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经验”解读之一:资产承包“改”字当头

作者: 来源: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编者按:2009年11月4日,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供销社系统改革的大幕再次拉开。

  随州供销合作社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综合服务网点遍布城乡,经营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服务“三农”的功能不断增强。5月25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在随州市召开现场会,推广随州市供销社改革发展经验。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随州市供销社改革发展“随州经验”解读》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5月11日,随县洪山镇供销社主任陈必武,在刚竣工的农资服务中心内忙个不停。“全国县级供销合作社工作随州经验现场会要召开了,得抓紧时间完善设施,早日投入使用,展示随州供销系统形象。”陈必武笑说。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于5月25日在随州市召开现场会,推广随州市供销社改革发展经验。“随州经验”从何而来?这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如果把1992年当作随州市供销社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那么,在此之前,随州市供销社在随州市商贸流通领域可谓占领“半壁江山”。计划经济时代,随州市供销社主要承担日用工业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购销和废旧物资回收任务,其中土产、日杂、中药材等市场几乎“全揽”,系统内40个涉农单位打造了农村商贸领域的“巨无霸”。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小型副食店、百货店等开始在随州市兴起,且迅速抢占日用工业品市场。与此同时,供销社系统内的果品、土产、中药材等传统骨干企业,也因经营业务放开、市场份额减少而变轨转型,供销社企业经营效益急剧下滑。1992年,全市供销社首次出现亏损,亏损金额达890万元。同时,众多的采购员、技术员纷纷跳槽,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了生存危机。

  市供销社副主任李波回忆说,当时除了农资经营受国家政策保护,没有进入自由市场而处于“专营”地位,有所盈利外,其他企业经营全部亏损,亏损面达90%,系统内8000多名在职职工和1400名退休员工,工资得不到保障,生计难以维持。

  面对窘境,改革势在必行。1992年底,在全国国有企业尝试政企分开的大背景下,随州市供销社开始推行 “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让渡给职工,迈出了以资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改革步伐。

  截至1993年初,全市有31个乡镇基层社,9个社属企业全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采用“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方式,不仅分流了供销社的众多事务,还激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湖北神农源药业公司,前身是随州市中药材公司,是随州市供销社系统首批实行资产承包经营的企业之一,以药材购销、西药销售为主营业务。改革之初,公司业务局限于随州市范围内;改革后,公司上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市场,将购销业务辐射到枣阳、襄樊等周边城市。

  “两权分离”后的第一年,全市供销社系统扭亏为盈,当年盈利280万元。随后几年,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每年综合效益稳居全省前3名。1995年,随州市供销社被评为“全国百强社”。

  “供销社存活于市场经济,资产承包改革功不可没。”市供销社主任申永和介绍。“‘两权分离’改革令供销社从1993年至2001年间,处于相对平稳过渡状态,也为下阶段疾风骤雨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关报道:

  “随州经验”解读之二:轻装上阵“农”字为先

  “随州经验”解读之三:市场多元“拓”字开路

 

(责任编辑 曹杰)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