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共享“一带一路”机遇、深化农业农资合作为主题的2017中国—东盟农资产业高峰论坛在南宁市举办。论坛致力于搭建农资、农业、经贸、信息技术等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中国和东盟等国家的产能合作、市场对接、优势互补,服务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农资农业经贸发展和中国—东盟贸易一体化进程。
抓住机遇共谋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资产品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调整提升,以化肥、农药为主的中国农资产品已成为国际农资供需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资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效应不断增强。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2016年,中国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约20万亿元人民币,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2016年,在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中国总体贸易有所下降情况下,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达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6%。“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农资国际合作面临新机遇。”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唐盛尧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丰富,但自身开发实力相对不足,对农业领域外资普遍持欢迎态度,迫切希望通过农业合作带动就业,增加农产品出口。而中国的种子、化肥、农兽药、饲料、农机装备等物美价廉,且农资农艺对提高农业生产率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双方一方面完善合作机制,寻求战略对接;另一方面完善服务体系,开展企业合作和产能合作。”
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国际合作部主任王玉磊也表示,中国农资行业已经拥有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产能产量充足、产品性价比高,综合配套设施和工程建设能力较强,同时东南亚市场农资需求旺盛,产能合作、贸易交往正处于上升期。“中国和东盟双方可以发挥各自在农业生产中的比较优势,通过以市场为主导、民间参与的形式,在农资领域推动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农资国际贸易合作的重要市场。”王玉磊进一步分析称,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6国受经济条件、装备技术等因素制约,化肥生产量相对较少,尤其是氮肥、磷复肥和钾肥都要依靠大量进口。2016年,中国化肥出口总量较上年同比下降21.5%,不过出口到东盟国家的肥料数量却增长至920万吨,占中国化肥出口总量的1/3。其中,尿素、磷酸二氨、磷酸一氨、硫酸铵出口量分别较上年提升了11.9%、2.04%、2.31%和6.08%。
基于此,王玉磊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农资农业合作领域和途径将更加广泛。双方可围绕各自需求和优势,开展农资农业产能合作、扩大农资农业贸易交流、加强农业科技与人才培训交流以及逐步拓展农资农业投资和金融合作等。
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中国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农业和农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如何才能把握好“一带一路”机遇,取长补短?与会外方嘉宾也就各自发展诉求进行分享。“柬埔寨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旱季,一个是雨季。旱季基本上没有什么降水,雨季又是洪水泛滥。”柬埔寨农林渔业部农业总署推广处副处长ChayKongkruy表示,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可以抵抗气候变化的种子或者秧苗,这样在种植的时候能够通过较少的水分以完成耕种。
而有效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带来的影响,离不开先进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ChayKongkruy提到,对自己国家而言,会与可提供具有创新技术或创新材料的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们进口农资产品的时候,还会抽样进行田间试验,看产品标识上的说明与其真实所含成分是否相符。”Kongkruy强调,因为之前曾出现过不相符的情况,所以为确保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害,会对进口农资产品严格把关、筛选。
在泰国商会副会长Chuen-prayoth看来,农民的能力建设更加重要。“一定要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教会他们如何甄别并恰当使用相关杀虫剂和化肥,否则出现过量使用将会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Chuenprayoth建议,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可以通过PPP模式进行农民能力建设合作,让农民参与到科学务农项目当中,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除了食品安全,Chuenprayoth认为,童工、非法用工、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对泰国农业发展影响较大。在进口农资产品的时候,泰国也会关注其能否带来可持续发展。
而对菲律宾贸易商来说,由于该国地理位置较特殊,从事化肥进口的人也较小,各省多以消费本地化肥为主。“菲律宾有7100多个岛,如果从其他国家进口农资产品,不仅要确保价格能拉低,还要考虑如何实现高效运输,包括陆运、海运、空运以及多式联运,这也是当前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菲律宾全国合作社联合社首席运营官RaulCalayan表示,未来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社或可以加强联系,将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规模效应。
产品和服务共同“走出去”
当前,随着中国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不断加深,国内农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但在“走出去”过程中,各种问题迎面而来。“公司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已‘走出去’,但步伐并不快,一方面是人才的制约,另一方面还与进口国政策限制有关。”广西喷施宝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姚源琼表示,近几年,进口国家关税政策持续变化,之前有的国家对进口农资产品征收110%的关税,近几年有的已降至20%。“有些国家对进口农资产品的申报登记比较繁琐,必须要由当地本土企业或者是合资企业进行申报登记,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又增加了一个关卡,也是我们遇到的一个瓶颈。”姚源琼强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优质农产品和农资需求量较大,企业在输出产品的同时一定要将服务配套输出。
江西化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葛仁山也表示,该公司化肥出口正在从贸易型转向品牌输出和农资服务输出。这是因为一方面品牌输出比单纯的贸易输出风险较小,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较长,且反复田间试验决定了服务输出必不可少。
各国的气候、农业施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也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一定挑战。“东南亚国家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但地况比较复杂,有山地也有沼泽地,其施肥方式是将肥料洒在土壤表面,所以我们对其出口国内机械施肥就会碰壁。”葛仁山表示,根据此种情况,该公司正在探索国内一些新型施肥理念和施肥方法,以便将其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进行推广。“随着国家增值税的执行以及电价、煤价优惠的取消,化肥企业‘走出去’成本有所增加,从而降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洪涛还提到,目前国内对东盟国家农资需求信息通道尚不完善,建议相关部门建立更多交流机会,以促进各国农资贸易往来。
此外,闫洪涛表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希望有关部门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政策面优惠,并帮助解决“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