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放流区域遍布全省近海及内陆水域,坚持渔民增收与生态修复并重。目前,主要海水放流物种共19个,其中大宗传统经济物种7个,分别为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金乌贼、褐牙鲆、半滑舌鳎;恋礁性鱼类4个,分别为黑鲷、许氏平鮋、大泷六线鱼、斑石鲷;种群恢复物种2个,分别为钝吻黄盖鲽、圆斑星鲽;试验性放流物种6个,分别为大叶藻、铜藻、黄姑鱼、短蛸、曼氏无针乌贼、莱氏拟乌贼。淡水主要放流物种为鲢鳙鱼、草鱼、鲤鱼、中华绒螯蟹等经济物种及泰山螭鳞鱼、松江鲈鱼等珍稀濒危物种。
2005年至今,全省累计增殖放流苗种564亿单位。近海渔业资源明显回升,累计回捕海洋增殖放流资源52万吨,实现产值175亿元,主要增殖资源综合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1:17。2018年,山东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预计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可达70亿单位。
增殖放流是山东省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建设“海上粮仓”的一项重大举措,全省各级渔业主管部门以对广大渔民和生态文明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措施,创新管理,确保了海洋增殖放流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生态效益日益凸显
一是有效补充了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中国对虾、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物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渔汛,全省秋汛中国对虾回捕产量2005年为1089吨,2010年 ̄2013年一直稳定在3000吨左右,参与回捕的渔船单船最高日产达2000公斤,山东省近海中国对虾资源基本恢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水平。梭子蟹回捕产量2005年为1969吨,2013年为1.95万吨,增加了近10倍。海蜇回捕产量2005年为3300吨,2013年为4.9万吨,增加了将近15倍,莱州湾参与回捕的渔船单船最高日产达15000公斤。二是有效促进了近海生态系统循环。按照碳汇渔业的原理,通过放流、捕捞增殖资源,从海水中移除大量碳、氮、磷元素,有效缓解了海水富营养化。2005年 ̄2017年放流对虾、梭子蟹、海蜇净移除碳量22912吨,相当于植树造林6030公顷每年的固碳量。三是有力助推了山东省海洋捕捞渔船作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了捕捞增殖资源,部分渔船主动将作业方式由拖网改为流网,对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大量增殖放流海蜇有效抑制了同生态位有害水母的泛滥。
经济效益尤为突出
多年来,回捕中国对虾、梭子蟹、海蜇等重要增殖放流资源已成为山东省2万多艘中小马力渔船、约60万渔民秋汛的主要生产门路,沿岸渔民回捕增殖资源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2/3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 ̄2017年山东省秋汛累计回捕增殖资源52万吨,实现产值175亿元,其中回捕中国对虾2.8万吨,创产值32.8亿元,回捕梭子蟹14.8万吨,创产值83.5亿元,回捕海蜇28万吨,创产值28.8亿元,直接投入与产出比分别高达1:8、1:32和1:20。
社会效益与日俱增
一是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菜篮子,满足了社会对绿色、安全、放心海产品的需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品质。二是直接带动了海珍品增养殖业、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加工贸易、休闲渔业等相关行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现代渔业转型升级。三是群众保护渔业资源、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渐成全民意识和自觉行动。满足了社会对绿色、安全、放心海产品的需求。四是进一步密切了政群关系,促进了渔区和谐稳定。放流时,不少渔民群众纷纷出船、出力免费协助苗种运输、投放。东营等地渔民尝到了增殖放流的甜头,自发成立了海蜇生产合作社,协助渔政部门全天候无缝隙对增殖资源进行看护。近年来,山东省渔民、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纷纷向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写信或提出议案,建议进一步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养护渔业资源,促进渔民持续增产增收,共同创建美好生态文明家园。
(责任编辑:王子翔)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