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供销社在推进改革试点中,紧紧抓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的需求,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人文、经济等特点,指导各级供销社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创新服务体系,精准对接、扎实推进。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全省开展的多种创新模式,个个硕果累累,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葫芦峪模式
以荒山开发带动整体脱贫
从漫长的黄色土地农业文明,到黑色冶炼工业文明,再到现代绿色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使现代农业的生态特征愈发重要。
2014年4月,河北省供销社注资3000万元,参股地处太行山浅山区的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占股35%;2015年3月,河北省供销社新合作集团控股51%,组建了河北新合作葫芦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几年来,公司累计投入资金4.36亿元,流转荒山土地5万多亩,进行高标准造地,建设园区道路100公里,基本实现水电路配套和生物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形成中。
“葫芦峪”模式,是供销社在太行山浅山区推广探索的“供销社+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合作形式,把农民吸收进来,并把农民利益写入公司章程,农民凭借原有的荒山资源成为公司股东,享受发展的“红利”。通过“大园区小业主”的运作方式,推进大规模、整体性开发荒山荒坡。即:大园区,就是依托公司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同一品牌、统一销售,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问题;小业主,则是在“五统一”基础上,以50亩为单元,由农民公开承包,分片包干,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种植提高效益,由传统农民变成了家庭农场主或园区的新型农业工人,月月有工资兑现。通过这样的经营方式,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打工工资、小业主管理费、林下经济等四个方面收入,形成了以产业为依托,整体脱贫致富的良性发展。
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实际条件,科学谋划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在荒山荒坡上走出了一条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建起了塑料大棚150亩、72个,种苗基地1个;栽植优质核桃2万亩、优质苹果860亩、中华寿桃300亩、映霜红300亩、樱桃200亩;栽种大马士革玫瑰800亩、薰衣草500亩;试种红树莓200亩、黑加仑100亩、蓝莓50亩;种植小杂粮5000亩、高亚油酸花生200亩;林下种植中药材200亩。
目前,园区已经培育小业主近百个,年均助农增收18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多元,远高于当地人均水平。随着园区的发展,当地农民的收入也持续增长,葫芦峪实现了荒山绿化、企业盈利、农民受益的多赢目标。
据了解,凡是葫芦峪卖出去的农产品,比如核桃、柴鸡蛋,都统一打上“葫芦峪”商标,每斤只能卖到9元的核桃,有了品牌,能卖到25元/斤左右。而且,农民不用担心销路问题,在省供销合作社主导下,通过市场对接,利用供销社自身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网络平台,合作社的农产品可以直接通过中粮、新发地、京客隆等大型交易平台出售。
经过几年的打造,如今,一个集观光采摘、农家乐体验、有机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绿色葫芦峪”已吸引了大批京津冀的城市居民。实践证明,葫芦峪的发展模式,既符合太行山区实际,又使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形成了一条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供销社在做强做优葫芦峪的同时,将此模式推广、复制到阜平、灵寿等太行山地区的6个县,开发荒山10万多亩,使昔日的山区贫困带变为环京津的致富带、绿色生态产业带。
天亮模式
把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
与葫芦峪模式不同的是,在平原地区,供销社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探索出了多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农机规模化的“南高模式”、物联网技术助农发展的“涿鹿模式”、农业生产全程化托管的“玉田模式”、以市场及公益服务相结合的“丰安”农资服务模式等,把土地以及与之相关的农技、农机、农资等全部实施规模化经营,使规模效应在为农服务方面发挥到极致。目前,全系统托管半托管土地350多万亩。
天亮种植合作社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柳林屯乡东牛村,2013年3月成立,是村党支部引领、供销社参股、合作社运营的“三位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流转、托管服务、农资统购、连片耕作等多种服务形式,为入社社员提供农作物播种、病虫害统防统治、作物烘干等全程专业化服务,每年为入社农户增收300多万元。记者了解到,通过供销社参股融合,使得化肥、种子、农药、生产机械等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还保证质量。
由于党组织引领,供销社参股(占合作社总股本35%),增加了农民的信任度,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十分高。目前,该社已辐射全区4个乡镇,26个自然村,流转土地 2000亩,服务大田面积20000亩,带动农户3350户,现有入社农户500余户。推动了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大田托管新型农业服务发展。
在合作社的托管问题上,该合作社理事长赵军海说:“农民自己种小麦,每年一亩地要投入1139元,加入合作社后,一亩地只交780元的托管费,秋收后粮食直接送到社员家,这种全托的方式,农民省心又实惠。” 那些将承包地全托给合作社的农民,还被优先安排到合作社参与生产劳动,增加了经济收入。
栾城区处于平原,土地平整,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针对这一特点,合作社党总支部以科技为依托,重点开展了“五农服务”,即农技、农资、农机、农化、农托全程服务。具体做法:
一是实行土地托管,开展规模经营。按照农户意愿签订托管或流转协议,以全托、半托、流转3种模式进行管理。对成方连片的大田实行全程机械化、智能化、集约化经营,每亩节约300元左右的投入,降低了农业成本;目前,供销社将天亮模式在全省平原地区推广,全省累计实行托管式规模化经营土地面积200多万亩。
二是运用科技成果,发挥特色精准种植优势。合作社与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对接,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种前测土配方,确定用肥方案,指导社员种植优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每亩提高粮食产量150公斤左右;联合周边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成方连片种植“辽宁1号”优质核桃,面积达1.1万亩,每年每亩增收1200余元;引进抗旱、抗虫害的稀有彩色小麦品种“紫优5号”,试种推广面积200亩,其经济效益是普通小麦的5倍以上;还投资110万元新上日烘干能力达60吨,运行一次用时10小时,可将收获的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迅速烘干,解决了过去一家一户占地晒粮问题,还节省了大量劳动力。
三是农机规模化服务。在供销社指导下,栾城区南高乡等基层社,通过自购或发动合作社社员带机入社,以“合作、托管、订单”等方式,为农民开展规模化机械服务,南高基层社拥有大中型农机40多台,发展社员8000多户,服务面积6万多亩,今年全省近三分之一平原地区基层社复制推广了这一模式,服务面积达到200多万亩。
饶阳模式
土地入股拿分红 农户变股东
土地入股拿分红,农户变股东的饶阳模式,是供销社在基层社服务新型农民主体的又一探索方式。农民以土地入股经营,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租赁式流转,也打破了传统的土地耕种模式,实现了农户变股东、农民变农工、定额加分红的分配方式转变,据统计,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方式流转土地面积超过3000亩,实行土地入股模式的农民年收益比没有加入公司的农民高出65%左右。
土地入股是指农民用土地作股加入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经营,利益共享。按照每年每亩800元的保底金,签订17年合同,将土地的经营权转交给合作社经营,以土地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兼股东,并参与经营管理,年底享受合作社利润15%的分红。这一分配形式,把农民的利益和合作社绑在了一起,村民在每亩地每年至少收入800元的基础上,如果合作社经营得好、盈利多,分红就会多。这种方式更加维护了村民的利益。
该县大迁民村63岁的贫困户程秀将3亩土地流转到众悦公司,每亩地每年可获得地租800元,加上每年500元的分红,年总收入为3900元。另外,他还在合作社上班,每月可以拿到工资2100元;大尹村52岁的刘品青全家8亩地入股公司后,老两口到公司上班,女儿女婿外出打工,4个人月工资能达到8000多元。
土地入股模式由于效益突出,在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在供销社众悦公司引领下,占地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去年共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59个,总投资达到185亿元。
(责任编辑:高徽)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