社设置了公益性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选聘专业人才;高密市鼓励市社机关干部职工到企业挂职或领办农民合作社,工资与绩效挂钩。实施“新型农民社员素质提升工程”,目前已培训职业农民、合作社社员等24.7万人次。

  二、创新服务模式,构筑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优势。认真贯彻落实总社提出的“尤其期望山东供销合作社系统能够在打造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和新机制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的要求,开拓创新,加压鼓劲,全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一是加快实施土地托管5年规划。以服务适度规模的众多市场经营主体为主攻方向,打造“农民外出打工,供销合作社给农民打工”服务品牌,全面实施2000万亩土地托管5年规划,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规范托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汶上县供销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务规范已经省质监局批准发布,成为我国首部土地托管地方标准,同时还对所托管的2万亩土地,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实施补充商业保险,探索农业商业保险新路子。在继续加强对粮食作物“保姆式” “菜单式”托管服务的同时,各地将托管服务领域拓展至棉花、蔬菜、花生、土豆、果类、苗圃等经济作物,分别对18种经济作物农户自己种植与土地托管规模种植效益进行了案例分析。目前,服务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已达2万多个,托管土地993万亩,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多,其中全托管服务110万亩。二是不断增强基层网络服务能力。把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规模适度、半径适宜、功能完备的为农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主阵地,目前已建成为农服务中心164处。高密市规划建设29处为农服务中心,覆盖全市130万亩耕地,政府负责提供土地,财政每个扶持100万元,目前已开工建设7处。汶上县充分发挥中央农开办700万元扶持资金的作用,在原有2处为农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正在新建8处。加快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站(中心),全省已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站53753处,其中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811处。三是着力提高科技含量和规模效益。省供销合作社与全国总社直属科研院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省农科院签署农业科技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在全省大力推广粮食烘干、智能配肥、良种良法、飞防作业等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在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作文章,拉长做强产业链,努力实现提产节支增效最大化。去年成立的山东供销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今年累计“飞防”作业105万亩,有效防治率达到96%以上。郓城县张营供销合作社托管小麦、玉米3万亩,每亩提产节支增效910元。枣庄山亭区店子供销合作社托管大红枣6.5万亩,每亩规模化管理比普通管理提高3930元。安丘市供销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联合建设教科研中心,采取土地熏蒸的办法改良土壤,已熏蒸土地3.6万亩,每亩节省费用500元,农药使用量减少50%,产量提高2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农作物重茬难题,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创新流通体系,打造农村现代流通主导力量。加快建设山东供销为农服务信息综合平台。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项目组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了以信息化整合系统网络资源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并通过评审。由省供销合作社牵头,部分市县商贸流通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山东供销综合服务平台有限公司,为打造全省“一张网”迈出重要一步。大力实施“新网工程”,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枣庄市供销合作社贵诚集团控股滕州供销超市公司,在全省率先形成全市“一张网”;临沂市供销合作社入股河东盛业超市公司并联合所属其他县区供销合作社打造信息共享、联合采购的市级龙头;淄博市张店区供销合作社发挥“农超对接、产地直采”优势,与物价部门联合建设蔬菜平价超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鲁供农产品、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山亭特色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新泰新供生活网等多家公司电商平台初具规模。加快农资行业转型升级,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使其成为土地托管的主力军。省农资公司及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食安山东”品牌引领行动,全面实施“放心农资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智能配肥业务。潍坊、青岛、临沂等市政府明确由供销合作社负责高毒农药的政府储备和专营管理任务。目前,全省已发展日用品、农资、农产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等企业572家,发展区域综合仓储配送中心824个,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96个,庄稼医院4179家,放心农资店10527个,实施测土配肥面积520万亩,亩均减少化肥投入量约15%。

  四、创新信用服务,引导农村合作金融规范发展。按照社员制、封闭性和民主管理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引导规范农民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互助业务,对只服务未参股的300多家开展信用互助业务的合作社进行了清理。目前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规范开展信用互助业务的农民合作社189家,互助资金规模7.5亿元。省财政支持5000万元、注册资本3亿元的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注册成立,将有效提升供销合作社对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融资服务能力。

  五、创新工作机制,凝聚协同服务农民的强大合力。重点从三个层面探索建立协同服务新机制。一是推进“社农结合”。总结新泰市做法,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抓住用好农口行政部门的资源力量,以农业服务规模化为导向,推进农业服务向协作化、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纵深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共同体”。泰安、菏泽、淄博、济宁等8个市和近一半的县市区供销合作社,或与农业部门、或与水利部门、或与工商质检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形成了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的整体合力。二是推进“社社合作”。以供销合作社为载体,通过供销合作社领办、产权联结和提供服务,形成供销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和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联合。通过社社合作,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规模化效益,使供销合作社服务众多市场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成为现实。三是推进“社村共建”。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文件明确要求,积极开展“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各级供销合作社争取并依靠党委及组织部门支持,加强与驻村“第一书记”对接,联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共同推进,构筑基层供销合作社、村“两委”、农民合作社和信用互助社“四位一体”合作机制,在合作共赢中形成了组织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强大合力,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找到了抓手和载体。目前,临沂、泰安等16市和57个县(市、区)已发文作出安排,参与共建村4161个,交叉任职719人,共建项目6136个,助农增收5.6亿元,村集体增收8979万元。

  六、创新组织措施,营造推进综合改革试点的浓厚氛围。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加挂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担任组长、副组长,为推进综合改革营造了良好环境。各试点市、县党委政府都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很多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组长,大多数市、县以党委政府文件形式印发实施方案,制定相应扶持政策,特别是财政专项资金规模有了较大幅度增加。潍坊、枣庄等市把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章丘市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枣庄市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协商机制;莱芜市将综合改革同开展的涉农资金整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结合实施;临沂市新增175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改革,并将综合改革试点列为县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定性指标;巨野、郓城、莱西等县市政府与乡镇办事处签订目标责任书。在已确定6市18县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在其他非试点市选择21个县市区作为省供销合作社重点联系县,使各市都参与到综合改革试点中来。不断发现、培育、推广典型,推出了汶上、新泰、高密、莒南、烟农、郓城张营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配套实施6项创新提升工程,分别对应改革任务,制定相应配档表,加强督导检查。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导向作用,确保向改革试点重点任务倾斜,向试点市、县和重点联系县倾斜。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