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水产”细数黄甘鱼珍闻

作者: 来源:温州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不易辨别 捕捞者不识货

  说起来,温州沿海也是黄甘鱼的故乡,以往温州洞头、南北麂时有捕获。据统计,1965年至1980年仅南麂渔场就捕获20余条。

  更有趣的,地处瓯江口的灵昆岛海域曾一度旺发,灵昆镇科技干部陈巧义回忆,1975年3月,北段村渔民在瓯江北道捕获30多公斤的黄甘却不知是什么鱼,被一个上岛收鱼货的平阳人看到,就以高于大黄鱼2~3倍的价格收购。不久又有人捕到黄甘,也被这个平阳鱼贩以大黄鱼的价格收购。接着这平阳人背了半麻袋的钞票,在灵昆岛住了好些日子,一连收购了七八条黄甘鱼,小的十几公斤,大的五十多公斤。当地人都认为这平阳人有钱又出手大方,也很乐意与他打交道,却不知这位聪明的平阳鱼贩子,从灵昆岛渔民身上发了大财,盖起了三间楼房。

  后来,大家才打听到,原来平阳人懂得黄甘的真正价值,仅以高于黄鱼2~3倍的价格买走灵昆岛的黄甘,转手又以高于原价10余倍卖出。这一转手,便成了“万元户”。

  当秘密被揭穿,灵昆人大呼上当,而这个平阳鱼贩也不敢再踏上灵昆岛半步,生怕人家找他算账。不过黄甘鱼与大黄鱼确为同宗共族弟兄,两者外表相似,生活习性也差不多,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常游弋于河口及其附近沿海。一般体长1~1.5米,大的可达50公斤以上,与大黄鱼一样喜食虾蟹等甲壳类及小杂鱼,喜逆流深水,厌强光。3~6月往沿岸洄游,产卵繁殖。在此期间,由于其鳔内空气振动在水下传出娓娓动听的“咕咕咕”声,时强时弱,与大黄鱼一样是水族世界的“歌唱家”,有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感,100米周围海区可闻其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瓯江口七都岛附近捕获一条70余公斤的黄甘鱼,当时,一位有20年工作经历的水产干部将它误作大黄鱼予以报道,见报后贻笑大方。

  踪迹难觅 鱼鳔引来杀身祸

  随着科技发展,捕捞工具越来越先进,捕捞强度也越来越大,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黄甘鱼数量越来越少,濒临灭绝的地步。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全国黄甘鱼年产量仍有10~20吨左右。笔者在渔区工作30年,也算得上是一位“老水产”了,先后也识别过10来条黄甘。记得1996年5月26日,苍南舟巴艚镇一渔轮捕到体重46.5公斤的黄甘鱼,以1.1万元卖给一鱼贩,后被一位识货人以5.9万元买去,渔民得知此鱼卖上高价反悔要求赎回,后鱼贩追加9000元,凑足2万元才平息。消息传开后,有6位大款以12万元价格买去。其间,灵溪等地又有人出价14万、16万想购此鱼,可是金乡的“老板”们食鱼心切,即于5月27日将鱼平分6份以饱口福。是年10月,洞头县鹿西岛一渔轮在大陈东捕捞一条20公斤的黄甘鱼,在温州与鱼贩以7万元成交。1997年5~6月,温州市区又爆出新闻:先后有两条逾50公斤的大黄甘鱼分别以19万与23万天价被市区一酒楼收购。

  一条黄甘鱼到底值不值几十万元?有关专家认为:若冷静地分析,其中难免有哄抬成分,毕竟黄甘鱼并非包治百病的稀世珍宝或灵丹妙药,充其量为珍稀的海产品,是人们消费的食物而已,不排除一些酒店借此作广告宣传和噱头的可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未见有捕捞黄甘的报道,说明黄甘鱼正濒临灭绝。如今,黄甘鱼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水生动物,如果发现黄甘鱼误入渔网,应采取保护措施,予以救护放归;若已死亡,也应交渔业主管部门处理,不能擅自上市销售,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