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 预计今年外贸增速提高

作者:李彩琴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3%。这是记者从1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的数据。

  据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介绍,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3%。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按美元计价,2014年,我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4%、6.1%和0.4%。

  他同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进入了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预计2015年我国外贸的总体增速将高于2014年。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会进一步提高。

  外贸进出口的主要特点

  郑跃声介绍,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呈现七大特点。

  一是进出口增速稳中向好。2014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值为5.9万亿元人民币,下降3.8%;二季度进出口6.5万亿元,增长1.7%;三季度进出口7万亿元,增长7.1%;四季度进出口7万亿元,增长4%。其中,出口方面,一季度下降6.1%,二、三季度分别增长3.4%、12.7%,四季度增长8.7%;进口方面,一季度下降1.3%,二季度基本持平,三季度增长0.8%,四季度下降1.6%。

  二是一般贸易稳定增长,加工贸易增长平稳。2014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4.21万亿元,增长4.2%,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3.8%。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8.65万亿元,增长2.8%,占32.7%。

  三是对欧盟、美国双边贸易稳定增长,对日本、香港贸易下降,对新兴市场贸易表现良好。2014年,欧盟、美国、东盟、香港和日本为我前五大贸易伙伴。其中,我对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78万亿元、3.41万亿元,分别增长8.9%、5.4%;对香港、日本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31万亿元、1.92万亿元,分别下降7.2%、1%。同期,我国对东盟、非洲、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95万亿元、1.36万亿元、5851.9亿元和4335.5亿元,分别增长7.1%、4.3%、5.6%、6.8%。

  四是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国有企业进出口微降。201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9.13万亿元,增长6.1%,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4.5%。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19万亿元,增长2.4%,占46.1%;国有企业进出口4.59万亿元,下降1.3%,占17.4%。

  五是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平稳增长。2014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05万亿元,增长2.6%,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6%。同期,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98万亿元,增长4%,占20.7%。

  六是消费品进口加速,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2014年,我国消费品进口9362.7亿元,增长14.9%,明显快于同期我国进口的总体增速,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7.8%。同期,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其中进口铁矿石9.3亿吨,增长13.8%;进口原油3.1亿吨,增长9.5%;大豆7139.9万吨,增长12.7%;钢材1443.2万吨,增长2.5%;铜482.5万吨,增长7.4%。此外,进口煤炭2.9亿吨,下降10.9%;进口成品油2999.7万吨,下降24.2%。同期,我国进口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普遍下跌,其中铁矿石进口平均价格下跌23.4%,原油下跌6.1%,煤下跌15.2%,成品油下跌4.6%,大豆下跌6.8%,铜下跌6.1%。

  七是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滑。12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0.1,较11月份下滑0.7,连续第三个月下滑,为自2013年12月份以来的最低点,预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

  2014年外贸增速下降原因复杂

  针对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速仅2.3%、未达到年初7.5%的预期目标的问题,郑跃声介绍,其中原因相对比较复杂。除了受2013年部分月份基数偏高的因素影响之外,还有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无法支撑我国外贸的高速增长。2014年全球经济没有表现出迅速回暖的迹象,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明显分化,美国经济的复苏逐渐巩固,欧洲的复苏乏力,日本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是负增长。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也在进一步放缓。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表现多不尽人意,这样就无法支撑我国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我们每个月对近3000家外贸出口企业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去年的下半年有4个月的新增出口订单的指数较前一个月有所下滑,特别是第四季度,连续三个月下滑。

  二是我国外贸进出口当中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发达国家对我制造业的投资下降抑制了进出口。尽管当前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比较成本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包括劳动力、融资等经营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大,我国传统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削弱。例如,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发达经济体的国际市场份额出现了下滑。去年的前三个季度,我国的服装、纺织品等7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在美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分别下滑了0.8和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制造业的投资降温,去年的前11个月,我国的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我国的外贸出口约有一半是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制造业上实际利用外资的下降,将对出口形成中期的制约。

  三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下滑,拉动了我国进口值的增长。去年5月份以来,全球大宗商品持续下跌,美国商品调查局公布的CRB指数,从2014年5月年度最高位504.5一路下跌到12月份的437.7的年度最低点,跌幅达到13.2%,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拉低我国进口值增速3.3个百分点。 除以上三个主要因素以外,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博弈等风险也对我国的外贸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优势

  郑跃声同时指出,尽管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但仍然具有一定竞争优势。虽然份额下降,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仍然保持着高位。目前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的削弱,主要表现在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融资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大。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者的收入增加,这对稳定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对我们国家防治污染、治理雾霾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保护了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所以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市场份额的下降,未必完全是一件坏事。从相关企业来讲,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也要在传统产业当中进一步提升它的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减少对环境和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国家所追求的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

(责任编辑:谭思嘉)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