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循环水” 福建探索对虾“无抗”健康养殖技术

作者:何忠军 来源:中国渔业报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编者按

    作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力品种,南美白对虾已经引进中国大陆近30年。由于具有肉多且鲜嫩、生长快速、适盐度范围广(海水、半咸水、淡水均可生长)等特点,养殖面积和单位产量从2005年开始迅速提升。但是近年来,福建的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只有20%。针对现状,福建省农科院科研团队与福建元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益生菌+循环水”模式,探索建立绿色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体系,取得初试成功。

    11月中旬,在福建省福清市天生农业园区,福建元乐生物有限公司运用福建省农科院科研团队的技术建立的养虾基地内,公司工作人员林元美等在查看200多个单体循环池内已经投放的冬虾苗。在春节前后将成虾投放市场,林元美充满期待:“今年初试已经取得成功,一平方米的虾池出虾5公斤,比以前增加了1倍,而且虾的品质很不错,因此对于冬季这批虾我有信心。”

    从2013年起,福建省农科院罗土炎科研团队就已经开展益生菌加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中试实验。目前已经摸索出一套“益生菌+循环水”绿色健康模式,攻克南美白对虾养殖难题。

    中国对虾养殖业近几年来产量和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福建省作为对虾养殖大省,每年对虾产量数万吨,但是近年来虽然养殖面积快速增长,但成功率仅20%左右,且还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是引进的虾种,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对虾苗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很多育苗场软件和硬件参差不齐,导致对虾苗种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苗种携带病原导致病害暴发或生长迟滞。

    早在1992年,对虾养殖的病毒病危害严重问题就已经显现。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攻关和业者的努力,养殖技术的进步和品种的更换给中国养虾业带来第二个春天。

    但是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养殖产量的不断提升,养殖环境日益受到破坏。例如,养殖废水大量排出,养殖环境的富营养化,造成有毒有害藻类、细菌大量繁殖,病原种类越来越多,危害程度愈来愈严重。

    加上在饲养过程中,饲料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水产药物品种繁多,个别虾农无法对症下药,不但不能解决对虾养殖的根本问题,还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人民身体健康。

    可以说,养殖观念和技术发展的瓶颈导致整个养虾业发展变缓、变难。

    针对此现状,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福建元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罗土炎团队,采用科技新方法“益生菌+循环水”的模式,探索建立绿色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体系,目前,取得初试成功。

    “益生菌+循环水”模式能够针对目前虾病发生频繁、死亡率高等问题,采取放养健康虾苗与封闭式养殖用水净化处理循环使用,循环系统养殖处理装置切断病毒的水平传播,防止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避免了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此外,通过循环水系统将养殖污水进行处理,循环重复利用,实现了养殖的低排放,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保持了环境的生态平衡,使养殖用水经过处理后排放,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整个养殖过程将不再受到气候、水质变化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据了解,此种模式在养殖过程中均不使用任何农业部规定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全程使用有益菌作为养殖添加剂,也就是现在农业部推广的“无抗养殖”,保证水质稳定、养殖的对虾健康。

    今年“益生菌+循环水”养殖模式初试成功,成品南美白对虾不仅产量翻番,而且品质优良,意味着福建对虾养殖即将进入新阶段,也将对促进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水产养殖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

    在福建省农科院农业工业化研究所福清渔溪基地,“我们的单体循环池和普通的养殖池可不同。”林元美透露了其独特之处,“拆卸简单,不用挖土,跟装配式建筑有些像。不仅安装方便,而且材料都可以二次使用,一亩地18个池的硬件投入也就18万元。”

    除了简易轻便的虾池,罗土炎团队和元乐科技合作,还摸索形成了一整套可控的绿色健康养殖管理思路和模式。

    这一套养殖体系覆盖水源、苗种、饲料、药品及养殖管理,其中的核心就是在养殖过程中减少药品的使用,通过生物调控技术,实现了全过程不使用抗生素产品。不仅提高了对虾养殖的成功率,而且减少农兽药的残留及对环境的污染,提供真正安全健康优质的对虾产品。

    林元美透露,以前针对最为致命的养殖病害,传统的养虾模式的做法就是,水质出现问题不是消毒解毒,就是换水;对虾出现什么病症,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是干脆直接用抗生素大量拌料控制。这种无序的管控方式,最终结果大多数以失败告终。

    罗土炎及其团队的养殖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养殖观念——“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他们自主研发了对虾微生态制剂及中药添加技术,结合对虾疾病监测及预防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制定对虾的疾病预防体系,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在虾池旁掬起一捧水,可以看到水并非无色透明,肉眼观察呈现出淡褐色。罗土炎告诉笔者,这些就是特意投放的微生物制剂,主要就是复合益生菌群形成的生物絮团。可别小看益生菌,它们可以处理虾的粪便和残饵,并控制水体中有害菌的数量。

    近几年弧菌量超标一直是困扰对虾养殖成功的一大因素。盲目消毒、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使其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通过此技术,水体中副溶血弧菌控制在10个以内,溶藻类弧菌控制在500个以内,大大降低了养殖过程中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益生菌不仅可以充当水质的“清洁工”,而且还是对虾的“营养师”。在饲料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使用益生菌发酵的优质饵料,不仅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消化和营养的吸收,而且可以保证对虾肠道微生物数量的稳定,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消化道侵染。此外,饲料中还添加中药提取物,预防疾病,提高对虾抵抗力。

    “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让对虾自身强壮起来。”林元美表示,“以往养虾最担心的就是疫情,一来就可能爆池。采用了‘益生菌+循环水’模式后,在养殖过程中,不再使用抗生素药物就能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今年“益生菌+循环水”养殖模式初试成功,成品南美白对虾不仅产量翻番,而且品质优良、个头大、颜色深、不会缩壳、肉质紧实,最简单的白灼烹饪就可以激发出鲜甜的自然味道。

    “即使最热的三伏天,我们调整了养殖品种也取得了成功。目前,如果冬虾繁育顺利,那么这项技术模式就可以实现一年三季养殖,按照一季5公斤/平方米的产出,产值相当可观。”林元美说道。

    近年来,全国各地也在探索绿色防控结合的对虾养殖模式,但是在大规模的试验养殖中取得成功尚属首次。

(实习编辑:王子翔)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