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日供世博会蔬菜超百吨

作者:龚海 张涛 来源:齐鲁晚报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世博带来的追问

  打入世博会让苍山菜声名在外,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名誉所长何启伟说,无公害蔬菜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4月19日,鲁南苏北最大的苍山县向城镇鲁南蔬菜批发市场,黄瓜1.3元一斤。

  挑挑拣拣,30公分长的油皮黄瓜每一个都“顶花带刺”,田理想将它们整齐地码在一起,像用积木搭建着一座塔。

  剩下的黄瓜品相稍差,七长八短,田理想的父亲捡起来抱在怀里,转身堆到小屋的案板上,随后传来叮叮当当的剁菜声。。

  守着大棚为世博会供菜,田理想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黄瓜,他揶揄自己道:“黄瓜口味不错,做法还很多,可以炒、可以拌、可以拍、可以煮。”

  他家棚里的黄瓜是荷兰品种,瓜秧已被他一根根地用绳仔细系着,等长到两米高,田理想就去放秧,让它继续长,最长能长到8米左右,产量巨大。控制好棚内的温度和湿度,隔段时间田理想就打次叶面肥,黄瓜在猛长,一晚上能冒出好几公分,当表皮呈现暗黑色时,就该采摘了。黄瓜随手摘下来塞到嘴里就可以吃,顶多擦擦零星沾上的灰土。

  “做上海人真好,能吃到这么好的菜。”周末来苍山大棚采摘的游客对着鲜艳欲滴的蔬菜感慨万千。

  有些菜农也会照顾一下自己的餐桌。金禾采摘园的老板王德建说,虽然供应世博会的蔬菜已达到了绿色标准,但他还是特意为自己食用而留了一个番茄大棚,里面的番茄既不施化肥也不喷农药,菜叶枯黄打卷,熟透的番茄掉落满地。“随它去吧,自生自灭,实在吃不了再摘下来卖。”王德建说。

  王德建对自己食用的蔬菜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草木灰、枯树叶、碎木屑混成的营养土被他装进泡沫盒子里,再铺上一层特意收集来并经过发酵的鸽子粪,这用来种韭菜再好不过了。他说:“只有鸽子粪最干净,用它种出来的韭菜比市场上的有机韭菜还有机。”

  打入世博会让苍山菜声名在外,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名誉所长何启伟不禁要追问,类似高标准的蔬菜何时能端上普通人的餐桌?徐之本也提到过一句:“苍山县供销社在临沂市的几个大型商场里开辟了专柜销售世博会专供菜,今后,苍山会推广更大面积的优质蔬菜种植,让更多人吃到优质蔬菜。”

  不过研究蔬菜40多年的何启伟教授考虑了更多的现实条件,他曾数度向政府建议,山东发展有机蔬菜的比例不要超过8%,毕竟有机蔬菜虽然标准高,但种植后产量低,只可以用作高端消费,要满足普通群众的需求,数量首先要得到保证,而无公害蔬菜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他一直都坚定地主张:“无公害蔬菜一定要推而广之。”

  利益抑或安全

  利益和安全似乎一直都难以达到平衡,产业化或许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无疑与产业化不相称,合作社化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农药和化肥总是与大棚蔬菜纠缠在一起,挥之不去。

  何启伟记得,在20年前,大棚刚刚兴起,菜农发现了大量使用氮肥的好处,氮肥使用越多蔬菜产量也越高,但大量使用氮肥也随之造成土壤退化,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地下水也因此受到污染,菜农不得不想尽办法改良土质,或者只能弃之不用,去新的地块搭建大棚。

  根据苍山当地菜农的经验,大棚在种植三五年后,土壤就会明显退化,病虫害也增多,如果不换茬,病虫害还会更加严重,而此时应对病虫害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洒农药。

  “蔬菜种植的问题还是不少,而且一直存在。”何启伟说,“大棚种植的蔬菜种类多,又是终年栽培,相应的病虫害也非常多。由于大棚蔬菜的产值高,一亩最高能达10万,菜农就舍得投入,舍得用肥喷药去保证产量。大棚蔬菜的特性在于它不像粮食作物,它的收获期非常短,一年很多茬栽培,瓜类蔬菜几乎两三天就可以采摘一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明显不够,而好多地方都是‘一村一品’,常年重复种植一种蔬菜,蔬菜一直吸收相同的养分后会使土壤养分失衡,进而酸化、次生盐渍化,根系还会因为产生相同分泌物,造成自毒现象,土壤的酸化也使得线虫大量滋生,再用农药就会进入新一轮恶性循环。”

  利益和安全似乎一直都难以达到平衡,“我们在引导菜农不去使用剧毒农药,少使用化肥,但还得看菜农自己,毕竟农药和化肥还是一个投入低且可以短时间控制病虫害和提高产量的好办法。”何启伟说。

  不过现在的境况在好转,何启伟说,山东蔬菜大棚的氮肥使用量近几年已经比较平稳。

  苍山县蔬菜发展局副局长付成高说:“以前菜农在种植过程中习惯使用化肥,也因此造成了土质变坏、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蔬菜产量降低等后果,最终受损的还是菜农自己。现在菜农们逐渐认识到这些后果,在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开始加大农家肥、有机肥料的用量,尽量少用化肥。”

  据付成高介绍,目前菜农使用的有机肥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牛粪、鸡粪经过生物制剂发酵的农家肥,另一种是正规厂家的有机肥料,苍山县已经形成的30万亩保护地蔬菜中有60%以上使用有机肥料,剩下的也完全按照绿色蔬菜标准限制使用化肥。

  何启伟一直在研究从技术层面来保障蔬菜安全,而且这些技术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让菜农尽快落实下去。根据他的研究,目前山东大棚的氮肥使用量再减少30%也能保证蔬菜不减产,而这需要改变以往的施肥方式。同时,为了克服蔬菜种植连茬障碍,他倡导用秸秆混合有机肥修复土壤的正常微生物群落,并提倡水旱轮作,这些技术在临沂等地已经得到了推广。

  现实中,观念也正在慢慢更新。

  向城镇的菜农金宝芝并没有给世博会供菜,但她的大棚里已经好几年不再撒化肥了,一直在用有机肥,60米长的大棚,有机肥一年能用3000多斤。即便要使用农药,她也开始接受了用生物农药,无毒或者低毒。

  金禾采摘园的老板王德建并不认为多用农药会提高产量,这个学农学出身的大专生平时很关注农业信息,喷农药防虫增量在他看来是老观念了。他有自己的想法:“ 在大棚里如果你只投入2万,种出来的菜可能会卖4万,但如果你投入4万块钱用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产出则可能是7万,虽然投入产出比低了,但绝对收益在增加,挣到口袋里的钱还是多了。”

  不过他补充说:“如果不用农药,就得去改进技术,引进品种,这无疑会增加成本,一般菜农可能不会去做。”

  一成不变的只有利益。“产业化或许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何启伟从市场开始考虑,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无疑与产业化不相称,合作社化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按他的设想,蔬菜的产业化将是一种“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并加强蔬菜的品牌营销。

  “我甚至想过应该成立专门的质保公司,只做病虫害防治,菜农自己做也得花钱,质保公司来做的话,既能对症下药,成本肯定还低,也更安全。”不过,何启伟承认,这个现在还很难实现。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