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最北端的绥江县,拥有国土面积761平方公里和16万人口,境内翠竹连片,满山披绿,甚有“江南水乡”之美誉。据绥江县委书记卢云峰介绍,到2009年3月底,绥江县竹林面积已达35万亩,全县人均拥有竹资源2.1亩,农民人均拥有竹资源2.5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竹基地县。这是绥江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产业培植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立足自身优势,科学发展竹产业的结果;也是绥江县委、县政府坚持换届换人不换思路,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保持产业发展连续性的结果;更是绥江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坚持科学发展观,服务、引导群众科学发展致富的典型写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受国家双控政策的影响,绥江卷烟厂政策性关闭,全县一枝独秀的产业退出了经济舞台,财政收入从近亿元一下跌落到1000多万元,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谷。培植新的支柱产业、重振绥江经济成为绥江县委、县政府当时最大、最急的发展任务。为此,绥江县在“九五”末期组织了竹、茶、畜牧、果蔬、矿产等九个产业的调查、研究、考察、论证,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了“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和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发展目标,并立足拥有林业用地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51%、竹类资源丰富的优势,确立了以竹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竹产业发展形成格局
为使竹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有序、布局更加合理,绥江县在竹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于2005年聘请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对全县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在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在绥江县境内形成80多里的高峡平湖和绥江县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完成了以“新县城为中心,四大绿色通道,七大翠竹溪流,80里长湖、40万亩竹海”集生态保护、旅游、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绥江竹产业发展规划。在竹产业发展中,绥江县坚持与退耕还林、生态造林等工程相结合,整合部门帮扶、扶贫、企业支持等资金向竹产业倾斜,仅2002年以来,全县就整合各类资金达3700多万元投入竹产业建设。在造竹方式上,采取工程造竹、义务造竹、企业生态补偿造竹等形式;规定县直挂钩部门每年帮助挂钩村完成造竹50亩以上;按照生态补偿原则,组织电力、煤矿、造纸、林场等用材企业每年分别种竹200亩以上。在组织实施上,绥江县委、政府每年年初按照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将种竹任务落实到乡镇、到部门、到地块。特别是近3年来,竹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以年均递增5万亩以上的速度向40万亩目标靠近。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