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对供给侧迷茫的“黑洞”

作者:白京京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3月的北京,春草吐绿。伴随着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和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开幕,一年一度“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温度也在这里持续发热。委员、代表都关注点儿啥?围绕“ 农”字做了哪些“ 两会文章”?

  我们提前互动收录的一线疑问有没有权威来解答?带着这些问号,我穿上了小西装,拿起了笔杆子,挎起了照相机,起早贪黑穿梭于人民大会堂、梅地亚新闻中心、提案查阅处,一头扎在连李克强总理都连续五年参与并表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高度重视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经济农业界联组会。您还别说,我的记事本上的重点果然写得满满哒!

  农业相关的提案在可查阅的提案总数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的话题也顺理成章成为“ 出镜率之王”。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调、调什么早就有迹可循,但怎么调能更让农民满意、让市场接受,还在探讨与实践摸索当中。以玉米种植为例,会场外,是春耕在即的北部等镰刀湾地区农民关于播种的迷茫。会场内,委员们正进行理性地梳理分析、参政议政,比如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提到“去年玉米价补分离的效果比预期好”“ 农民要学会读懂政策释放的信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谈道“ 市场就是一个信号,根据这个信号,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来决定生产”“农民为什么迷茫,他们根据国家政策来决定种植,这个时代已经要过去了”,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车黎明提议“保障东北玉米主产区种植户的收益”……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粮食收储制度密切相关,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事实上,农民迷茫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在于种玉米还是种青椒,而在于他们应对相关粮食收储制度变革前的误区—— 靠补贴来决定种植什么的时代已经过时了,也完全违背了最初国家制定补贴政策的初衷,可以说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靠政府补贴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收入要求的话,都不可能做到。所以说,补贴不是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而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结构等来实现,引导农民紧随市场,关切需求,调整生产,让“ 通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 金句良言”及早归位。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