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现在提到“供销社”,大家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可能像我一样年龄的人还知道,那是过去村里不可或缺的日用百货小商店,一度非常兴旺的;现在一些90后的孩子,可能只会摇摇头,说没见过,或者说,太老土。
确实,“供销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并在那个时代一度辉煌过,在积极供应农民生产资料和便宜的基本生活用品。同时,接受委托,大力收购农副产品,成为了中国营销网点最全面、覆盖最广的商贸零售实体。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供销社这一实体的地位和积极作用正在慢慢消退,90年代后,很多基层供销社都相继闲置、亏损,正悄悄退出市场的舞台……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给新时期供销社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6月6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宣布即将上线全国性电商平台,并将设立合作发展基金,未来3-5年投资60亿元。供销社正以转型升级的决心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但是问题来了,在电商市场竞争激烈、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广泛渗透至农村基层的情况下,供销社是否有实力与之对决呢?有人质疑供销社此时抢滩为时过晚,在市场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供销社能否重新振兴呢?带着这些疑问,中国乡村之声记者刘璐对中华全国合作供销总社党组成员、副主任邹天敬进行了专访。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记者刘璐),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坐落于北京长安街的黄金地带,灰褐色的大楼在沿街两旁众多气派的商业银行大楼中,显得格外沉静和低调。见到总社副主任邹天敬时,这位官居副部级的领导十分和蔼可亲,他笑着说,媒体能对供销社的未来发展感兴趣十分难得,当下很多人已经不了解供销社了,即使一些农民对供销社的体制机构的了解也有限。
邹天敬:就是在80年底那个时候,供销社辉煌的时候,农民到了县城,看到了县供销社机关的牌子,他要进去买东西。县联社是个机关,他不卖东西的,但是在农民脑子里,我那个村的供销社就是卖东西的,所以他才到了县城一看,挂着县供销社的牌子,他就要进去。在农村的他也不见得了解。
供销社是由省市县级的机关和县以下村镇实体交易场所构成,建国初期的新事物,计划经济的时候,哪里有农民,哪里就有供销社,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供销社几乎与每一个农村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60多年过去,农村的变化天翻地覆。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越来越发达,淘宝、京东等电商入驻农村,农民的购销行为不再仅仅依赖于供销社,很多的基层供销社逐渐亏损,在改制中消失,国有资产流失,供销职工普遍下岗。
邹天敬:90年代初,当供销社的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时,其乡镇的网店在几年之内相继凋敝、消失,最多一年消失16万个供销社,一年亏损160亿。2000年以后,供销社又从困难中走出来,随着对新时期市场形势的判断,供销社村一级的覆盖从22万个村又逐渐恢复到33万个村。
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合作社系统,站在“互联网+”风口,准备下一盘大棋。6月6日,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高端论坛”上透露出消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按照国务院要求,即将上线全国性电商平台,并将设立合作发展基金,拟在未来3~5年投资60亿元,融合资本运作,以实现改革谋变的漂亮转身。
在电商市场已经被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占领的情况下,供销社是否有实力与之对决?有人质疑供销社此时抢滩为时过晚。面对质疑,邹天敬认为供销总社不是要再造一个"京东"、"淘宝"、"一号店",供销社系统的定位是要以"大众商品交易为基础,以农产品和农村的电子商务服务为主要的特色,以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各类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全面构建一个具有供销合作社特点的电子商务平台。"
记者:目前农村电商竞争激烈,中华全国合作供销总社有哪些计划和步骤在竞争中取得领先?
邹天敬:一个是供销社整体的规模优势,33万个村,2万2千个乡镇,这样一个在农村的基层,这个规模优势是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具备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打造一个“阿里”、打造一个“京东”,有一些电商是只做卖的,供销社是供与销,他是一种综合经营的,我既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也供应日用消费品,同时也收购农副产品,同时也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收购农村的再生资源,这是这些电商不具备的。
经济学上有句话叫,谁掌握需求,谁拥有市场。邹天敬表示,供销社在农村,深耕60年,农民需求什么它最清楚,其扎根农村的经营优势也是其他电商所不具备的。
邹天敬:在农民心中的一个信任优势,农民总是觉得供销社信得过,无论是日用消费品还是农资产品,在这一点上,假冒伪劣,供销社产品的质量在农民心中还是信得过的。我们长期从事为农服务的工作,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为农服务的经验,也形成了一个覆盖农村的经营服务网络,这些线下实体销售平台,是电商企业不具备的优势。
如此看来,供销社系统拥有其他电商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只要下力发展,必能势如破竹。但是,这里也有不确定因素,那就是后天不足。
记者:全国供销社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转型有哪些挑战?
邹天敬: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首先是人才瓶颈的制约,我们熟悉市场、熟悉实体经营,但是对电子商务还是不够熟悉的,我们缺少从事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到了农村,供销社的职工,普遍的年龄比较大,知识结构不适应,就是在超市用pos系统,对他都是个挑战。第二个就是思维,供销社毕竟还是从事传统经营的,要把原来的从事传统经营思维转换成大数据思维,转换成互联网思维,转换成云计算思维,思维理念的转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变过来的。
实际上,供销社系统如此大张旗鼓地发力,并非只是做做表面文章。邹天敬介绍,除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外,供销社能否转型成功还要依赖于能够把握住国家三农领域政策的风向标和把握住大环境。
邹天敬:供销社过去我们讲,优势是流通、供销。但是你去看一看,09年国务院更多的要求供销社,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再往后,把供销社提供建设、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流通服务,要求供销社把为农服务摆在首位,这里要求供销社来加快构建全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在供销社走过的60多年道路中,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也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放开改制的阵痛。改革从哪里突破?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说到底,还是不改变他的初衷,就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才能使这片星空放出灿烂的光芒。
邹天敬:供销合作社全称,我们叫合作社,恢复和突出供销合作社的这个属性,这个属性主要是体现在刚才讲的,乡镇和村镇要在乡村的基层社的改造要取得重大的进展,要办成一批规范的,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社。
(责任编辑:高徽)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