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云南省各级供销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引导、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短短几年时间,全省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07个,仅2008年就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9.8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依托资源优势,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规模经营。地处滇西北的鹤庆县栽桑养蚕的历史悠久,农民养蚕经验丰富。他们就发展以蚕桑养殖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1.5万户农民种植7.8万亩。养蚕农户近7000户。养蚕55000张,年生产先蚕2200吨,收购总值2946万元,农民户均收入21231元。蚕茧专业合作社辐射这个县的6个乡镇55个自然村,蚕茧成为农民增收的经济来源。
以龙头企业带动,统一生产,统一加工出口,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农产品销售不再难。云南禄丰县康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3万户农户种植萝卜4.3万亩,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加工,其加工生产的萝卜丝远销日本、韩国、年创汇80万美元。农民户均收入3100元。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登高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1585户种植无公害蔬菜4900亩,带动农户收入2万多元,菜农人均收入从1995年的600元增加到去年的7336元。这个市的隆阳区西邑乡“方平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入社农户32户,吸纳股金60万元,养殖收购销售肥猪80000余头,销往昆明、广西、广东、深圳等地,交易额达到6000万余元,净利润达40万元左右,辐射带动周边县乡农户近万户,户均收入上万元。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农业订单专业合作社,让农民种植更放心。腾冲县腾越镇“田心禽蛋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注册了“正强”商标,在每一个鸡蛋上打码商标和日期,使每公斤鲜蛋同比增收0.8至1元,日增收1000至1200元,产品进入省内一些大超市,且供不应求。合作社还与生产厂家努力协调,使每吨饲料价格降低了300元,每天节约成本800多元。
实现集约化放养,节约成本,实现村容村貌大改观。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群众居住分散、经济文化落后。2007年,这个县的勐来乡勐来村的佤族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养牛专业合作社。全村100多头牛集中起来,实行统一圈养、统一肥粪管理,统一疫病防治。合作社管理方式简便,效益十分明显。全村的耕牛、肉牛集中放养实现了集约化经营,同时实现了人畜分居,卫生面貌得到根本改观。不仅如此,全村有相当一批劳力去从事其他产业,农民的收入也成倍增长。宣威市来宾镇普苍村以全村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为基础,相继成立了养猪、烤烟、玉米、马铃薯、核桃以及砂石料生产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800多户劳动力入社,实现可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农民收入也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