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贵过猪肉:拆解农产品价格暴涨的复杂链条

作者: 来源: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市场:怪圈循环多年

  事实上,对于姜生产链条上的大多数人而言,姜、蒜这类农副产品的价格,一直是一个难猜的谜。过去的日子里,他们已多次在暴涨暴跌间轮回。

  在安丘,1996年,姜的收购价曾达到过10元每斤的天价;2004、2005年,生姜的收购价在2元/斤左右,姜农获利稍丰;2006年,生姜价格大滑坡,收购价最低跌到了0.4元/斤。大蒜的情形与此类似,去年蒜价曾跌到几分钱一斤,到了近日,菜市场上的蒜价暴涨到了8元一斤。

  事实上,左右这些农副产品价格的,除了人为炒作外,主要有三点:一是金融危机、贸易壁垒等国际政治因素,二是天灾等自然因素,三是作物的种植面积。前两者,发生概率较小;第三个因素最为关键,也最能影响价格——通常而言,某种农副产品猛涨一段时间后,会带来大面积的扩种,从而导致其价格在次年猛跌。猛跌过后,则是大面积的缩减种植面积,为新一轮的暴涨奠定了基础。

  每一轮的暴涨暴跌,最终都能传导到赶牛路村。

  好的故事是,看到姜价暴跌,一个姜农封了姜窖外出打工。2年后姜价暴涨,他回家打开姜窖发了一笔;不好的故事则是,看到一推车大蒜只卖几块钱,张其禄的邻居一气之下将蒜拉回家。大蒜在常温下存放会变味。最终,难以忍受大蒜在院内的异味,他又花了100多元请邻居帮忙把蒜扔到村外。

  “蒜疯子,姜傻子”,这是用来形容交易市场上蒜姜价格不稳定,且无规律可循的一句民间谚语。

  在蒜姜交易环节闯荡15年的程秀荣说,她所在的新发地市场,经常有人看不准而血本无归。她的记忆里,最近离开新发地的是一个叫“老孟”的人——上一轮姜价疯涨时,他认为姜价还要涨,囤了一批姜。很快,市场内哗啦啦多了十几车姜。越拖价格越低,舍不得卖的他最终赔了一大笔。

  这一轮的蒜价上涨,刘继升也动了心思。蒜价两块多时,他筹了一笔钱打算入手。按经验,当时蒜的水分还未晾干,他等了一段时间。蒜价很快冲到3元多,他不敢接手。此后,蒜价疯涨到5块多。

  时至今日,刘继升并不后悔。他说,他只赚该赚的钱——在他这个圈子里,上一轮蒜价疯涨疯落的过程中,有人贷款买了一批大蒜,蒜价暴跌后,支付不起冷库费,只好自杀了账。

  每年4月,张其禄都需要作出一年中最重大的一个决定,是否种姜?种多大面积的姜?

  多数时候,在反复打听后,张其禄这些赶牛路村人还是和往年一样,把自己能种姜的地里都种上了姜。他们认为,姜价“好三年、坏三年,不死不活又三年”。“也许是好的那三年呢。再不济,我还有姜窖可放。比种别的菜强一些。”

  未来:姜价涨跌难测

  张其禄的小儿子在北京中关村卖电脑。遇到和他儿子一起打工的人回北京,张其禄想给儿子捎一些姜过去。他说:“儿子赚钱不易,北京的姜价那么贵,自家有种,花钱买多心疼!”

  平时非常节俭的张其禄,有时也会很大方。在附近的村庄内,他是有名的“姜医生”。为了寻找致病的姜瘟真菌,他先买了一个1000多元的电子显微镜,后又买了一个价值5000多元的。这是他房间内最贵重的一个电子设备。

  姜田是他的宝贝。为了解决多年重复种植生姜给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懂外文的他,第一个引进了外国的有益菌,用生物的方法来抑制姜瘟。

  每天早晚,张其禄都会来到自己的姜田内,除草或找虫子。再过两个月,他精心照料的新姜就会丰收。这一次卖不卖鲜姜,是他目前最头疼的一个难题。

  每天早晚,刘继升也要到冷库前看看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中学毕业后,刘继升跟着父亲到北京卖姜。其间,他睡过菜市场,也开过长途大货车。而今,他成了安丘地区最大的生姜批发商之一。

  女儿读大学时,他为其选择了报关专业,他希望女儿将来能帮助他把姜的生意做得更远。在他的计划里,他还想做一些姜的深加工项目。“姜有时会滞销,这时候做做深加工,也许有出路。”

  程秀荣是刘继升合作多年的老搭档。2009年,她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回忆起小时候在麦地里套种生姜时被扎破脸的日子,她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不错。

  “姜价涨了一大截,我们这些中间商其实最担心。姜贵了,别人可以不吃姜;姜农可以不种姜。我们不能不干这个。”程秀荣说。

  她起初拒绝接受采访。她认为,一些听风就是雨、不负责任的报道,助长了炒作的歪风,“大蒜、辣椒都是这么炒起来的”——她的一个朋友没有赶上炒蒜,后来听媒体忽悠说有人炒辣椒。于是,拿出钱来开炒,最终被深套,“害人害己”。

  未来几个月的姜价,是涨还是落?

  张其禄和刘继升意见相左;程秀荣和丈夫的意见也相左。刘继升和程秀荣的丈夫认为,姜价还会涨得更高一些,而张其禄和程秀荣认为,姜价很快就会下来。

  ■延伸阅读

  蔬菜涨价是大趋势

  为什么姜的价格在近期暴涨?为什么菜价一年比一年高?

  昨天,针对这些问题,华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统计部部长刘通做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姜价不存在人为炒作问题。此外,要从缩减工农剪刀差的角度来看待菜价的上涨。长期来看,菜价是一个上涨的趋势。

  姜价不存在人为炒作

  记者:近期新发地市场的姜价如何?

  刘通:生姜价格确实出现了上涨。以新发地市场为例,8月17日的生姜批发价大约在5元/斤。7月5日,生姜价格还在3.6元/斤。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姜价上涨了40%还要多。

  记者:有媒体说是游资炒作生姜,你认为呢?

  刘通: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有它自身的特有规律。目前北京市场上销售的生姜99%是2009年生产的。这些生姜大部分产自山东。那里的姜农,家家都有地窖。每年霜降前收获的当年新姜,进入地窖储藏两三个月后,通过调整温度,让新姜的姜芽烂掉后再长平,并从新姜转化为老姜,才可以作为生姜上市。生姜和大蒜不一样,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就集中到各个中间商的冷库里,而是分散在农户的地窖里,所以不太可能存在某些人想象的炒作问题。即使真的炒作,也很难炒作起来。

  记者:那姜价暴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通:2009年生姜减产,是目前姜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2009年年初气温较低,一些刚种下的生姜被冻坏了,没冻坏的,发芽状况也不理想,导致亩产下降。二是种植面积减少。2009年2、3月份,正是当年种新姜的时候,生姜的市场价格只有0.9-1.6元/斤,农户出售时的价格更低。连续几年的低价位,严重打击了农户种姜的积极性,导致当年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今年,这两个因素都不存在,是生姜生产的大年。今年的鲜姜上市后,姜价将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

  北京周边菜地逐步减少

  记者:为什么大家普遍感觉到菜价这几年上涨的幅度较大?

  刘通:在近2-3年的时间里,菜价实际上是在逐年上涨的。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均价数据也体现了这一点:2010年6月30日的价格(2.06元/公斤)比2009年同期(1.67元/公斤)高出23.35%;比2008年同期(1.30元/公斤)高出58.46%;比2007年同期(1.25元/公斤)高出64.8%。

  记者:为什么菜价会逐年上涨?

  刘通:今年3月份,新发地市场举办了春季种业展销会。3天会期里,我和各地种子公司的经销商们进行了交流。他们普遍反映,今年到会购买种子的客户比去年又有所减少,前来选购种子的农户更是明显减少。这说明两点,一是,北京周边的菜地大量减少;二是,种菜是一个高投入的农活,北京的很多农民觉得种菜不划算。北京人吃的菜,现在来自全国各地。在新发地,除贵州和新疆之外,全国其他省份的蔬菜都有。一方面,我们吃到了品种更丰富的蔬菜;另外一方面,流通环节增多、运输成本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导致了菜价逐年上涨。

  菜价上涨是今后趋势

  记者:今年以来,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大幅度上涨,这其中有没有游资炒作的因素?

  刘通:我觉得,大蒜等农副产品涨价的问题,供应不足是主要矛盾。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前几年这类商品的价格太低伤害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在新发地市场,某种农产品结构性短缺,一般伴随着另外一种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比如说,今年大蒜、生姜价格较高,但邯郸的洋白菜收购价仅为0.10元/斤,种菜的农民叫苦不迭。我们曾想建立一个农副产品生产预警系统,为农民提供种植时的参考信息。这个工作要做得非常细致才有意义。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不是我们一个机构能够完成的。

  记者:菜价今后会降下来么?

  刘通:菜价不能暴涨暴跌,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菜价上涨是一个必然趋势。各个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状况。此外,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怎么看待农村和农民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压低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发展了现代工业。这是各国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的必经之路。但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提高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对农业进行“反哺”。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其实承担了调节各个阶层收入的杠杆作用。我们不能用早期印象中的菜价来评价今后的菜价。当然,菜价上涨,势必影响到一些低收入市民的正常生活。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国家需要同时提高这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

 

(责任编辑:陈蕾)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