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2015年经济运行情况通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

2015年经济运行情况通报

 

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认真贯彻中发〔2015〕11号文件精神,按照“六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做出的安排部署,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促进转型,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2015年系统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运行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综合改革动力和效应正在显现。2015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3052.5亿元,突破4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4.4%;企业汇总利润381.9亿元,同比增长7.8%;上缴税金267.3亿元,同比增长9.1%;资产总额1.28万亿,同比增长6.6%;所有者权益3406.8亿元,同比增长9.9%。经济运行亮点纷呈,主要表现在:

综合改革激发活力,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全系统把推进综合改革作为首要任务,推动重大工作举措落地,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良好局面,综合改革动力和效应加快显现。河北、浙江、山东、广东4个试点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发展的效应明显,销售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3%、8%,其中,河北省社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销售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7.6%和29.5%,双双位居全系统前列;山东、浙江省社销售总额分别增长19.9%、16%,广东省社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4%,发展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

湖北、云南等改革起步早、步伐快的省社积极作为,推进改革探索,发展速度和效益明显加快,销售总额分别增长20.4%、19.2%,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1.6%、14.2%,大大超过全系统平均水平。全系统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近一半的省社销售和利润总额增幅超过系统平均水平,其中北京等9个省(区、市)社销售增幅超过20%,综合改革推动发展作用明显增强。

日用消费品和农副产品增长较快,传统主营业务保持平稳。去年以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等传统主营业务普遍不景气、增长乏力。针对这种情况,全系统抓住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机遇,加大经营模式创新,做优主营业务。以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为重点,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多措并举促进产销衔接,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等与城乡居民生活相关的业务领域实现较快增长。日用消费品销售同比增长16.2%,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5.6个百分点,其中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占全国的比重约为10.9%。主要农副产品(棉花除外)销售总额5475.7亿元,同比增长13.9%;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6345.6亿元,增长18.8%。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省级电商平台14个、县级电商平台208个,各类电商企业1536家,系统电子商务交易和在线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959.7亿元,同比增长292.5%。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实现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等业务板块放缓下行压力,在保持传统主营业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带动了全系统经济运行平稳较快增长。

 

 

销售总额

(亿元)

同比增长(%)

占系统

比重(%)

利润总额

(亿元)

同比增长
(%)

占系统

比重(%)

日用消费品

13232.9

16.2

30.8

57.8

16

15.1

主要农副产品(除棉花外)

5475.7

13.9

12.7

59.8

13.4

15.7

 

 

社有企业经营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社有企业跨层级跨区域联合合作加快,通过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资本运作能力等方式,企业经济实力壮大,全资及控股企业支撑发展作用增强。全系统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全资和控股企业达到11家。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安徽省社新力投资公司、湖北省社银丰棉花公司等1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经营效益加快提升。全资和控股企业销售总额同比增长7.1%,占系统销售总额的比重为52.6%;利润同比增长5.2%(1-11月份,国有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5%),占系统利润的比重为49.4%。积极开展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保险等金融类业务,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和融资服务,参股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21个,成立小额贷款公司45个,经银监部门批准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6个,金融服务规模达到260.5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资、棉花企业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大去库存力度,有效控制财务费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化肥库存量同比下降33.3%,棉花库存量同比下降17.5%,合计占用资金减少248.4亿元。农资局和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协调争取到库存化肥增值税率税率下调10%、库存处理时间延长10个月的过渡期政策,使全系统农资企业减负约35亿元。

中西部地区增速加快,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东部经济体量大的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销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3.6%、16%、19.9%,对系统经济稳定运行起到了“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中部的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社销售增速居系统前位,同比分别增长20.5%、22.8%、19.4%、17.9%、20.4%;西部的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区、市)社销售增幅快速提高,分别增长20.5%、20%、19.2%、20%、18.4%,发展后劲潜力日益显现。此外,吉林、福建、广西、陕西等省(区、市)社实现了经营规模或效益的提升,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东部引领带动、中部快速崛起、西部迎头赶上的发展新格局。

区域

销售总额

(亿元)

同比增长(%)

占比

(%)

利润总额

(亿元)

同比增长(%)

占比

(%)

东部

24612.2

14

57.1

207.3

5.2

54.3

中部

12338.9

17.8

28.7

113.4

12.7

29.7

西部

6101.3

9.2

14.2

61.2

8

16

 

基层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为农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积极推动基层社恢复重建,网点空白地区恢复了业务,薄弱地区增强了经营服务功能,基层为农服务阵地进一步夯实。全系统新增县级社3个,总数达到2406个;新建基层社2796个,总数达到2.8万个;新发展综合服务社23552家,总数达到36万个。县及县以下销售总额、利润总额占系统比重分别为71.5%和58.4%。其中,县级社销售和利润分别增长13.2%和8.5%,占系统的比重分别为52.8%和43.5%;基层社销售和利润分别增长10%和22.1%,占系统的比重分别为18.7%和14.9%。

 

 

 

 

销售总额

(亿元)

同比增长

(%)

占比

(%)

利润总额

(亿元)

同比增长

(%)

占比

(%)

县及县以下

30797.2

12.3

71.5

223.0

11.7

58.4

其中:县级社

22734.1

13.2

52.8

166.1

8.5

43.5

基层社

8063.1

10

18.7

56.9

22.1

14.9

 

 

积极培育多元产业融合主体,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奠定基础。全系统经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32个,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838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971个,总数达到14.7万个;建立农副产品连锁配送网点5.7万个,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共带动农户2966万户,购进农副产品9307亿元,同比增长17.9%。以土地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由点到面逐步推开,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托管、半托管、代耕代种、以销定产等服务,托管、半托管面积达5000万亩。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主管、领办各类社会组织达到18098个,系统和总社成员企业发起成立了中国供销电子商务发展联盟、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联盟,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全系统实际从业人员达到216.1万人,新增就业11万人,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产业市场供求矛盾突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等业务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矛盾突出。2015年农资行业在市场持续低迷、政策逐渐收紧的双重挤压下,销售收入和数量难以大幅继续增长;棉花企业销售、利润均呈现负增长,企业运营和盈利空间大幅收窄;再生资源行业需求疲软,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企业汇总利润同比下降22.1%。系统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销售总额

(亿元)

同比增长

(%)

占系统

比重(%)

利润总额

(亿元)

同比增长

(%)

占系统

比重(%)

农业生产资料

7274.4

4.8

16.9

60.5

9.3

15.9

棉花

1729.4

-7.6

4

52.8

-0.1

13.8

再生资源

2369.1

3

5.5

10.2

-22.1

2.7

 

 

新兴业务经营比重偏低,规模效应尚未形成。系统电子商务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较小、社会影响力偏低,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尚在探索中,经营规模不到全社会的2%;电子商务发展结构亟待优化,全系统电子商务交易和在线商品销售总额中,电子商务销售额仅占18%。土地托管大部分省份尚未实质性推开,适合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还需要加快探索。金融业务发展也只局限在少数地区和个别业务,政策约束条件多,系统专业人才能力不足,影响发展。

基层发展仍是短板,为农服务能力尚待提高。基层社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尚待加强,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社、中心社偏少,自营基层社不超过50%;承包、租赁的基层社占比接近40%,10%左右的基层社处于停业、歇业状态,只剩下“空院子、破房子、烂摊子”。人才短板问题凸显,系统人员老龄化加重,35岁以下从业人员占比仅为32.2%,基层社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学历不高的现象更加突出,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只占18.1%,高中专以上只占8%,远不适应基层社拓展电子商务、合作金融等新兴业务的发展需要。

二、2016年经营形势和工作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保持全年经济运行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任务十分艰巨。全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精神,加快改革创新,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促进发展,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主动作为,全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挑战,保持全系统经济平稳运行、较快增长、健康发展,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加强市场监测分析,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复杂,从宏观上看,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波动的突发性和放大效应明显上升,国内新旧动能转换要有一个过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应对的重大挑战。从微观上看,要重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企业面临资金、债务风险上升和经营困难加剧、利润大幅下降的沉重压力,对供销合作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带来一系列现实挑战,特别是传统经营企业面临着发展瓶颈,新兴经营业务比重偏低,亟需要既着力深挖传统主营业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潜力,又积极释放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动能。因此,全系统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努力引领新常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和市场趋势,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社要加强对系统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坚持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商,针对系统经济运行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各部门要加强对相关行业的研究和指导。企业要提高经营敏锐性,积极应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未雨绸缪,重点防范金融、债务、产能过剩、房地产等风险,确保稳健经营。

(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去年全系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综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保持今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需要紧紧依靠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对照总社确定的中发〔2015〕11号文件44项工作任务和着力推进的12项重点任务,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抓紧出台实施方案,将改革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一是各级联合社要立足于构建行业指导体系,加强对成员社的业务指导,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情况,强化对重点业务的研究,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确保经济运行不出现大的波动。二是系统企业要立足构建经营服务体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改革,开拓经营,强化管理,积极防范与化解经营、资金、项目风险,实现稳健经营。三是基层社要加快经营服务网点建设,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扩大自营比重,进一步密切与农民的联系,巩固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四是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助力系统企业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巩固提升传统行业优势,引导行业科学发展。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稳固传统骨干业务经营。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一方面,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开拓农村市场增添了巨大动力。另一方面,在资源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在这两个方面,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业务都不同程度面临着发展瓶颈,亟需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比如,随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的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增长受限,农资品种结构和服务模式调整要求提升。棉花国内市场需求不断下滑,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经营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受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影响,再生资源行业持续低迷,价格长期低位运行,企业亏损增加。日用消费品零售企业面临房租、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压力和电商快速发展的冲击,依靠传统的扩张式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面临很大制约,需要向内涵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农资企业要加强与工厂的联合合作,在满足市场供应的前提下,保持合理库存,防范价格下跌风险;要优化经营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农资市场供应能力,维护供应稳定和价格平稳,切实发挥好主渠道作用;要落实《总社推进农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农资经营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农资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庄稼医院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提供精细化服务。二是棉花企业要密切关注新年度目标价格政策以及国储棉轮库、进口配额等政策变化趋势,加大力度做好棉花购销工作,把握好进、出货时机,坚持网上竞卖与现货销售相结合,贴近市场顺价销售;加强联合与整合,收购、兼并轧花厂,加强国内资源的掌控能力,积极推进棉花多元化经营,加大服务营销和代理业务。三是再生资源企业要密切跟踪市场供求形势,把握价格波动趋势,推进与产废源头有效对接,保持主要业务品种经营稳定,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提升优化,稳定盈利来源。有条件的企业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适时调整经营结构,向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方向发展;加强农村地区回收利用网点建设,开展农村废弃物和垃圾回收、秸秆的综合利用等业务,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四是日用消费品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促进消费、扩大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优化经营网络,合理调整商品结构,根据市场竞争需要,在战略上进行市场调整、市场细分、均衡布点、业态创新。适当控制大卖场、百货店开办数量,加大社区店的开发力度,完善成本控制机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依托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抓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机遇,促进经营规模的提升。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四)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营是为农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全系统茶叶、果品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量占全社会比重较小,急需大力开拓农产品经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既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供销合作社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发挥系统组织体系完整、经营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备的优势,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促进农产品经营企业由流通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延伸,由单纯的流通服务向农业全程化服务转变。一是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努力扩大茶叶、果品、畜产品、蜂产品、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经营,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二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强行业整合,促进优势资源进一步向骨干企业集中,尽快形成一批规模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行业主导权的大型农产品经营企业集团。四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强化社有企业与基层社、农民合作社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相互参股、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产品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五是努力扩大农产品进出口业务。当前,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口迅猛,天猫、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以及中粮等大型农产品进出口企业都在积极扩大农产品进口业务,全系统要积极适应国内消费需求新趋势,提升农产品进口业务,提高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同时利用国家促进扩大开放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规模。

(五)依靠创新驱动增活力,加快拓展新兴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虽然全系统在拓展经营领域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步伐还不够快,成效还不明显,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业务的经营额比重依然偏低。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本费用持续攀升、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全系统必须坚持不懈推进商业模式、经营业态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农村市场增添新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是着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按照总社“一个意见、三个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快完善“供销e家”电子商务平台功能,发挥综合性全国平台的引领和资源整合作用,对接区域性、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和县域基层经营服务网络,构建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二是大力发展土地托管等新兴业务,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服务。要积极探索适合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服务模式,既可以推广托管、半托管、代耕代种等服务模式,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耕、种、管、收、售、加工等规模化、系列化服务,也可以选择农资供应、配方施肥、烘干储藏等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按照严格规范、风险可控的原则,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开展融资租赁、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和农业互助保险等业务,加强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合作,积极拓展县域金融服务。四是统筹整合城乡供销合作社资源,发展沟通城乡的经营服务综合体,培育生态养生、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拓展农村三次产业发展新空间。五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总社直属科研院所、系统职业院校等资源,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研支撑,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与基层社的业务对接,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系统联合合作,进一步提升基层社经营服务水平。去年全系统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很重要的是基层社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经营服务网点增多,发展速度加快,增速高于全系统平均水平。今年巩固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市场的优势地位,还要靠夯实基层社这个全系统经济增长的基础。目前,全系统基层基础普遍薄弱,企业分级所有,同业竞争激烈,严重影响基层社为农服务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行业形势不利的情形下,要利用好当前重组整合的机遇期,多措并举恢复、重建基层社服务功能。一是大力推进资本联合、产权联结,促进系统企业的同业整合,加快基层经营服务网络建设,促进社有资产进一步向基层社倾斜,向优势领域集中。二是创新合作方式,遵循市场化、互利共赢原则,通过劳动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将更多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到基层社中来,密切与农民的组织和利益联系。广泛开展业务对接、技术合作。加强中国供销集团各成员企业与系统的联合,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实现互通互融。三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基层社扶持力度。“新网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和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应向基层社倾斜,对不同类型的基层社进行分类改造和重建,增强发展活力,提升经营水平和为农服务能力。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