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优秀案例之一盐碱地上兴渔科技驱除贫困

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渔业报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3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甘肃省景泰县是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受盐碱化影响的耕地面积达到27万亩,并且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不断蔓延,肥沃良田眼睁睁变成了“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荒芜之地。全县11个乡中,有6个乡位于盐碱区,因盐碱化弃耕土地6.5万亩,因碱致贫、返贫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9%。

    盐碱地治理是世界性难题,自上世纪90年代盐碱化问题出现以来,景泰人民主要通过“挖渠疏水”的办法排碱。然而排碱渠年久失修,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淤堵,排碱功能大幅减弱。在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仅靠老办法难以奏效。

    2016年,景泰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渔机所建立合作关系。东海水产研究所大胆创新,提出了以渔还田的“治本之策”:在盐碱危害区,利用盐碱回归水和撂荒弃耕地发展现代渔业。

    挑战盐碱地渔业科技大显身手

    在五佛、草窝滩、中泉、芦阳、上沙沃等盐碱地区,东海水产研究所逐一摸底调查,通过实地勘测和科学分析,提出了多元化盐碱水养殖和盐碱地渔农一体化综合利用的新方案,并率先在五佛乡和草窝滩镇等地开展试养示范。

    针对景泰县不同地区的盐碱水质特点,东海水产研究所研发了景泰县盐碱水专用改良剂1号、2号,使五佛、草窝滩镇盐碱水成为养虾用水。针对景泰盐碱水的高pH、易爆发蓝藻等难点问题,优选集成了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盐碱水质进行了精准调控,为水产养殖提供基础保障。

    以培育耐盐碱主导养殖品种为突破口,引进了凡纳滨对虾、黄金鲫、鲟鱼、河鲈、中华绒螯蟹、虹鳟、亚东鲑等经济品种。利用盐碱弃耕地和低洼盐碱地,建立池塘养殖、大棚养殖、流水养殖、冷水养殖等盐碱地养殖模式。试养示范成效显著。五佛乡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亩产达388.9斤,每亩新增产值1.9万余元。

    挖塘抬田开辟盐碱地持久治理之路

    以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并举为目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机所、东海所发散创新,打造了池塘一抬田渔农一体化、渔稻立体种养等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目前,全县抬田恢复耕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7000余亩,抬田栽植的苗木成活率在85%以上。

    以草窝滩镇为例,开挖池塘后,周边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土壤盐分随水汇聚到池塘中后,再造新田耕作层的土壤盐分由1.40%下降至0.60%,pH值由8.8下降至8.2,符合多种耐碱植物的生长条件。

    实践证明,开挖100亩池塘可抬田造地60亩,实现了“挖一方池塘,改良一片耕地,修复一片生态”的目标。

    鉴于盐碱地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景泰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了盐碱水域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以景泰县盐碱地治理和现代渔业发展为核心,在对主要养殖品种开发和引进的同时,研发养殖水质改良与调控、绿色水产养殖和渔农一体化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

    基地示范带动群众养殖增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协助景泰县制定了《甘肃景泰现代渔业规划(2016-2020)》和《甘肃景泰现代渔业规划设计方案》,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发展休闲渔业、生态渔业。计划到2020年,有效治理盐碱地6.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万亩,解决盐碱区域内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根据这一规划,景泰县采用“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方式进行示范带动,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3个千亩示范基地”。

    在草窝滩镇,三道梁村依托和顺农业公司,建设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配套建设千亩现代渔业休闲观光区。目前已建成池塘260多亩,养虾大棚2座,抬田造地150多亩,种植大麦、葡萄、西红柿等作物,栽植绿化树木2000棵。

    在五佛乡,兴水村依托晋成农业公司和海正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场,建设凡纳滨对虾生态绿色养殖千亩示范基地。利用撂荒弃耕的盐碱地,通过土地流转,已建成高位大棚养虾池17亩,养殖池塘1000亩,稻田养蟹30亩。泰和村建设大水面流水养鱼千亩示范基地,依托私人企业已建成相应养殖设施9个单元。

    通过示范带动,景泰县群众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已有6800余亩,预计年底将达到1万亩。

    稳定脱贫 2000贫困人口成为水产人

    利用盐碱水和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景泰县实现了“变害为宝、变废为宝”的目标,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已投放各类鱼苗鱼种198万尾、凡纳滨对虾2000万尾、河蟹1.5万只。预计年底全县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

    在草窝滩、五佛等6个乡镇,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业、流转盐碱地、在企业或合作社就地务工等途径,贫困群众经济收入显著增加,有力助推了精准脱贫。

    目前,景泰县盐碱水养殖共有19处,投资企业10家,辐射带动贫困户1600余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和多方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累计带动盐碱区2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景泰县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取得了初步成效,综合效益曰渐凸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将继续扎根治理,巩固成果,治一方荒芜田地,还一片绿水青山。

(责任编辑:王子翔)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